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絡並沒有改變媒介的社會功能
我們知道傳統的新聞媒介有著這樣一些社會功能:如溝通情況,提供信息;進行宣傳,反映、影響、引導社會輿論;傳播知識,開闊眼界;提供娛樂,豐富業餘生活等。但我們也看到網絡傳播也同樣具備傳統媒介的這些社會功能,和傳統媒介的性質是相同的。 當然網絡媒體也以它自身的優勢對傳統媒體帶來新的挑戰。 如它迅速;它容量大;它的交互性僅僅是提高了人們之間交流的時效;它是一種虛擬的空間延伸,也可以説是人體的延伸。雖然人們身體相隔萬里,但在網絡上的交談就仿佛兩人座在一間咖啡店裏喝咖啡時面對面的交流;它可以被設計的非常精美等等。 早在去年英國戴安娜王妃逝世時,網絡和新聞之間已經有了很明確的挂鉤關係。一個又一個紀念戴安娜王妃的網頁設立之快速、內容之豐富和製作之精美,已經讓很多人開始明白網際網絡的"無所不能",讓人深切地體會到它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挑戰。 但也僅此而已,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它也只是一種新的媒介手段。對於那些關心政治的人,這個新媒體未來也只會成為一個傳播政治信息的通道而已。
2.網絡媒介為傳統媒介拓展了時空 網絡最大優點是速度。電視新聞需要拍攝與剪輯錄像,報章必須等印刷,網絡卻可以隨事件發生隨時上網。信息量也不成問題,超連接到其他網頁就能容納許多內容。 網際網絡首先讓全世界能同時閱讀未經媒體刪節的整份報告內容。報告書上網後, 白宮立刻在自己的網頁上發表針對斯塔爾報告書的備忘錄,並打算在詳細閱讀報告書後在網上作出反駁。網上讀者也可以追蹤一場政治大辯論的全程, 網絡最大的好處是它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通過新聞網頁與談天室等,大家可以立刻發表意見與參與辯論。 如印尼排華事件發生後,參加網上討論者有新加坡、香港的大學講師,有中國大陸的中學生,也有印尼僧人。近的來自亞洲,遠的可至赫爾辛基和新西蘭。他們之間電子郵件討論效率驚人。這裡剛有中國讀者問"那個公開叫嚷保護人權的美國哪去了",大洋對岸那邊廂就有人送來網址,裏面有克林頓和戈爾憨笑著的合影,和他們與夫人的公開電郵地址。 在內容上則有為華人説理的,有喊口號的,有傳遞情報的,有求救的,也有呼籲行動的。更有的意氣用事、火藥味十足。 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將被網際網絡取代。 因為當有人就問:"你怎麼知道斯塔爾報告書會在網上公佈?"答案很簡單:看電視或報章的新聞報道。是傳統媒體把消息告訴大家,把讀者帶上網去,而網際網絡則提供詳細內容,網絡媒介和傳統媒介的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是你死我活的,而是互補性質的。
3.網絡也為傳統媒體"設置議題"
我們在前文中已經談到,上述三大事件是經網絡大量報道後,才上傳統媒體的版面和佔據傳播媒體的時間的。也就是説在某種程度上,網絡確定著那些問題重要,那些是可以忽略的。對受眾來説,就是不期然地在行使著大眾傳播學上的“議題設置”功能。這也並不奇怪,因為網絡也是媒介的一種,它和傳統媒介是互相影響,互為作用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從上述事件的傳播中,看到了網絡對傳統媒體的另一種影響就是網絡消除了傳統媒體的一些禁忌。 如克林頓性事折報告書在星期五上網後,許多美國報章在週末詳細刊登報告書內容,《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等報章甚至全文照登。報告書裏包含許多描述性行為的露骨語言,在一般情況下報章恐怕引起讀者不快,不會如此詳細報道。如果不是網上已經發表,報章讀者或許只能讀到報告書20%的內容;編輯們覺得反正已經在網上公開了,應該沒有禁忌了。 當然讀者的反應也不一樣,有些人對報章刊登如此露骨報道表示不滿,卻很少人對發表同樣內容的新聞網站表示不高興。這證實一種普遍的觀點,由於到目前為止,上網讀者還是比較獨特的一群人,他們對網上信息內容的容忍度較高,形成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標準。對於主張新聞自由的人來説,網際網絡作為一種新聞媒體的出現,以及它對傳統媒體的衝擊,肯定是一件好事,因為讀者能夠直接獲得更多信息。
(此文刊發于《國際新聞界》雜誌1999年第5期)
責編:青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