專家文章-- 吳靖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國際新聞報道與媒體變遷:一種理論思考

作者:吳靖


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1]

    但是,這樣的結論很難被現實情況所證實。當今新聞報道的機構設置和行為規則都表明,新聞媒體日益依賴外界信息來源獲得新聞線索。[2]不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來説,最可靠的信息來源是政府。政府為新聞媒體設置議程,而不是相反。為了理解外國發生的新聞事件,新聞媒體依賴一套既定的詞彙和意識形態框架,而這些並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得來的。政府依據自己的利益對各種事件做出的解釋,是這些詞彙和意識形態框架最系統,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來源。在特定時期媒體的國際報道似乎失去了明確的指導原則,並不是因為媒體報道獨立於政府,而只是反映了美國政府在冷戰結束初期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後冷戰政策。[3] 

                        網絡媒體的介入

    在探討網絡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影響之前,有必要先將CNN作為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過渡形態做一番分析。CNN的全稱是有線新聞電視網(Cable News Network),特納(Ted Turner)于1982年建立CNN時,24小時的新聞頻道還只是一個有趣的設想,沒有多少人認為它能對傳統電視新聞報道體系産生衝擊。對於擁有有線服務的美國人來説,CNN更像一個方便的有線錄像服務,不斷提供最新的新聞與股票、天氣等相關信息。但是,如果提到對重大新聞的了解,人們還是習慣於依靠傳統的電視網新聞。經過長期的經營,三大電視網的晚間新聞已經贏得了嚴肅新聞的信譽。如果沒有海灣戰爭,和之後興起的現場直播報道模式,CNN可能仍舊徘徊于傳統新聞的邊緣,被當作可有可無的補充,或僅僅是方便的信息服務。

    對海灣戰爭的報道使CNN一夜成名。由於是24小時新聞臺,新聞是CNN唯一的業務。它可以集中所有的資源和智慧,為新聞報道服務。而傳統電視網的新聞欄目還需要和其它節目類型進行競爭,並且由於市場壓力,新聞部門經常處於受擠壓的狀態。按照以往的運作慣例,電視網很難對海灣戰爭做出超出常規的反應。而CNN在其它新聞媒體紛紛撤出的時候留守巴格達,並現場同步報道戰爭的進程。羅森(Jay Rosen)預言了CNN的作法對電視行業形成的巨大衝擊: 

    戰爭的第一個晚上,CNN在炸彈落下的同時保留了一條通往巴格達的熱線,這一舉動震驚了新聞界的同仁。當CNN記者們向我們生動地描述他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美國的轟炸攻勢,各電視網仿佛目睹了它們自己的死亡。大約200家事先與CNN簽署協議的地方電視臺轉播CNN的戰爭報道,其中不少是三大電視網的附屬電臺。如今它們放棄了Dan RatherTom BrokawPeter Jennings(三人分別是三大電視網的明星新聞主播)。洛杉磯所有的四家獨立電視臺都在轉播CNN,紐約有三家。我們突然瞥到了未來的景象:地方電視臺會保留它們利潤頗豐的新聞部門,並將CNN作為全國或國際新聞的主要來源。誰還需要RatherBrokawJennings呢?[4] 

在給全世界觀眾一個震驚體驗的同時,CNN主導確立了新的電視新聞報道模式,並迫使其它電視網模倣它的做法以適應市場競爭。在此之後,遇重大事件便中斷正常節目進行現場直播,成為電視臺的慣例。除此之外,CNN的播報風格在一些方面衝擊了傳統的新聞原則。CNN放棄了三大電視網設立的“明星主播”制度。低成本大量報道新聞的意圖是不培養明星主播的原因之一,這樣就可以節省付給明星的高額工資來增加報道點和報道能力。此外,信息在瞬間的大量引入,以及即興的,以畫面而不是解説為主導的報道原則也使“明星主播”的形象顯得不合時宜。三大電視網的當家主播全部是中年白人男子,在氣質上老成持重,在鏡頭前一臉嚴肅。由於在新聞報道中更重視深入分析和背景介紹,晚間電視網新聞播出前都經過精心的編輯,於是,觀眾早已熟悉並信賴的“明星主播”便成為人們進入新聞世界的領路人。觀眾不自覺地隨著主播的指引,站在主播的立場,按照主播為他們設立的框架和情緒來理解發生在世界上的事件。

CNN報道的隨意性似乎打破了這個模式,並成為網絡媒體新聞報道風格的一個先兆。鏡頭上出現的直播間並沒有為主持人劃出獨立的空間,整個背景看上去像一個生産新聞的工廠,不時有工作人員來回走動,觀眾似乎可以感受到新聞經過不同部門的處理最後到達播音員手中的過程,並且增加了同步、即時的印象。由於是畫面引導對事件進展的介紹,主播並沒有主導現場記者的報道,而只是作為在不同新聞點採訪的記者的協調人。畫面的切換和新消息的引入經常是突然性的,對畫面的解説也很即興和表面化,缺少嚴密的邏輯和對事件背景的解釋,給人的感覺是就連CNN也未經準備,與觀眾一樣隨時期待意想不到的事件發生。當然,這種“現場感”和“懸念感”是通過某種技術性的安排精心構造出來的,它只是代表一種目前佔統治地位的新聞播報模式,成為世界各新聞機構效倣的對象,而並不表示這樣新聞製作程序真的減少了“把關人”的權力和對觀眾的引導,只是這樣的權力和引導變得更不易察覺罷了。從CNN後來對許多重大國際新聞,尤其是美國參與的戰爭新聞的報道中就可以看出,國家主導意識形態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影響和控制,並沒有因為報道風格的改變而改變。政府對大多數新聞信息源的佔有,仍然能夠確保國際新聞報道的主要口徑不明顯偏離政府的主導。只有網絡新聞的出現,才真正給人們帶來新聞報道“去中心化”的期待。

CNN更進一步的是,網絡新聞在技術上不但不需要明星主持,甚至連普通主持人都可以省去,人們理論上可以憑自己的好惡隨意瀏覽新聞標題,並選擇點擊感興趣的新聞故事。由於通過互聯網發佈新聞的技術比印刷和電子媒體要更加大眾化,新聞來源也不僅限于由精英控制的專業新聞媒體或政府機構。但是到目前為止,由於慣性和傳統媒體長期形成的品牌效應,最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仍舊是傳統媒體的延伸,網站的新聞資源也主要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依託。儘管這樣,網絡新聞還是顯示出了一些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特點。諾艾克(Noack)認為,儘管主要的新聞網站是已有的新聞機構設立的,在網站與舊的新聞機構工作的是兩個不同的職業團體,遵循不同的職業規範和價值觀念。[5]據斯坦因(Stein)的觀察,傳統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仍舊堅持“政教分離”的原則,即新聞的收集、寫作和編輯要和廣告客戶的商業利益分開。但對於網絡新聞的編輯人員來説,將新聞與廣告在一起編輯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許還是技術上必須的。[6]網絡編輯人員與傳統媒體從業人員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在網站應聘,技術知識和市場知識要優先於對新聞素養和專業能力的要求。技術的發展也許會對傳統的新聞理念形成衝擊,並相應削弱大眾基於傳統新聞所形成的對新聞機構和報道的信任感。但是,在已有的“權威”開始動搖的同時,新的權威開始興起。由商業利益主導的網絡新聞遵循的原則不是準確、客觀、深刻等傳統的教條,而是刺激、迅速和新奇等迎合消費心理的觀念。政治和文化精英在允許任意點擊的網絡中失去了既有的特權,取而代之的是大公司對網站的控制以喚醒慾望、引導消費。[7]消費主義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意識形態,它與現有的國家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不能以簡單的對立或共謀來解釋。在要求國民抑制消費慾望為國家服務或遵循傳統道德觀念的同時,強國也經常以保護自己國家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為理由,在國際關係中施展霸權。因此,對網絡“去中心化”的某些形態的觀察,並不能代替對網絡世界權力關係的進一步分析。

最後,網絡並不是一個完全普及的大眾化技術,它的用戶局限性也影響了網絡新聞的內容和結構。雖然技術和體制壁壘要低於傳統媒體,對網絡的使用程度還是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階層分化和權力分配的不平等。研究表明,美國網站的用戶主體仍舊是高收入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8]而這些人與在美國社會其它領域佔主導地位的群體基本重合,他們對美國政府政策的制定有巨大的影響力。這一群體也包括新聞從業者以及新聞機構的管理者。事實上,新聞記者為了傳送文件和尋找新聞故事,已經成為互聯網的經常性使用者,互聯網通過提供信息源,對傳統新聞實踐施加影響。[9]從這個角度來説,一個社會主流話語的製造者可以借用互聯網技術加強相互的溝通和借鑒,進行意識形態的整合。如果網絡新聞的製造者和使用者主要是現有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的倡導者和維護者,在一個本國文化是強勢文化的社會裏,互聯網技術本身能在多大程度上帶來觀念的創新就值得懷疑了。



[1] O’Heffernan, P. (1991).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sider Perspectives on Global Journalism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 Norwood, NJ: Ablex.
[2] Berry, 1990.
[3] Lule, 1997.
[4] Rosen, J. “Glitz! Visuals! Actio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CNN,” in The Nation, May 13, 1991.
[5] Noack, D., “Crossfire: Print Vs. On-line Newsrooms” in Editor and Publisher, Feb 14, 1998; V131 n7, 38-41.
[6] Stein, M. L., “Upholding Journalistic Standards Online” in Editor and Publisher, June 13, 1998; V131 n24, 38-40.
[7] 楊伯溆。“從國際傳播到全球傳播和本土傳播:跨國公司的介入及其影響”,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
[8] Harvey, K., (1998). “Going On Line with the U.S. Constitution: Gender Discussion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First Amendment” in The Electronic Grapevine: Rumor, Reputation, and Reporting in the New On-line Environment, edited by Diane L. Borden and Kerric Harvey,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67-90.
[9] Ross, S. S., “Journalists’ Use of On-line Technology and On-line Sources” in The Electronic Grapevine: Rumor, Reputation, and Reporting in the New On-line Environment. 143-160.


責編:邢立雙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