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彭蘭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媒體網站的品牌建設
——一個營銷學的思路


作者:彭蘭


  關於媒體網站的建設,近年來的研究、討論已經很多了。但是,多數討論只是把媒體網站作為一種媒體來考察,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儘管媒體網站是以新聞傳播為主要目標,但如果僅僅把注意力放在內容的製作方面,媒體網站的發展常常會受到限制。本文的意圖,是把媒體網站作為一個企業看待,以整合營銷的基本理論作為一種研究的框架,並從此角度探討媒體網站品牌建設的途徑。

  網絡世界究竟有沒有品牌?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雖然在網絡世界裏只需鼠標一點,就可從一個網站轉到另一個網站,但是,從現實來看,大部分人的訪問習慣是穩定的。而品牌是吸引人們訪問的一個重要因素。

  與一般的商業網站相比,在品牌方面,傳統媒體的網站具有較高的起點。一些在傳統媒體領域裏知名度高的品牌,在網絡世界裏,也容易受到信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媒體在網絡世界的受眾與在物理世界的受眾,可能並不完全一致。而它的固有品牌,是在物理世界創造的,未必能以相同的水平"邏輯延伸"到網絡世界。

  此外,傳統媒體在物理世界創造的品牌,也可能會給受眾帶來一種"刻板印象",這可能妨礙一些受眾對它的認同。例如,一些媒體嚴肅、莊重,這種印象已經牢固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而網民上網往往是要看一些輕鬆的內容。於是,他們在沒有訪問過網站的情況下,就可能已經形成了拒絕訪問該類網站的傾向。

  因此,對於傳統媒體網站來説,品牌並不是它的絕對優勢。品牌營造,也是一個全新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媒體網站的品牌建設,不能單靠新聞一種産品打天下,它需要一種全面的營銷策略。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整合營銷理論。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的內涵是以消費者為核心重組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綜合協調地使用各種形式的傳播方式,以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傳播形象,傳遞一致的産品信息,實現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迅速樹立産品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産品品牌與消費者長期密切的關係,更有效地達到廣告傳播和産品行銷的目的。

  傳統的市場營銷學中,一種代表性的理論是4P's。所謂4P's論,是1960年由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教授J.麥卡錫(McCarthy)提出的營銷的四個組合因素。即産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這個理論,構造了傳統市場營銷策略的基本框架。它們的含義分別為:

  産品(product):注重開發産品功能,要求産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産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price):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産品定價的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分銷(place):企業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絡的建立,企業和消費者的聯絡是通過分銷商來聯絡的。

  促銷(promotion):企業注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造現場氣氛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致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1990年,美國北卡萊羅納大學教授勞特鵬(Lauterborn)在《廣告時代》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卻提出用4C's取代傳統的4P's論的觀點。這也構成了整合營銷傳播的主要框架。4C's的含義為:消費者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企業要生産消費者所需要的産品而不是買自己所能製造的産品。

  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成本(Cost):企業定價不是根據品牌策略而是要研究消費者的收入狀況、消費習慣以及同類産品的市場價位。

  為消費者所提供的方便(Convenience):銷售的過程在於如何使消費者快速便捷地買到該産品,由此産生送貨上門、電話訂貨、電視購物等新的銷售行為。

  與消費者的溝通(Communication):消費者不只是單純的受眾,本身也是新的傳播者。必須實現企業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以謀求與消費者建立長久不散的關係。

  這一理論雖然是針對企業的營銷而提出來的,但是對於媒體網站來説,也具有重要的啟發與借鑒意義。

  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媒體網站目前的行為,基本類似于屬於傳統市場營銷的4P's階段。它們更多地考慮的是自己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新聞或服務,而沒有考慮到網民的需求(特別在網絡環境中的特殊需求);更多地按自己的想法決定新聞傳播的形式,例如音頻、視頻,而沒有考慮網民是否能夠方便地接收這些信息;更多地使用的是短期的"促銷"行為來吸引眼球,即通過一次或幾次漂亮的新聞報道來吸引訪問,而不是與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的關係。這些現象,都是在將來的網站建設與發展中需要克服的。

  以4C's為參照,媒體網站的品牌建設與營銷策略體現為如下方面:

  1. 消費者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 網上消費者的需求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找到答案,在歷次CNNIC的調查中,上網看新聞總是位居網民需求的前列。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對這個數據頂禮膜拜,而是要挖掘這個數據的內在含義。

  首先,人們在網上看新聞與在傳統媒體看新聞是否完全一致? 答案也許是否定的。從"千龍新聞網"的新聞排行榜,我們可以一次次地感覺到,網民的興趣與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常常是相偏離的。高居榜首的新聞大多是專業人士不以為然的。這是因為,在網絡這種自由環境中,人們本能的、低層次的需求總是會首先暴露出來。與之對應的是,傳統媒體不能充分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很多人對網絡新聞會有一?"補充性"價值取向,即把網絡新聞作為對傳統媒體新聞的一種補充。有人曾把新聞媒介的功能描述為"解氣、解悶、解惑",那麼在目前這個階段,人們上網看新聞更多的是為了"解悶"、"解氣",人們更多地願意接觸那些輕鬆消閒、八卦的新聞,以作為對傳統媒體那些重大、嚴肅新聞的一種補充。這種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不能視而不見。

  因此,網絡新聞不僅在加工方式和表現方式上與傳統媒體新聞有所不同,在新聞本身的選擇上也應該與傳統媒體新聞有所不同。例如?"新浪"的工作人員對於新聞有一個説法,"凡是能成為網民談資的內容"就可以成為新聞。這個概括雖然不如教科書上那樣準確、科學,但也是非常實用的。

  當然,新聞是一種特殊的産品,尊重網絡受眾的需求不能理解為跟著受眾走,也不能停留在低層次的滿足上。當人們"解悶"、"解氣"夠了,"解惑"的需求就會一步一步地凸顯。而這也是未來網絡新聞的重任。

  我們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新聞是網民的惟一需求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網民還有娛樂需求、消費需求、人際交流需求等。問題是,媒體網站是發揮自己的優勢做一種單一産品,還是全面出擊,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理論上來説,集中優勢兵力做好新聞,以此來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媒體網站的一種方向,但台灣第一家網絡原生報紙《明日報》的倒閉,卻説明,僅有新聞,網站的前途是沒有保證的。

  事實上,人們對新聞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在一個網站能看的新聞大概也就10條~20條,停留時間不過十幾分鐘。如果僅僅依靠這樣有限的訪問,要維持網站的活力,其難度可想而知。很多時候,人們不是為了看新聞才去某一個網站,而是為了收發郵件。看新聞可以通過報紙、電視,而收發郵件只能通過網站。看新聞可以去別的網站,而免費郵箱卻常常在鎖定在一個網站。

  既然用戶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那麼媒體網站的産品也就不能單一。並且,要合理地營造出産品之間的"生物鏈"關係。例如,以免費郵箱、聊天室、BBS吸引人氣,以新聞營造聲譽,以電子商務來營利。

  網站的生物鏈大同小異,那麼特色從何而來?也許有很多途徑來營造特色,但這裡只提一條,那就是本地化服務。

  本地化服務,在很多地方性媒體網站被片面地理解為本地新聞。但很多網站在做本地新聞方面也許比不過本地的傳統媒體。這就形成一種尷尬:

  本地人看覺得不過癮,外地人則根本不感興趣。如果我們真正分析網民的需求,我們會發現,本地化服務除了新聞,還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提供本地的娛樂、旅遊、餐飲、購物等各種信息,並且這些信息一定要直接可用"的。例如,有電影的信息,就應該有與此相關的電影院的信息,什麼時候放電影、票價多少等,甚至可以直接提供網上購票。這方面,"美國在線"的"數字化城市"服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國內的E龍網站等也是值得借鑒的。媒體網站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資源,理應把這種資源用到更加深入的本地化服務中來。


責編:青葉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