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陳絢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網際網絡——第五種權力?

作者:陳絢


  一、網絡作為新聞媒介的問題
  網絡這種新媒介雖然一直被公眾看好,現在上網瀏覽的人越來越多。而那些沒上網的人也被越來越多的上網條件誘惑。如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很多商家不惜用增送電腦的方式來引誘人們入網。據聯合早報報道,7月15日,新加坡太平洋網際網絡率先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以贈送電腦爭取新上網戶,但上網戶必須一次性付清15個月的無限制使用網絡配套的費用,價錢是1545新元。從去年底開始,美國的網際網絡服務商就與電腦製造商合作,通過向用戶送電腦的方式促銷。其中,美國最大的網際網絡服務商"美國在線"以這種促銷方法爭取到成千上萬的新訂戶。
  但這畢竟僅是商業機構出於利益的考慮,想要先佔商機而已。事實上,如前所述,網絡到目前為止還沒能成為一種完全可信賴的新聞媒介,這是因為其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還有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

  1.擁擠的網上交通
  去年的戴安娜逝世事件,以及太空探測船登陸火星事件,都曾使網上交通非常擁擠。
  斯塔爾報告書會最先在網上發表的消息經過報章、電視、電臺的大力宣傳,網絡從業者恐怕網絡設施無法應付而癱瘓(meltdown)。
  最初先公佈報告書的 3 個政府機構網站的服務器,雖然都作了充分準備,卻一時無法應付要求而出現“HTTP/1.1 Server Too Busy”,使許多人無法成功接通(access)。根據NetRatings的統計,要接通美國眾議院網站的人,89%無法成功。
  後來因為其他媒體網站,如《紐約時報》、CNN、MSMBC及"連線"(Wired)等也紛紛轉載報告書內容,負擔分散後網絡交通卻還是擁擠,主要新聞網站都使出渾身解數,努力進行平衡負荷(load-balancing),平均分散各服務器的負擔,以免任何服務器出現"過熱"。
  可能凡有過上網經驗的人都有感受,在某些時段,網上的信息"走"得很慢,有時慢得讓人無法忍受,更有些繁忙時候,甚至網頁都無法打開。所以有些喜歡在網上瀏覽的人,不得不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將上網的時間調到淩晨或夜晚。這種無法在需要的時候瀏覽的狀況,無疑是不正常的,極待解決。

  2.有待提高的滲透率
  美國眾議院9月中在網際網絡上公佈針對克林頓和萊溫斯基性醜聞的報告當天,全世界的網絡迷蜂擁上網。斯塔爾的報告出現在幾十個網站上,各地的網絡服務供應商都"生意奇佳"。美國第一大網際網絡服務供應商"美國線上"當時的上網率比之前增加了30%,上網閱讀克林頓性醜聞每分鐘達75萬次。CNN的網站也因為克林頓性醜聞而創新記錄,當天下午每分鐘的上網率達到34萬次!
  根據網絡分析公司RelevantKnowledge抽樣調查後的估計,報告書9月11日上網的當天,共有2470萬人上網閱讀報告。公司發言人説:“大家簡直瘋狂了。”
  印尼發生排華騷亂,新加坡《聯合早報》電子版報道後,讀者産生強烈反應。印尼局勢討論區開闢當日夜裏,便有數十條電子郵件一涌而入譴責暴行。此後讀者來信每日上百件,可謂人聲鼎沸。
  據紐約路透社7月9日電,紐約一家研究機構前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書説 ,全球網際網絡的網民今年增加3520萬人,使活躍網民增至1億3060萬人。
  另外,紐約網上商業研究機構電子行銷家(eMarketer)發表的報告書預測,到了2003年,活躍網民將增至3億5000萬人,比去年年底9540萬人激增267%。北美洲以外地區的網民總數在今年首季超越北美洲網民人數。
  但這些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根據資料統計,在美國只有2% 的人口完全依賴網際網絡得知新聞資訊。新加坡的網際網絡滲透率也只有10%,其中單靠網絡看新聞的用戶,肯定只是一小部分。
  因為網際網絡仍然很新,真正使用這個新媒體的人還是屬於少數。局限于受教育較高,對科技不陌生的新一代,並且以男性居多。

   3.不能確保真實可信
  自去年五月以來,印尼華人向一切有關機構和人士的電子郵件地址反復發送了身著印尼軍服的暴徒蹂躪婦女的照片,並號召所有收件人接力傳送。這對世界範圍內千百萬網上讀者産生了強烈的震撼,並引起各國傳統新聞媒體的關注。
  不少人就是因為看到這些圖片後,才來較有影響的新加坡聯合早報電子版論壇聲討暴行的。在雪片式飛向早報電子版的郵件中,有些是試圖進行另外一種政治抗議動員。某些網上人士將印尼華人的孤立無援、任人欺辱,歸因于華人祖國,還發佈了公開請願書。
  網絡上的消息一時是真假難辨的,但後來有讀者指出這些照片反映的是印尼軍人在東帝汶的暴行,而與五月暴亂無關,不少圖片都是張冠李戴。
  對廣大讀者來説,由於印尼華婦遭強暴已是不爭的事實,照片張冠李戴並沒有使華人的滿腔怒火降溫。
  但作為傳播新聞的媒介,不完全真實則是不能原諒的。人們發現有人明白網際網絡所能夠製造的“虛擬恐慌”,而正在加以“利用”。這種狀況不能不令人擔憂。


責編:青葉
 共4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