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陳絢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網際網絡——第五種權力?

作者:陳絢


  二、網絡與政治聯姻——貌合神離

  比爾蓋茨在其《未來之路》一書中,曾預言電腦網絡將對政治發生特別影響。他認為,由於電子郵件和網上論壇的出現,將使人們以極高的效率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人際交流。 因此組織政治活動變得輕而易舉,志同道合者可隨時隨地在網絡上集會,而不必擔心花費或活動的規模。從理論上來説,網際網絡的政治作用很大,但實踐中,卻未必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厲害。

  如有人認為,網際網絡有能夠帶動政治的作用,並例舉了最近的安華事件。安華的支持者(或中立者)在網絡上的新聞網頁soc.culture.malaysia 中激烈討論安華和首相馬哈迪之間的鬥爭,你一言我一句,每一分鐘都有人發表新的言論或回應別人的意見,字裏行間所能夠引起的煽動作用就像雪球越滾越大,與現實生活中相比只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應該看到的是,安華事件是個別的例子,因為有一些消息在當地的傳統媒體中被封鎖,因此人們轉向網際網絡得知消息。如此這般,網際網絡才顯得很強大。
  而實際上網絡的真正政治作用是很值得懷疑。

  1.“觀點自由市場”下的不負責任的言論

  1840年,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曾發表過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在法國,報業是國家的第四種權力,它攻擊所有人卻無人攻擊它;它隨心所欲地指責,它聲稱政治家和文人屬於它,應該為它作出犧牲,而它卻不願互惠;它説著、幹著可怕的蠢事,可這是它的權力!

  現在網絡上對政治的討論,和一個世紀前當報刊剛剛成為大眾傳播媒體時,新聞自由主義的觀點盛行時一樣,人們認為在網上有如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可以隨自己意願發表各種意見。人們似乎在網上又找到了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力。

  如在上一屆的新加坡大選期間,有一些人在網際網絡上冒充政府領袖,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馬來西亞前副首相安華被革職後,網絡上也突然涌現許多改革運動資料的網站,各種各樣的言論選擇在網絡這個不受控制的空間散播。
  馬來西亞警方逮捕 4 名通過網際網絡散播印尼外勞將製造騷亂謠言的人士,還偵查出一名企圖借助網際網絡引發種族仇恨,以引起混亂的不良分子。這些人起初以某個種族的身分與另一名同族人士在網絡中對話,然後再以另一個種族的身分談話,最終計謀得逞,成功在網絡中製造了混亂。
  有人認為,對於網際網絡來説,除了電腦病毒外,最具殺傷力的就是錯誤訊息的傳播,或刻意的引起政治誤差。這是有道理的,除此以外,還讓人有烏煙瘴氣之感。 
  當然,也有人持一種樂觀的看法,即對於網絡上謠言和不負責任的言論來説,“謠言止于智者”的説法似乎也適合的。一些人認為網絡有一種自我改正的結構。對於沒有根據的傳言,雖然起初會在網上引起激烈反應,但過不了多久,這樣的傳言會不攻自破,變得毫不可信。這也有些像一百多年前,那些"天真"的自由主義倡導者堅信人們有判斷力,相信"真理"最終會戰勝"謬誤"一樣。
  更有一些人身體力行地做起了“清道夫”的工作,如新加坡就有人成立網絡小組,專門在網上“公開避謠”,到通過電郵以更個人的方式作直接交流,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可信度。這無疑的積極的和值得稱道的。
  因為當人們發現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對社會無益時,就會提出和實行一些對社會負責任的論點和做法。無論如何,謠言總是對社會無益的,言論自由並不是以匿名,或以假的電郵地址製造謊言。

  2.網頁的衝擊力不得等於政治的衝擊力

  當人們感到政治新聞或政治網頁給社會帶來強大的衝擊力時,實際上有一個誤解,就是誤將網頁的衝擊力當作政治的衝擊力了。因為網絡作為一種新傳播手段,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訴求”, 也就是説,政治新聞或政治網頁是因為在網絡上交流才有吸引力,政治上網後才是最大賣點。但這個最大的賣點會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而漸漸淡化。
  政治人物能利用網絡擴張勢力的期待並不現實。這主要是因為一旦人們能夠和政府領袖毫無顧忌地在網上交流,那將會是無止境的。我們需要有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來完成這樣的交流工作,而要維持網頁也是一件很花錢和精力的事,而且還要親力親為,一點都不容易。

  瀏覽一番後,發覺這些政治人物的網頁和一般的個人網頁其實沒有什麼分別。在這些網頁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網中主角的履歷、生活、工作、信仰、理念(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政治目的),甚至是個人嗜好、興趣,以及圖文並茂的家庭生活。僅此而已。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資政李光耀:www.gov.sg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www.jaring.my/pmd/cabinet/pm.html
   ●香港立法會議員劉慧卿:www.emilylau.org.hk
   ●印尼總統哈比比:habibie.ristek.go.id
   ●亞細安:www.asean.or.id
   ●馬來西亞巫統:umno.org.my
   ●澳大利亞一族黨議員漢森:www.gwb.com.au/onenation/index1.html
  上述澳大利亞反對黨領導人漢森,其網頁就比較開始時顯得很有衝擊力,打開網頁進會出現這樣的字句:“你正在一個傳播媒介不要讓你知道的網頁上”,之後則有不少攻擊傳播媒介的文字。但隨著漢森的落敗,她的網頁是不再會有任何衝擊作用。
  政治人物要利用網際網絡來擴張自己的勢力,但其所能夠觸及的範圍也必定局限在社會的某個特定階層而已,所以這還不是有效的政治手段。

  當然也不排除對一些國家來説,網際網絡仍被視為一股強大的自由力量,給社會帶來一定的衝擊,但這只是對少數國家而言。政治性網頁對成熟的社會並不會帶來太意外的衝擊,因為成熟社會的制度健全,政治透明度也高。在這些社會中人們能夠通過各種渠道快捷地收取、消化,並再傳播各種信息,因為沒有人能隱瞞事實。

   3.對政治網頁接受的三個階段

  我們應該看到,受眾對於網際網絡上的政治性網頁的利用和接受有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是否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人們利用這個空間,通過電郵和新聞信息傳遞來發泄不滿的情緒。
  第二個階段,人們開始對這些吶喊感到悶了,他們開始要求一些有深度的政治分析。在得到任何最初的消息時,他們也都會先查證再相信。
  第三階段,網絡不僅是一個傳播工具,也成了聯絡人們的看法、政府信息,以及私人和公眾的樞扭。
  從目前的情況看,受眾對政治網頁的接受還是處於第一階段,由於其滲透率低,並沒有給各社會的政治環境帶來任何改變。一般的人還是從報章和電視的新聞信息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只有當網際網絡成為人們完全可信賴的媒體時,政治才會和它完全融合,才會在其間發揮作用,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三、網絡媒介只是傳統媒介的延伸和補充

  1984年美國轟炸利比亞,以及後來的海灣戰爭造就了CNN(電纜新聞網絡)。它提供24小時不停的新聞報道,隨時提供事態的最新發展,改變人們依靠收看電視臺固定時段新聞廣播的習慣,造就電纜新聞媒體的成功。
  這次克林頓的性醜聞,也奠定網際網絡作為新聞媒體的地位。斯塔爾報告書厚達445頁,牽涉內容廣泛複雜,兩三分鐘的電視新聞項目無法容納,印刷媒體在時間上又無法追得上,使網際網絡脫穎而出。
  有人在一個主題為美國政治的網際清談頻道中“徘徊”約半個小時,當時有20多人都很認真地在討論克林頓事件。
  當問到其中一個名為約翰艾迪生的美國人,他為什麼選擇到網上談論總統時,他説:傳統媒介和網際網絡的關係,就好像傳統咖啡和新一代咖啡。“以前喝咖啡沒有什麼花樣,但現在很多咖啡屋推出種種具誘惑性的新品種咖啡,四處誘惑比較年輕的消費者。重要的是,喝了之後會發現原來咖啡不只一種喝法。還有,喝咖啡是會上癮的,就像網際網絡…… ”


責編:青葉
 共4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