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傳統報刊從容應對互聯網 與狼共舞
作者:鄭保衛
|
兩種前途 兩種命運
近些年,“因特網”一詞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各種媒體上關於因特網的報道和宣傳也越炒越熱。一開始,很多人還只是將其當作一種新名詞、新技術,不太領會,也不大在意。但是近幾年以來發生的幾件事卻引起人們,特別是新聞界人士的極大關注和深深思考。 1998年9月12日下午2時,經美國眾議院批准,美國國會的四個網址同時公佈了關於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緋聞案的長篇報告。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同一時刻從網上看到了這份報告。這是因特網第一次作為國家首選的政府文件發佈媒體,也是第一次搶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前發佈重大新聞。這一天,全世界的新聞媒體幾乎都是在根據這一網上信息編寫和發佈有關新聞。互聯網第一次向人們顯示了它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1999年5月8日淩晨5時45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發射5枚導彈,襲擊我駐南斯拉伕大使館。15分鐘後,人民日報駐南記者呂岩松第一個將這一令世人震驚的消息發回國內。但率先將這一消息公告于眾的卻是新浪網。6時24分,該網站發佈了“中國駐南斯拉伕大使館遭到襲擊”的快訊,比傳統媒體中第一個發佈此消息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早了兩個多小時。人民日報網絡版于上午9時44分發出了該報記者呂岩松的報道。當天,新浪網發佈新聞214條、快訊230條、圖片103幅。其消息更新快捷、內容新鮮豐富,吸引了大批網民。那些天,新浪、搜狐、瀛海威、網易、263首都在線等網絡機構和包括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光明日報社在內的新聞機構的網站,儘管背景不同,分工有異,但卻都表現出強烈的同仇敵愾。大家不失時機地利用互聯網對此事發佈新聞、開展討論、組織各種網上抗議活動。一時間,各家網站“擁擠不堪”,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網絡大塞車”。人們再一次體會和認識到了互聯網的獨特、超常的作用,大家幾乎不約而同地感慨:互聯網的社會衝擊力和影響力太大了! 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曾斷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為了掌握在未來發展中的主動權,西方發達國家不惜投入重資發展互聯網和信息高速公路。如今,全世界的網絡規模,已由30年前僅有的,美國國防部所屬高級研究規劃局的4台計算機組成的阿帕網,發展到聯接全球2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億台網絡主機、1.5億個用戶的龐大網絡系統。有人預計,到明年,全世界的網絡用戶將超過3個億,有人甚至説可能接近10億。這種發展規模與速度著實驚人! 我國的網絡建設起步較晚,發展規模與速度同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是很大距離。但就自身看,速度也足以令人吃驚。1994年剛開始民用時僅有300個用戶,1997年底,上網用戶已達到62萬個,1998年6月底為117.5萬個,年底發展到210萬個。原先估計1999年底可達400萬個,結果到6月底即已超過400萬個,估計到年底可望突破1000萬個。 互聯網呼嘯而來,勢不可擋,令世人刮目相看! 如果説幾年前人們還主要是將互聯網看作是一種新技術的話,那麼今天,人們確確實實已感受到了它作為一種新媒體的存在價值。 1998年5月,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正式提出了互聯網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的概念。 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範圍廣、信息容量大,可檢索、可複製、交互性、超文本、多媒體、使用方便、效果好等特點。它可以超越時空,實現全球一網;它可以容納無限信息,實行高效快速傳遞;它可以將多種傳播方式融為一體,實現多媒體傳播;它可以實現雙向交互傳播,使上網者擁有更大的選擇性。互聯網的這些特點運用於新聞傳播有著特有的優勢。正因為這樣,許多網絡機構都開始涉足新聞傳播,並聲明自己不是科技公司,而是媒體公司。新浪網在其網站的首頁設置了“焦點新聞”欄目;搜狐公司網站的首頁左邊即是國內、國際新聞欄。網絡機構正大舉向新聞領域進軍!第四媒體開始向傳統新聞媒體發起了進攻! 互聯網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衝擊,而首當其衝,且衝擊最大的當屬傳統報刊。在互聯網面前,傳統報刊原先的許多優勢正在減弱或消失。越來越多的報刊讀者被吸引到了電腦桌前。一些報刊的發行量、廣告額和年産值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據世界報業聯合會的一項調查表明,1997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二國家報紙的銷量比1996年下跌,其中美國從5699萬份下降到5672萬份,跌幅達0.4%。美國商業部1999年産業展望報告預測,今年報業産值將減少4億美元,降幅為1.5%。於是,人們開始擔心傳統報刊的前途和命運。 面對生機勃勃、咄咄逼人的互聯網,傳統報刊到底還能“活”多久?對此,新聞界議論紛紛。有人説,傳統報刊將成為信息時代的“恐龍”,其數將盡,在劫難逃。有人甚至預言,紙質報紙“十年內將不復存在”。1996年3月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交互式報紙年會上,有20%的與會者就得出這樣的結論。 也有人認為,傳統報刊優勢猶存,潛力仍在,依然存在發展空間。其理由是: 首先,因特網縱有許多傳統報刊所不具備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弱勢和不足,因而影響到人們對它的接受和使用,因此要達到普及還需一段不短的時間。 另外,傳統報刊在互聯網面前雖然顯示出許多弱勢和缺點,但它完全可以通過調整和變革,改變原有狀況,爭取以新的傳播觀念、運作方式和工作成果去適應讀者需要。況且,傳統報刊原有的一些優勢也還會依然發揮作用。 儘管觀點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傳統報刊正面臨著兩種前途和命運的爭戰!
審時度勢 迎接挑戰
其實,報刊面臨生存威脅,應對其他媒體的衝擊和挑戰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當廣播出現並很快普及的時候,特別是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電視出現並迅速發展的時候,當時都有人驚呼過“狼來了”!這幾十年中,儘管有過一些興衰交替、榮辱相間的情況,但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報刊不但沒有被其他媒體所取代,所消滅,相反卻能揚長避短,適時調整,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以我國為例,近十幾年,正值廣播,特別是電視飛速發展的時候,我國報刊無論規模、數量,還是作用、影響,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報紙超過2000家,期刊達到8000家),形成了與廣播、電視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聞傳播和媒介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當一種新興媒體出現的時候,人們出於對其性質與功能的陌生無知,和對其威力與影響的盲目崇拜,往往會誇大其作用,因而對舊有媒體的生存與發展産生懷疑和動搖,甚至會作出舊媒體行將滅亡的判斷和預言。 如今,互聯網挾高新科技之威風,勢如破竹,迅猛發展。它以自己強大的優勢,不但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改變了人們傳播與接受信息的方式。其威力之大,令人驚詫。於是,又有人向報刊發出了“狼來了”的呼喊。而且人們發現,互聯網這只“狼”比廣播、電視“氣”更粗,“勢”更壯,“齒”更利,更具競爭力,也更難對付。有人因此斷言,傳統報刊這次恐怕難逃劫數了。 這種“消滅論”的觀點,顯然是一種悲觀的論調。因為它沒有認識到傳統報刊已有的和潛在的生存力與競爭力,更沒有看清楚當今傳播媒體內部和外部變化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一種傳播媒體完全取代另一種傳播媒體,是需要一定的時空條件的。只有當新媒體的優越性完全發揮出來,並在社會上得到普及,而且該媒體已經發展和強大到能夠完全替代舊媒體的全部功能與作用,而這種替代還須是舊媒體的使用者能夠自願接受的時候;換言之,只有當舊媒體的功能和作用已經完全失效,且已被新媒體完全替代,其受眾也已不再需要它時,這種情況才可能出現。 根據這一觀點,分析當前的傳播環境和傳播狀況,可以説互聯網尚不具備取代傳統報刊的條件。因為,傳統報刊還有自身的優勢,還存在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條件,而互聯網也還遠未達到完全取代傳統報刊的實力。 正像當年報刊能頂住廣播和電視的挑戰,獲得繁榮與發展一樣,今天,報刊也可以容應對互聯網的挑戰。 “狼”來了,不可怕,但須正視它,研究它,對付它,要敢於迎接挑戰,敢於“與狼共舞”。這裡的關鍵在於,要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探尋切實可行的發展之路。
揚長避短 尋求發展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傳統報刊要想在同互聯網的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首先要認識自己,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哪些劣勢,特別要弄清在互聯網的衝擊下,自己還具有哪些足以同互聯網較量的優勢,進而做到揚長避短,以求進一步發展。 應當看到,互聯網出現以後,報刊原先的不少優勢已不復存在,有的已受到很大影響,而其單調的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等劣勢卻更顯突出。但也要看到,今天報刊也還存在一些互聯網無法代替,起碼是短期內還無法代替的一些特有的優勢。 1.報刊具有的互聯網所不具備的優勢 (1)良好的傳播信譽和社會影響力 報刊作為第一傳播,其歷史悠久,這本身就是一種優勢,一種財富。一家報紙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運作,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説明它已具有一定的傳播信譽和社會影響力。人們信任它,願意從它那裏獲取信息,了解意見,證實觀點,尋求心理平衡。特別是當發生重大意外事件,社會出現動蕩,各種思潮混雜不清,政治形勢變幻莫測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於從自己長期信賴的權威媒體上去獲取關於事態發展真相的準確、全面的信息。這種“權威依賴”心理將使包括上網者在內的許多群眾今後還會把報刊作為其接受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
責編:邢立雙 |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