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方漢奇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二十世紀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

作者:方漢奇


    二十世紀中國的新聞事業,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是舊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即190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統治時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和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其中,清朝政府統治時期約11年,是中國的新聞工作者衝破封建統治者的網羅,在海內外廣泛開展辦報活動的時期。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約16年,是資産階級的政黨報紙和各種政治傾向的報紙全面發展的時期。中國早期的廣播事業也誕生在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時期約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戰爭時期的8年,是國民黨各級黨報大發展的時期。

    後一個階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也可以分成四個小階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國初期的階段,1957年至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階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的階段,和1978年至今的階段。建國初期的階段共7年,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有步驟地進行了新聞事業的恢復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規模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體系。1957至1966年的階段共9年,是新中國的新聞事業有較大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全面發展的需要,報紙和廣播電臺大量增長,同時開辦了電視事業。1966年至1978年的階段共12年,其間,屬於“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新聞事業特別是其中的報刊出版事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通訊社廣播電視事業,有一定的發展,但也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這一階段,近22年,則是中國新聞事業變化巨大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報紙的種類和期發行量成倍增長,新聞媒體的總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多功能,能夠滿足各種受眾需求的新聞媒體體系。

    這就是過去一百年間,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簡單的歷史。概括的説,這一百年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由近代化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由被剝奪了在新聞傳播媒體上發言的權利到成為新聞傳播媒體的主人的歷史,是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由單一的媒體向多媒體發展的歷史。

  回顧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一百年來的歷史進程,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 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以報紙為例,世紀初的1901年只有125家。1912年,受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影響,發展到250家。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報紙總數是628家。到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垮臺的前夕,國統區的報紙只有1024家(1)。新中國成立後,改變了原來的報業架構,建立了以中國共産黨各級黨報為主的報業體系。1950年全國專區以上報紙的總數為179家(2)。此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逐年遞增,1960年一度達到1274家(3)。“文化大革命”中,報紙的出版受到極大影響。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中全會以後,又重新恢復。此後20年,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80年代初期出現了第一個高潮,1985年的全國報紙總數達到2191家。90年代初期出現了第二個高潮,1995年的全國報紙總數一度達到過2202家。此後,經過適度調整,到2000年基本上穩定在2053種左右。只用了100年的時間,中國報紙的總數即由125家增加到2053家,增加了16.4倍。二十世紀初的那些報紙印數極少,1901年全國125家報紙的總印數,不會超過10萬份,而新中國成立以後出版的報紙的印數動輒以億計,1950年為8億,1999年為300億。(4)是1901年全國報紙印數的30萬倍。

  廣播事業發展的速度,也是驚人的。中國的廣播事業肇始於1923年,在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廣播事業主要在一些較大的城市內發展。整個國統區1937年共有廣播電臺78座,總發射電力100多千瓦,收音機擁有量約20萬架。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對舊廣播事業的改造,廣播事業完全由國家經營,1950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65座,到1999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298座,縣臺1287座,中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740座,收音機擁有量近3億架,人口覆蓋率達到90.35%。(5)其中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天用43種語言廣播211個小時,聽眾已經遍佈全世界。

  電視事業的發展更為迅速。中國從1958年起開始興辦電視,1978年全國電視臺只有32座,社會電視機擁有量300萬台。到1999年,經過整合,電視臺集中為368台,而全國電視覆蓋率則達到了總人口的91.95%,電視的受眾接近11億,其中有線電視的受眾為8000萬(6)。僅僅二十年的時間,電視臺就增加了12倍,電視機的擁有量就增加了107倍,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就增加了近10倍,這樣的速度,不僅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通訊社事業的發展幅度也很大。中國人自辦的通訊社起始於1904年,到1947年,全國共有各類通訊社647家,除了國民黨辦的中央通訊社和共産黨辦的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通訊社的前身)外,多數通訊社的規模都很小。新中國成立後,通訊社一律由國家經營,保留下來的只有新華社和中國新聞社兩家。在50年代以來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兩家通訊社發展的速度都很快。50年代初期,新華通訊社只有國內6個總分社,28個分社,工作人員僅2000來人。經過50年的努力,現在的新華社已經擁有32個國內分社,48個支社和記者站,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5個總分社和101個分社,用戶超過5000,日發稿量超過200萬字,另外還辦有35種報刊,工作人員超過8000,已經躋身於世界四大通訊的行列。 

  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就是以如此高的速度,發展起來的。這一高速度,到這個世紀的最後20年,發展到了極致。

  二、 科技的含量越來越高。

  過去的一個世紀,是新聞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新聞傳播事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傳播的技術和手段越來越現代化的一個世紀。這個世紀的初期,新聞傳播媒體只有一種,即印刷報紙。20年代發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傳送聲音的技術,促進了廣播事業的發展。30年代發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和導線傳送聲音和圖象的技術,促進了電視事業的發展。60年代發明的,通過電腦聯網實現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交互式傳遞的技術,促進了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後幾種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引進,使得新聞傳播媒體,由傳統的報紙一種,發展成多種。出現了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和互聯網等多種媒體並存的局面。

  這一進程,是在加速度的狀態下完成的。印刷報紙從雕板印刷,發展到用平板印刷機印刷,用了1000多年。而由有線電報發展到無線電報,由無線電報發展到無線電廣播,由無線電廣播發展到電視,由電視發展到網絡和電子報刊,都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由只有報紙一種新聞媒體,發展到4種新聞媒體,僅僅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全部完成了。

  廣播、電視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已經昭昭在人耳目。互聯網由於相對晚出,剛剛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其發展勢頭的迅猛,已經銳不可當。作為一種全新的互動式的信息載體,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正在深刻的影響著全人類的生活,和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闖進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前後,其他傳統的新聞媒體也大量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來改造舊的設備,增加傳播手段的科技含量。不少報紙已經告別了鉛與火,告別了紙和筆,實行激光照排,實行電腦拼版、傳版,實行膠印、彩印,和實行整個編輯部工作的電腦聯網化。80年代中期以後,不少報紙和電視臺普遍利用衛星接收文稿、照片和圖片,利用衛星進行電視轉播。到這個世紀末,全國利用衛星傳送的電視頻道已達到41個。與此同時,不少媒體還引進了數碼傳送技術,實行新聞攝影的數碼化,廣播製作、傳輸、播出的數碼化,和電視後期製作和演播的數碼化。

  科技含量增加的結果,使新聞傳播媒體的信息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隨之提高。時至今日,新聞傳播媒體已經成為全國應用高新科學技術最為快速有效的部門之一。  

  三, 和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始終保持著緊密的聯絡。

  新聞傳播事業是社會上層建築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每日每時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著作為經濟的集中體現的社會政治生活,並和後者保持著相依相存的緊密聯絡。

    從20世紀的最初幾年開始,中國政治舞臺上的各個階級各個政黨各個政治團體和各派政治力量,都無不和報紙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最先叱吒于20世紀中國報壇的,是資産階級的維新派和民主革命派。這兩派的領導人都十分重視辦報,都不諱言他們所辦報紙的政治傾向,甚至公開承認他們所辦的報紙,就是他們自已的“黨報”。

  民國成立以後,受臨時約法保護公民言論出版自由的影響,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辦報熱潮,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資産階級政黨報紙。在野的政黨和政客們辦報,掌權的封建軍閥也辦報。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也是這樣。國會內的各個政治派系,北洋系統內的直系奉系皖系等各路軍閥,和分疆而治的各個地方實力派,都辦有自已的報紙,為自已做鼓吹。有人對當時的情況做過這樣的描述:“每一次政局變動,同時就有一大批報紙連帶倒坍,但是過了幾時,又有一批新的日報出現在大柵欄的報攤上了。”(7)

  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當局十分注意利用報紙為自已的各項活動造勢。和為自已的內外政策作宣傳,不僅中央和地方各級省市黨部辦報,政府各部門辦報,各級部隊系統辦報,連復興社之類的特務組織也辦報。

  新中國成立以後,關閉了有帝國主義侵略者背景的報紙,和國民黨系統的報紙。通過公私合營等方式,對少數民辦的報紙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建立起了在中國共産黨集中領導下,由各級黨委機關報、部隊報、行業報、民眾團體報和民主黨派報共同組成的社會主義報業體系。這些報紙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宣傳紀律,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論古今中外,新聞傳播與政治的關係,歷來十分密切。新聞傳播制度向來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環。但象中國近百年來的新聞傳播事業這樣,如此密切的和各時期的政治保持著聯絡,在世界新聞傳播史上,也是比較突出的。


責編:青葉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