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周小普   馬  政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直播  
——對央視美伊戰事新聞直播的一點思考


作者:周小普   馬  政


    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直播

    直播考驗的是中國電視媒體的職業能力,面對重大的新聞事件,具備怎樣的信息挖掘和解讀能力;它考量的是一個媒體的傳播能力——説給誰聽,誰來聽?考量的是一個媒體能否交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信息紀錄。
    截至4月2日,中央電視臺的戰爭直播已經進行了整整14天,在這兩個禮拜當中,中央電視臺的長時段、連續直播一直未曾停止,尤其是第四套節目更是將大多數黃金時段投入直播。長時段直播對任何臺來説都是很難駕馭的題材,它要求一個電視媒體要有靈活機動的機制、全面能動的人才、滾動精巧的策劃。在這些方面,中央電視臺這次直播有它成功之處,也存在可以進一步完善、改進的地方。

    1、信息整合要多層面
    首先是信息來源的狀況。在事實信息的採集上,中央電視臺一、四兩套節目的畫面都主要來自CNN,同時也有來自福克斯、路透社、半島電視臺等媒體的信號,信源比較豐富,但在聲源信號,尤其是對新聞現場周邊和相關國家地區的採訪上,信源則顯得相對單一,主要依靠的是本台派赴約旦安曼報道組的水均益、駐英國記者王曉琨、駐美國記者王宇航、駐聯合國記者劉正鑄、駐澳大利亞記者李楠、駐法國記者李賓、駐日本記者孫寶印以及赴土耳其報道組的顧玉龍等,而連線其他中國媒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駐外記者則較少。實際上,恰恰是這些媒體單位在戰爭及周邊地區具有更強的採訪力量和社會關係,可以獲得更為豐富和準確的信息。而鳳凰衛視除了自己的駐外記者,還連線了包括新華社駐耶路撒冷記者劉宏、駐倫敦記者李新、日本東海大學副教授葉幹榮、印尼《國際時報》總編輯李卓輝,甚至還有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內的眾多信源,這既彌補了本台外派記者的不足,又獲得了更多、更廣泛的信息。作為中央電視臺,在對其他媒體報道相關信息的整合上,顯得不夠積極,沒有對其他媒介的聲音進行整理、反映,這也是一個遺憾。應該更善於整合、利用各種最有效的信息渠道,吸納通訊社和紙質媒體的不同信息,彌補自身的信息缺漏,同時既可以提高信息的豐富度,也可以在形式上有更多的變化。
    其次是對信息縱深度的把握。美伊戰爭對於世界的影響並非一場炮火延綿、新式武器頻頻登場、陣列佈局變幻莫測、謀略計策層出不窮的局部戰爭那麼簡單。在經濟全球化、世界聯絡越來越緊密的今天,現代戰爭在世界政治格局、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不可小覷;戰爭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碰撞和衝突,夾雜著大量社會與民族問題;戰爭本身還牽涉了許多的歷史糾葛、利益爭奪、關係親疏,這些角度都是觀察美伊戰事的出發點,也是對美伊戰爭進行全景觀察、解讀的必要內容。應該説,在本次直播中中央電視臺展現了在專家意見信息整合上的較大優勢,但是對於報道中各方信息的整合仍然顯得不夠。央視這次轉播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對戰事本身的關注和分析上,對於戰爭中的國際關係、軍事裝備和攻擊策略等問題濃墨重彩,分析獨到、深入,但是對於其他方面卻涉及不多,角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戰事整體的把握。
    再次是意見信息的整合。美伊戰爭無論是在世界上還是在我國社會中都是一個具有很強爭議性的事件,對此,中央電視臺節目表現出來的另一個缺憾在於缺乏多元意見的構建和交鋒。作為媒介,在事實報道上應該做到儘量客觀公正,這也包括對各種不同社會意見的全面反映,對於戰爭雙方的行為應該按照其本來面目和程度去報道,這樣才能保證受眾獲得信息的完整與客觀,把評價的權利交還給大眾和專家,讓他們依據報道做出自己的判斷。媒體本身的傾向應該通過不同意見的交鋒展現,而不應在新聞中的用詞中表現愛憎和主持人的主觀評價,這是作為一個職業媒體的素質修養,也是媒體的公信力所在。多元意見的構建還可以延伸節目的生命,不斷提出不同意見,然後探求事實發展的真實軌跡,這樣可以有助於維持受眾對於節目的興趣水平。不同意見的交鋒,還可以調動觀眾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看得興味盎然,並同時形成自己更清晰的主張。相反,沒有意見交鋒,只是一個聲音的傳播,時間長了會讓人感覺單調、喋喋不休、沒有吸引力,進而産生厭倦、逆反。
    直播節目的最終落點是在觀眾,觀眾對這場戰爭怎麼看?觀眾對於直播有何意見?對於意見信息的整合也應該是針對不同人群多層次、多對象的,對於受眾意見的採集不但是吸引受眾持續關注的手段,也是維持和受眾互動、豐富節目和意見信息層次的手段。在央視這兩個禮拜的直播中,我們很難看到觀眾的身影。事實上老百姓面對這樣的問題也有很多的話要講,媒體有責任給他們提供適當的發言空間。
    鳳凰臺在意見信息的反映上,可以看出注意了幾個方面:一是新聞播報中注意客觀性,沒有過於突出的意見傾向,另外是注意對不同意見各方都有平衡的反應,它還借助《時事辯論會》這個欄目,使代表各方立場的意見通過在座者之口得到表達和申辯,使那些本來就站不住腳的意見自己出乖露醜,讓正確的意見經過辯駁得以樹立。使意見信息得到傳播和整合,這就使報道從整體上大大超越了事實層面,對社會的作用會更長久和深遠。

    2、新聞形式要有最大的彈性
    央視的這次直播無疑具有突破性,直播形式經受了比較長時間的考驗。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直播究竟是為了什麼?為追求直播的形式感和報道時長,還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信息?這實際上涉及到一個節目形態的剛性與節目內容彈性的矛盾。
    特別節目的生命力就在於其特別,在於其非常態,如果特別節目變成了常態或者拖延時間,節目本身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如果説直播之初有較多的信息需要通過直播形式來表達,一方面及時掌握最新的戰況,增進節目的吸引力,一方面形成媒介話題焦點的話,那麼在此後數十天內依舊保持直播的節目形式,則不免讓人感到費解。因為在過去十多天中戰事發展並不緊湊,直播節目的信息含量也並不均衡,同時觀眾對於這一問題的關注程度也隨著戰事本身的拉長而下降。對這場戰線和時間均被拖長的戰爭進行電視直播,本來在信息處理上就存在很多的困難,大量現場直播以外的內容要以演播室內談話和背景專題來填充。如果一定要堅持直播的節目形式,固然可以隨時跟進最新戰況,但是很難把握整個節目的節奏。關於戰爭事件本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這其中適合以直播形式出現的信息又僅佔所有信息的一部分,在這種條件下進行一天超過10數個小時的直播,冗余信息過載,勢必沖淡節目信息的含量,影響觀眾的收視興趣,此時的直播已更多地演化成為一種演播室談話直播。
    與中央電視臺一樣,香港兩家免費電視臺--無線電視臺和亞洲電視臺,連日來對戰爭的連篇報道很快遭到數十位市民投訴,原因是有關戰事報道的篇幅太多、太長,而大量削減了本地新聞的報道,觀眾看得乏味,但卻苦於沒有其它節目可供選擇。這實際上反映出了在這場直播中觀眾的心態正隨著直播的模式化和直播時間的過度拉伸導致的內容稀釋而發生變化,這個時候再堅持長時段的直播對於媒體而言已經不具備競爭上的意義,同樣對於大量的頻道和時段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對於直播形式來説,它應該是作為一種合乎新鮮信息傳播特點的節目內容的表現形式而存在;它的打斷常態節目,不斷插入最新戰況直播的形式是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內容的需要,它的功能是留守、監視、解讀,便於及時插入最新動態,從而正確把握未來走向,這在戰爭激烈進行、戰事處於劇烈動蕩的時期,應該是媒體正確的選擇。而當戰爭進入僵持階段,事實變動頻率放緩,直播會變成徒有其名的形式,而且這一形式本身也沒有那麼大的理由和吸引力調動受眾的收視興趣。給他們以變動的事實,遠比運用大段時間進行直播報道更具吸引力,也更符合戰爭時期的傳播特色。
    電視新聞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應該對新聞事實內容具有最大的表達彈性,這是電視媒體本身的特長所在。這就是説,電視新聞的體裁、時長都應該嚴格遵從新聞事實內容的要求不斷變化,不應有人為固化的剛性選擇,如果陷入剛性形式,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內容的表達,使內容展示不自然,甚至有過多的人為痕跡,有時甚至使新聞變得不具真實感,喪失了傳播的信譽、價值。因此新聞編輯部應該具有極強的審時度勢的能力,能夠敏捷順變,不斷調整策略,使新聞報道的形式常變常新。這一點在直播報道時就變得更為重要。前一時段的節目不應成為後一時段的模式,新聞應該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保證新聞節目自身的內容特徵。這需要節目具有滾動策劃、把握的能力,對內容的駕馭和對觀眾興趣的把握應該是相契合的。在這一點上,中央一套較早將特別報道集中在兩到三個時段中的做法,應該説是比較明智。
    在最初的信息衝擊之後,中央臺應該在頻道資源整合與滾動策劃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應該動員更多的力量投入報道,拓展報道的視角。如可以從經濟、文化、外交、法律、歷史等多角度切入戰爭,很好地利用這一世人矚目的契機,向觀眾傳送豐富的相關信息,幫助他們從這一事件中了解盡可能多的知識,利用央視多樣化的人才,創造多樣化的戰爭解讀。突發事件從來就是已有知識傳遞的最好平臺,對這一點我們的新聞發掘、運用得還很不夠,在這樣大規模的直播中,可以進行一些探索,這也是節目內容可以開掘的重要來源。
    事實上,面對這樣重大的新聞事件,直播固然是進行報道的重要手段,但是其他的常態節目形式--新聞、專題乃至紀錄片和文藝節目也都可以成為對同一主題進行集中報道的有力手段。這些常態欄目設置本身就有一定的層次和配合,結合欄目特色在節目內容上的集中,會使整個頻道形成一種立體化的報道系統,打破直播形式單一帶來的平面感和枯燥感。

    3、信息場設置要多元化
    直播的本來目的在於保證信息的新鮮度和現場的緊張氛圍,營造新聞環境,使受眾有一種信息滿足。對於媒體來説,長時段的直播,最易操作的方式是將節目的形式固定下來,但這同時也會導致電視媒體進入一種可怕的狀態:節目形式單一。
    本次直播在演播室的設計上, 中央電視臺一、四套節目均只設置了一個演播室,直播中,兩套節目都採用了主持人+嘉賓+前方記者+同聲翻譯的報道形式。直播時,導播大多反復在演播室全景、談話雙方、主持人反打、嘉賓反打、主持人與連線記者分屏小視窗以及現場影像之間來回切換。這種局限于一隅的形式和較為固定的報道模式,容易帶來觀眾收視上的疲勞與陳舊感,降低收視興趣,影響直播的效果。
    在過去兩個禮拜的直播中,央視各套節目的主要主持人均經歷了長時間直播的考驗,一套主要以康輝、白岩松和李慶慶作為直播主持人,四套則是魯健、剛強、徐俐、王世林四位主播輪番上陣。而擔任演播室嘉賓的專家們往往也是才出四套演播廳,又立馬在一套現身。主持人、嘉賓的過於集中必然造成他們的過度疲勞,這不但對節目不會有正面作用,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長時間持續的老面孔、老形式,當真正具有新聞性的信息到來的時候,往往也會無法激起受眾的興趣。因此,採用長時段直播的形式,構成直播的因素不應是一成不變的。
    在這次直播中,與中央電視臺單一空間相對應的是鳳凰衛視除了"海灣最前線"的直播室外,還設立了"軍情觀察室"、"海灣風雲錄"、"時事辯論會"等臨時子欄目,將直播內容拆分開來由各子欄目和不同的主持人承擔,在不同的空間展現。子欄目一方面保證了每天同類信息的跟進、更新和信息的完整,一方面也提出、形成相對集中的話題,使節目的條理更加清晰。板塊化的節目組合,還便於改善節目節奏、張弛結合,在收視心理上營造興奮點。鳳凰臺是在主演播室的統一調度下,切到分演播室進行連線。 通過雙視窗在演播室間形成交流。
    不同現場的切換,帶來不同的收視感受,加上不同的主持人有不同的風格,在形式上帶來了變化。如《時事辯論會》中對於同一事實的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碰撞,《海灣風雲錄》中對於硬新聞的軟性解讀,《軍情觀察室》中對於不斷變換的戰情的解釋和武器、軍事常識。一方面不同的場所提示了不同的內容,使形式出現轉換的感覺,另一方面信息之間的穿插、配合也使報道信息呈現出立體化的形態,更利於受眾理解、接受。再次,長時段報道"場"的變換是留住觀眾的重要手段,是使"直播現場"讓人感覺"清爽"、"新鮮"而不是"沉悶"、"單一"的條件。
    鳳凰臺在進行滾動直播的時候,除了新增設的臨時欄目外,還把日常的"時事開講"、"新聞今日談"、"有報天天讀"、"鏘鏘三人行"等常設欄目也組合進對美伊戰爭的報道中來,豐富了信息來源,變換了表現形式,提高了節目的節奏感和可視性,滿足了受眾多樣化了解信息的需求。這種組合需要全臺各個欄目的配合,需要整體的策劃與編排,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顯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三、仍將繼續的直播
    儘管央視本次直播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它畢竟踏出了中國電視媒體進行非可控性直播的第一步。對於發展中的中國電視媒介而言,今後這樣的直播挑戰將越來越多。對於挑戰,中國電視媒介應該有自己的應對措施。
    首先,應該把直播視做一種常態的節目製作形式,而非需要特意準備、策劃才能施行的節目形式,直播的能力與水平並非體現在直播的時長上,而是應該反映在直播的反應能力和解讀能力上。全程直播並不見得比在第一時間中止正常節目插入最新鮮的直播內容更具吸引力。這需要主持人、編輯、記者共同的努力,也需要在節目編排機制上的改革,增強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反應能力。
    其次,應該建立一種靈活的新聞反應機制,增進各部門之間的業務互動,儘量在現有節目框架的基礎下,建立一種內容整合、欄目聯動的新聞報道機制,實現對重大新聞實時、集中、立體的報道。建立一種直播的工作體系和流程,儘量縮短直播反應時間,提高反應速度。這些都有待於在頻道內部形成一種有效的溝通機制。
    再次,強化新聞報道的職業能力。從主持人到編輯、記者,形成完整的信息處理系統,要尋找自己的信息處理模式和處理新聞信息的獨到角度。要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和新聞發現力。新聞的職業能力就在於挖掘信息、發現新聞,同時按照最優方式傳遞新聞。
媒體的信譽是要長時間的良好表現來打造的,這一過程沒有終點。好的起點為下一次表現設定了更高的標準,它意味著媒體要有持續不懈的努力。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作為媒介而言,其力量的根源之一即在於對社會事件的忠實紀錄,通過這種紀錄守望社會發展的航跡。而對於社會歷史的準確表達和捕捉,也同時增進了媒介本身的話語權威。2001年,阿富汗戰爭讓半島電視臺聲名鵲起,911事件成就了FOX,而1991年海灣戰爭則使CNN一夜成名。BBC、NHK……這些媒介的成功無不依靠于對社會歷史事件的有力把握。中央電視臺以對這場戰爭的報道為起點,也已經邁開了進入世界前列媒體的步伐。


責編:邢立雙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