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涂光晉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從“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
——電視評論類節目的演變、發展與未來走向


作者:涂光晉


    在新中國的新聞事業即將走過50年的歷程,中國電視已經走過40年曆程的今天,“電視評論性節目”(或“電視評論類節目”)已成為一個新的專用名詞。她的存在,她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巨大的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作用,都表明了一個從中央領導到普通百姓,從新聞學術界到新聞實務界都普遍認可的事實--中國電視已經有了自己的評論性節目;長于表現的電視在紀錄與展現事實性信息的過程中,同樣可以收集與傳播意見性的信息;電視評論類節目在遵循新聞評論基本規律、體現新聞評論共同特徵的基礎上,已逐漸成長為一個包括多種節目形態、表現手法與風格樣式在內的“大家族”;這一“家族”的出現不僅豐富和擴展了評論的體裁與形式,而且滋養和生長出新的評論理念與評論手法,實現從“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歷史性跨越。

     一、從“蹣跚學步”到走向成熟——電視評論類節目的發展軌跡
    1958年誕生的中國電視在第一個20年裏,新聞評論還沒有學會“自己走路”,除在新聞節目中口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發表的重要評論外,尚未出現過電視臺自己的新聞評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新聞事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尚未真正起步的電視評論與已有百餘年曆史的報刊評論、有30餘年歷史的廣播評論同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1980年至今,又一個20年馬上就要過去了,這20年裏,電視評論大致經歷了嘗試期,探索期與發展期三個階段。

    (1)嘗試期(1980-1988年)
    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臺《觀察與思考》欄目開播(在此前僅7個月,《人民日報》最有代表性的群言式的小言論欄目《今日談》開辦),它不僅標誌著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固定的評論性欄目的問世,也標誌著一種不同於報刊與廣播評論的、新型的、獨特的電視評論樣式——電視述評的出現。它融音響、畫面、文字于一體,融現場採訪與即時分析于一體,融各方人士參與議論與記者點評于一體,融紀實性與思辨性于一體。雖然當時的節目形態、手法與質量還很不穩定和完善,但它的出現説明,中國電視評論類節目雖然起步很晚,但一旦自己抬腳走路,就開始嘗試著走一條自己的路。
    嘗試期的中國電視評論並不拒絕對由報刊、廣播沿襲而來的評論樣式的移植與借用,如在新聞節目口播的本台評論、本台評論員文章、本台短評、編前話和編後話等。在這一階段,一種類似于報紙上專欄小言論的群言式口播評論形式也相繼出現在一些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如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開辦一年左右時間的《觀眾論壇》。雖然後來因這種節目形式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電視特徵而停辦,但仍然不失為電視新聞工作者的一種積極的嘗試。

    (2)探索期(1988-1994年)
    1988年11月,中央電視臺《觀察與思考》欄目改組為《觀察思考》,使電視評論性節目在欄目化的基礎上,規範化程度有所提高,包括確定固定的節目週期與播出時間,設立固定的節目主持人,欄目的風格與包裝也相對固定,以培養較為固定的收視群體。
    此外,這一階段的電視評論性節目還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評論類欄目的相繼出現和評論性節目表現手法的不斷豐富。這一時期先後出現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欄目有福建電視臺的《記者觀察》、安徽電視臺的《社會之窗》、上海電視臺的《新聞透視》、廣東電視臺的《社會聚焦》、北京電視臺的《18分鍾經濟社會》、《BTV夜話》等等。各欄目在表現手法上也不斷創新,其中,《18分鍾經濟社會》較為關注紀實風格與思辨色彩的融合以及隱性採訪手法的應用,《BTV夜話》,比較注意演播室訪談或座談方式的引入,《觀察思考》欄目中開始採用調查性深度報道的形式,並開始應用系列評論與連續評論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持續追蹤與深度評析。對電視評論性節目如何更好地體現其媒介特徵,發揮其傳播優勢,各欄目都在進行大膽的探索。
    二是評論類節目的選題範圍得到較大幅度的擴展。事件性選題、社會性選題和常規性選題在這一階段都相繼進入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視野。新聞策劃的意識開始介入評論的選題。選題所涉及的範圍也日益擴大,從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一些禁區被逐步突破。
    三是評論類節目個性化特徵的日益暴露。隨著不同電視媒體評論類欄目的增多和同一媒體不同評論類欄目的競爭,電視評論性節目的個性化特徵日益受到重視,中央電視臺經濟部1993年5月開始的《一丹話題》,不僅是我國大陸各電視台中第一個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評論專欄,而且其主持人敬一丹以及此前已産生較大社會影響的安徽電視臺記者汪清等人也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批采編播合一、具有一定個性特徵的、固定的電視評論類節目主持人。

責編:邢立雙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