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張鳳鑄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挖掘精品重在創新

作者:張鳳鑄


    一年一度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辦了二十屆了。前後20臺晚會,林林總總,異彩紛呈,千姿百態,蔚為壯觀。可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明知難搞年年搞,“更歲星辰子夜新”,歡樂共此時,“一年月日今宵盡”。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在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它和吃年夜飯一樣不可或缺,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景觀和春節文化現象。
    萬民同觀的春節聯歡晚會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是饒有中國特色的一株璀璨奪目的奇葩。其規模之大,觀眾之多,觀賞之集中,影響之深遠,堪稱世界晚會之最。它已經為中外各界人士所矚目,是一項富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文化審美課題。二十屆春節晚會的成與敗、苦與樂、喜與憂、褒與貶、讚與罵、破與立都值得我們去梳理和思考。回顧是為了前進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歷時二十年,前後辦過二十屆,長盛不衰、欲罷不能,深得民心,雅俗共享,老少同樂,還要延續下去。許多觀眾反映,“沒有春節晚會,怎麼過年”、“沒有春節晚會,等於沒有過年”、“春節晚會是中華民族除夕大餐,不可少,不能取消,要長期辦下去!”可見,多年的觀賞習慣和期待心理已在廣大老百姓心中紮下了根,形成了“春節晚會情結”。
    春節晚會是時代的産物,想當年,“笑的晚會”被打成大毒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春風化雨,滋潤萬物,中國人民為之精神振奮,意氣風發,思想活躍。黨中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引導和開放搞活的大環境,以及如火如荼的“文化熱”風靡全國,為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機遇。而有識之士抓住這個機遇,大膽藝術實踐,終於揭開了春節聯歡晚會的序幕。縱覽中央電視臺的二十屆春節聯歡晚會,大體上是:開局順利,一片讚揚聲;中期基本平穩,肯定聲浪甚高;後期褒大於貶,肯定否定之聲混合。
    20年的運轉過程中有過初創的經驗,有過1985年的教訓和1984年、1987年春節晚會的巔峰狀態,而進入90年代末期以來,春節聯歡晚會有諸多創造,各屆有各屆的特色,特別是場館、舞臺、美術,匠心獨運,年年不同,為演員們提供了越來越寬敞、自由的舞臺活動空間。但有時華麗排場卻難於掩藏形式大於內容的現象。
    1983年第一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由資深的我國第一代導演黃一鶴、鄧在軍任總導演,這是有積累、有準備、有智慧的兩位電視藝術家的開山之作。晚會的主題和基調確定為“團圓、歡樂、希望”,從此,每屆的聯歡晚會基本上是沿著這基調唱下去的,只不過各屆分別作出小的調整,大同小異,總是以喜慶、團結、歡樂、祥和、奮發向上為基調,讓廣大觀眾高高興興過大年,團團圓圓過大年,在歡聲笑語和審美滿足中過大年,達到“團結、鼓勁、希望、振奮”的社會效益。1983年2月12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首屆“春節聯歡晚會”,採用“茶座式”的互動場景,既突破了以往純舞臺式的演出模式,又突破了以往歌舞、戲曲、專題文藝等單純性的場景設計模式,大膽採用了以串燈裝飾主演區中圖型的表現形式,使整個晚會場景達到了光、形、色奇妙變幻的藝術效果。串燈形式一掃過去電視場景平鋪直敘的燈光處理之弊,打破了以往燈光不能直接顯示攝像技術的“禁區”,闖出了新路子。著名藝術家侯寶林、袁世海、王昆、淩子風應邀擔任首屆春節聯歡晚會的藝術顧問。相聲演員馬季、姜昆,喜劇演員王景愚,電影演員劉曉慶擔任節目主持人。他們樸素大方的著裝、樸實無華的主持風格給人們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這次晚會邀請各方面的藝術家參加表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李連杰、李維康、嚴順開、趙青、斯琴高娃和台灣籍演員林麗芳等均表演了精彩的節目。整臺晚會熔儀式性、節慶性、民俗性、娛樂性、新聞性、抒情性、知識性、趣味性、交流性于一爐。以年味濃郁、民俗十足、歡歌笑語、融洽祥和為審美特徵。從此,奠定了春節聯歡晚會的基本框架。王景愚的啞劇“吃雞”開春節晚會啞劇小品之先河,惟妙惟肖,億萬觀眾為之捧腹。從此,在歷年的春節晚會上陸續涌現了《吃麵條》、《産房門前》、《拍電影》、《送禮》、《相親》、《主角與配角》、《難兄難弟》、《超生遊擊隊》、《警察與小偷》、《打撲克》、《我想有個家》、《張三其人》、《去拜年》、《英雄母親的一天》、《如此包裝》、《打工奇遇》、《賣拐》等小品,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藝術新品種。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總導演摸準了當年海峽兩岸要求祖國統一的心願和尋根問祖的動向,在“愛國、團結、歡樂、活潑”八字上譜寫動人心弦的藝術華章。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保留了首屆春節聯歡晚會茶座式、點播式、直播式和有獎猜謎等做法。擴大了熒屏內外、臺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呼應,增加了點播電話(由上屆的4臺電話增加到40臺電話),有膽有識地邀請了臺、港著名演員,形成明星薈萃、名流雲集、新人輩出、英雄模範濟濟一堂,大陸、三地愛國一家,同臺演出的動人場面。“不論天涯與海角,神州萬里同懷抱”,共祝祖國好。特別是不見經傳、鮮為人知的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成為晚會主旋律的最強音———“流在心裏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詞真意切,激情如注,酣暢淋漓地表達了海外赤子的拳拳報國之心。一夜之間,名聲大噪,張明敏幾乎家喻戶曉!《我的中國心》傳唱全國,直到今天,百聽不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親和力。它顯示了總導演黃一鶴的膽識和藝術鑒賞力。
    鋒芒畢露、讚聲盈耳的黃一鶴,繼續執導1985年的春節晚會,他銳氣未減、受奧運會開幕式的影響,想把晚會做大做新,頭腦一熱,他把“茶座式”變成“廣場式”,晚會改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進行,變1984年春節晚會的一面觀眾舞臺(600平方米的演播室)為四面觀眾的偌大的體育館。場地大、難掌握、散而亂、調度乏術。加之,節目長、粗、洋、弱,商業味太濃,臺港味太強,贊助券擾民,廣告多得煩人,批評聲不斷,晚會遂告失敗,劇組深感遺憾,教訓彌深,大家引以為戒。
    1986年春節晚會仍由黃一鶴披掛上陣,他痛定思痛,變壓力為動力,更弦易張,東山再起,再創輝煌。他恢復“茶座式”,突出本土化,克服長、粗、商、洋之弊,在“團圓、歡快、希望”上做文章,拼全力出新、出奇、出情、出精品,果然不負眾望,打了翻身仗,億萬觀眾為之喝彩。
    緊接著,由鄧在軍擔任總導演的1987年春節晚會又成功告捷,實現了鄧在軍“把歡樂獻給人們”的導演意圖。鄧在軍連續執導了1987、1988年的春節晚會,僅就歌曲而言,就推出了《血染的風采》、《故鄉的雲》、《三百六十五里路》、《思念》、《相聚在龍年》、《分手時再敬一個軍禮》等一批動人心弦的曲目。1988年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鞠敬偉演唱的《英雄讚歌》與大屏幕上的《英雄兒女》影片鏡頭相輝映;盶珊珊資助安徽小保姆治療重病的感人事跡,配之韋唯的一曲《愛的奉獻》,呼喚“只要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泛起陣陣情感共鳴的波瀾。
    1990年的小品《主角與配角》、《相親》,融評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于一體的戲曲小品《拷紅》;1991年由馬派、高派、言派、余派四大名家聯唱的唱段《勸千歲》;由書法和戲曲絕活嫁接而成的《洞房花燭夜》;1992年的大型戲劇小品《拜年》、《秧歌情》;1993年的舞蹈《兩棵樹》、《聞雞起舞》、時裝表演和獨舞嫁接而成的《山妞與模特》、小品《張三其人》、《超生遊擊隊》;1994年的舞蹈《狗娃鬧春》、小品《打撲克》、器樂《遊子吟》;1995年的舞蹈《醉鼓》、小品《如此包裝》;1996年的小品《過河》、合唱《迎春鐘聲》;1997年的音樂劇《天長地久》和歌唱香港回歸的多首歌曲;1998年的歌曲《相約1998》;1999年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小品《昨天、今天、明天》;2000年的小品《鐘點工》;2001年的小品《賣拐》;2002年的雜技《力量》、音樂評書《出門在外》、魔術《百鳥朝鳳》、戲曲聯歡競唱“馬字令”、“小票友”等等,都獲得了成功。由於篇幅限制,挂一漏萬,難以盡述。
    20屆晚會各有各的創意、各有各的拿手好戲,各有得意之作,也各有遺憾之處。歷屆春節聯歡晚會的導演,還有臺前的眾多演員和臺後的工作者為晚會嘔心瀝血、盡心盡職,“傾注了多少藝術匠心”,才有春節晚會的輝煌和影響。我們要多扶持、多培土、多澆水、多修剪,使春節晚會這株奇葩更加光彩奪目。
    我贊成耿文婷最近發表在文藝報上的《請你給她多一點愛———亟需理性關懷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論點———1.春節晚會已“超出自身之上的文化價值”,對春節晚會的關切就蘊含著一份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責任感;2.誇評(捧殺)和罵評(棒殺)都幫不了春節晚會的忙;3.力戒浮躁,坐下來靜下心仔細深入地進行探討,只有從評論層面上升到理論層面才能切中肯綮,以理服人。當前是重在建設、重在創新,以質量求發展,求再造輝煌,把春節聯歡晚會辦得更有品位、更有質量、更有看頭、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推出精品是晚會出路所在2002年的春節晚會起碼有三點是值得讚揚的:一是杜絕對口型假唱,全都現場原聲真唱,取信、取悅于觀眾,鍛鍊了演員,端正了颱風;二是舞美的改革,既有舞美理念的突破,又有現場光色、音響的高質量、高水平;三是北京、深圳、西安、上海、瀋陽異地現場對接直播的成功,其高難度、高科技是我國前所未有的,達到了國際水準。今年春節晚會的核心問題是節目缺少精品。戲曲節目少而精,有起色,“馬字令”的戲曲競唱和四歲小票友的表演不同凡響;章功力、姚登波的雜技《力量》是力與美、剛與柔的展示,其功力和魅力讓人折服、讚嘆;魔術《百鳥朝鳳》讓人耳目一新。遺憾的是今年沒有一首翌日便能流傳開來的歌曲;沒有一個有新意、有深度的相聲和小品;也沒有優秀的舞蹈節目。晚會是“為關照和欣賞它的聽眾而存在”(黑格爾語)的,只有場面的喜慶、華麗的氣氛營造,而缺乏三五個有興奮點、動情點、閃光點,能抓住觀眾的精品節目,人們得不到審美的滿足和共鳴,就難免意見紛紛。
    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是我國三代電視藝術家和電視人、電視觀眾共同創造的優秀品牌。品牌是大量人力、智力、物力優化組合、高度凝聚、堅持特色和創新的結果。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品牌是文化品位的象徵和定位。從市場學的角度看,品牌就是招牌,就是信譽,就是質優暢銷。從觀眾學的角度看,品牌就是特色就是形象,就是不同凡響,光彩奪目。一個好的品牌,來之不易,保持更不易。品牌本身就是無形的巨大財富,商品品牌如此,電視作品品牌也一樣。但品牌,靠實實在在的精品節目來支撐,誰擁有精品誰就擁有更多的觀眾。春節晚會的品牌熱效應,在國內我有所感受,在國外我感受更為強烈。春節晚會的錄像帶、光盤被廣大海外華人視為珍寶,爭相傳送,奔走相告,先睹為快。精品節目是晚會的靈魂和支柱,是晚會安身立命的根本,精品就是最亮麗,最富吸引力、生命力的拳頭節目,是媒體競爭中取勝的法寶,是贏得觀眾和提高收視率的關鍵。數量和質量,質量是生命線。品牌、精品是質量的標誌和形象,是立臺興臺之本,也是維繫春節晚會藝術青春永駐的生命力所在。
    20年過去了,時間的風浪把什麼都沖刷得乾乾淨淨或模模糊糊,惟有精品節目卻長留人間,青春永駐!哪一個觀眾不是都能如訴家珍般地説出一連串精品節目的名字和演員來?這就是精品節目的永恒魅力。可見推出精品是我國春節聯歡晚會出路所在。要減負、降降溫、多扶持春節晚會要長期辦下去,而且要把這一品牌保住和發揚光大,這是大多數人的願望。現在的矛盾是:一、廣大電視觀眾欣賞水平提高很快同電視晚會節目質量提高較慢之間的差異和矛盾;二、觀眾的高期望值與節目創作質量跟不上的矛盾。春節聯歡晚會,顧名思義,具有節慶屬性和聯歡屬性,這是它的定位。現在定位超載,功能超量,要求過高是不合適的。本來就眾口難調,加之負載太重,婆婆太多,不減負,不鬆綁,是難以為繼的。
    春節晚會不同於別的節日晚會,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國慶等節日是自上而下國家規定的,是有特定政治內容的節日。而春節則是傳統的中華民族大節,是自下而上民俗性的最大的節日。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禮儀、風俗、倫理、社交、飲食、春聯、年畫、吉利話、祭祀、舞獅、耍龍、燈展、擺設、煙火、爆竹、逛花市、壓歲錢、遊藝、逛廟會……已深入人心、代代相傳。春節聯歡晚會不同於外國的元旦音樂會。如果説金色大廳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是施特勞斯等的名曲欣賞,是精湛的高雅的藝術展演,它重在上流社會,重在審美和鑒賞,那麼,春節聯歡晚會則是辭舊迎新的聯歡、慶典文化的點染、萬民同歡的載體。它重在民間化、大眾化,重在慶典和團圓歡樂。要減負,不能要求它承載太多的政治宣傳任務和太高、太雅的純藝術審美功能,不能用純粹的政治節目晚會或藝術專場演出去衡量和要求,而只能按照春節聯歡晚會的本體定位去要求和衡量,否則,不是倒了胃口,就是曲高和寡。
    春節聯歡晚會前後20年,它突破文藝直奔主題式框框和純文藝的“陽春白雪”範疇,它立足大眾,老少同樂、婦孺共享、雅俗兼容,匯精納華又通俗易懂,融節慶性、民俗性、禮儀性、文藝性、遊藝性、娛樂性、欣賞性、知識性、趣味性、紀實性、新聞性、競技性、雜技性、魔術性、網絡性、交流性于一體。除了歌舞類,小品相聲類,戲曲、雜技類三足鼎立外,還有諸如“乒乓球元老賽”、“抻面表演”、“輕功表演”、“耍手帕”、“謎語擂臺”、“兒童集體速算”、“心算表演”、“活字典”、“電影配音亂套”、“變臉”、“1986年楊晟、於民剛的英雄式婚禮”、“馬俊仁、曲雲霞、王軍霞的為國爭光露臉”,以及武漢地區特大洪水解放軍搶救抱樹小孩的驚險場面等等,雖非文藝,卻是新聞人物、熱點事件,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可見聯歡晚會的豐富性、多樣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小劇組、大社會、齊努力我在《論春節晚會的沿革變化》、《十五屆電視春節晚會》等論文中闡述過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看法———“多屆春節晚會或是滿意不滿足,或是褒貶參半,或是偶爾失敗,或是大為成功,每屆晚會多少留點遺憾,但總的面貌是基本成功的。它成了當代中華民族新的儀式化的春節民俗活動之一。”回顧是為了前進。總結經驗教訓,將使我們聰明起來。揚長避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把春節聯歡晚會辦成富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的晚會,任重而道遠,要去掉浮躁,冷靜下來,處理好繼承、創新、整合、揚棄、調整、革新等關係。應提倡小劇組、大社會、齊努力。
    我建議:1.春節聯歡晚會小劇組既要有主心骨,又要依靠大社會,引入競爭機制,引進人才,變半封閉為大開放,即“小班子,大社會”,放眼全國,依靠群眾,組織創作隊伍,成立晚會的創作常設機構,每年八月前後成立劇組尚可,但創作組卻為時已晚。現在的問題主要是體制問題和創作跟不上的問題。中國不乏好演員、好歌手,就缺好曲子、好腳本。施光南、梁左的早逝是一大損失,我們需要培養更多施光南、梁左式的創作人才,下大力氣把創作搞上去,把質量抓上去。當務之急,是迫切需要確實寫得好的曲子、小品、相聲、段子。要抓早、抓狠、抓好。保證每屆晚會起碼有一首好歌、一個好小品、一個好相聲、一個好舞蹈。2.引入競爭機制,多種渠道選拔節目,杜絕不正之風,確保公平、公正、擇優,不講情面,不降低標準。變小圈子為大社會,讓3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56個民族和數以千計的全國電視臺行動起來,變幾葉扁舟為千帆競發,形成選拔———推薦———擇優———獎勵的激勵機制。3.要突破思維定勢,改進舊格局、革新老模式,辦出新鮮勁,突破水平線。要體制創新、理論創新、策劃創新和節目創新,要專家、領導、導演、演員、群眾密切結合,積極扶持,獻計獻策,群策群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廣大的各族人民群眾就是辦好春節聯歡晚會的源頭活水,就是最有生氣、最富創造力的生力軍,“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只要引進滾滾而來的源頭活水和有膽有識、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中國的春節電視聯歡晚會就會前程似錦,美不勝收。

中央電視臺《電視研究》


責編:張文娟
 共1頁  第1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