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新世紀中國談話節目的現狀和走向分析
作者:周星
|
一、背景
隨著中國入世,中國電視遇到了微妙的變化發展的關口,關於做大做強的設想,似乎鼓起了中國電視新一輪發展的信心;而面對外來強大傳媒的虎視耽耽和電視傳媒激烈競爭的態勢,中國電視何處行的憂患也顯而易見。電視進入前所未有的時代:從爭奪觀眾和抓住眼球注意力、對抗其它多樣媒體衝擊、搶奪與提升廣告收入、焦慮改版與頻道的壓力威脅、調整合併後的資源分配整合、考慮整體資本運營、關注外來資本媒介對人才需求的爭奪等等諸多問題,都使中國電視不免趔趄猶豫,需要探討的問題很多,及早作出決策和方向變化是中國電視的當務之急,從近年時興的"談話節目"入手,可以管中窺豹,看到電視欣喜和困惑的一些東西。 應當説,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熱潮已達到某一可觀程度,盤點起來,從1996年4月開播的《實話實説》的感召下,談話節目在全國開花興盛,幾乎所有電視臺都搶建了這一檔節目。侃侃而談,天南地北,成為切合電視貧嘴的典型體現。梳理談話節目的行程,必須注意其因中國電視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首先,電視本身的存在形態的跨越:從節目到欄目,再到頻道時代的變遷,競爭成為整體頻道魅力的爭奪。其次,當家節目的變遷:文藝類節目熱情不再,綜藝娛樂節目已開始滑坡,新聞類節目蒸蒸日上,生活服務類節目興盛,一些跨類型的節目不事聲張的穩固佔領地盤,逐漸顯露自己的生命力。再有,世界電視的走向影響、移植,造就了相對封閉而尋求開拓的中國電視欣欣然接受了新鮮的樣式。最後,相對開放的人心需求,烘然出談話的開放場。總之,趨近百姓生活需求成為主導,談話節目就是其中值得特別研究的代表。 從某種角度看,談話節目是一種衡量社會開放環境的標尺。從長期的閉鎖到社會生活融入世界視野,中國社會的文明進程有了相當大的跨越,考察各地談話節目發展,可以看到三重因素決定談話節目的興盛:首先,是電視從藝術表現觀念向傳播媒介本質觀念的轉化。這是從表現機制向客觀傳播機制變化,務實再現傳達成為時尚,這從新聞報道到深度新聞的變化,從專題片籠罩一切到紀錄片佔據重要位置,從舞臺表現到現場直播時興等可以得到旁證。其次,社會文化從偏重教化到交流與信息共享的變化。改革時代的迅疾萬變,使文化的開放性日漸明顯,教化儘管還在名分上佔據中心位置,但民間邊緣文化的滲透已不可阻擋,人們早已從改革時代學到了兼容並蓄的方法,注重信息捕獲和尋求交流成為不期然的時代要求,作為最為重要的媒體,電視自然成為人們渴求交流的途徑。《幸運52》、《開心詞典》為標誌的博彩、益智節目的悄然出現而轟轟烈烈就是證明。再次,人們從被動接受到溝通參與的迫切需求。電視表面是決定觀眾視聽權的媒體,實際上已經成為默認觀眾時尚和要求的被動對象,這種主次的微妙關係,如同廣告引導消費和消費群的先在認可度決定廣告一樣(比如廣告投合觀眾對明星的需要而高價延請廣告代言人)。觀眾對參與的熱情左右造就了目前中國電視從文藝(遊戲節目)到體育(競猜)到經濟(股評)到生活(家居)等的節目設置取向。所以,關乎談話節目的就多是社會文化時潮、現代人心渴求、當下信息碰撞。談話節目適應世道人心的需求,自己的發展也自然遵循時代需要。總之,談話節目是媒介化時代人際信息對等交流和溝通的必然産物,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談話節目定位不是在藝術上,而是傳播上。
二、比較
分析中國談話節目優長,不能不比較國外的談話節目。人們公認美國的電視談話節目最為發達,其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可談,按有的研究者分析,美國談話節目可以分為幾類: 1、新聞信息類節目,包括《60分鐘》、《48小時》等黃金時間播出的紀實性雜誌節目,《內部版》、《真實拷貝》等通俗小報式新聞和採訪節目,以及《拉裏 金現場》、《夜線》和《熱拉爾多 裏韋拉》等新聞討論、嘉賓採訪和熱線電話相結合的節目。新聞信息類談話節目是公認的談話節目標版,經久不衰,影響深遠。在中國,較為成功的談話節目包括以新聞性為源的《焦點訪談》、《時事開講》、《新聞調查》、《今日談》等名牌,但顯然,相比較之,這一類型的餘地還很大,由於國情原因,我們的節目表現的新聞深度還有不少限制,談論的角度也比較單一,與開放觀眾的期求仍舊有距離。正因如此,深入和擴展的餘地還不小。 2、綜藝、喜劇、採訪類節目。這是娛樂節目的延伸化,幽默逗樂。在中國電視中,伴隨娛樂潮的出現,諸如《老同學大聯歡》、《藝術人生》等節目都得到較好的表現,不時有歌舞相伴的談話節目或輕鬆愉快、或深情憶舊,使常態的藝術生涯增添了生動和樂趣。但一些節目開始遁入庸俗和自鳴得意的不良套路,相互吹捧和無聊諧趣遮掩著談話本有的深刻可能,談話手段只是成為一般娛樂的代用品,小圈子的自娛自樂佔據主流,歪曲了談話的真實性顯現的初衷。 3、人際關係、心理分析和日常生活類節目。著名的有《詹妮 瓊斯》和《傑裏 斯普林格》等。這在國外是數量相比較很大的一類日常性娛樂性節目。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剖解人生種種疑難,是這一類型先天適應的長處。在中國電視中,從央視的《實話實説》、《對話》,到地方檯的《國際雙行線》、《心理時間》等,都有人們耳熟能詳的響噹噹名牌。由於話題的廣泛和談論餘地的寬闊,最有觀眾緣和各電視臺穩固陣地的談話節目多屬於此。就目前狀況而言,穩定之中的突破也醞釀在即,庸常狀態很容易被打破,撫慰人心和撕破寧靜的衝突默默進行著,遲早對這一類節目的改造要提上議事日程。 4、為特殊觀眾專門設置的談話節目等。是指為一些極為特別包括惡俗身份和口味的人提供希奇古怪談資的節目。在西方,為了取悅觀眾,存在這一類節目不難理解,但在中國一般不會出現類似的現象。 總之,中國的談話節目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談話和準談話節目層出不窮,這是歷史進步的必然。但畢竟受歷史傳統和現實因素的制約,談話環境、話題內容、談論方式、談話目的等許多方面和國外談話節目有一些區別。比如,是無所不談還是有所避諱,是為了娛樂還是為了意義,是溝通還是調適,是挑動爭執還是引導交流等等,都顯示了國情的需要。這裡特別注意標誌性的交流問題。毫無疑問,中國談話節目的交流性有了很大的進步,從教化的單向到大眾交流,顯示了節目的價值所在,交流是中國談話節目的本質。一般而論,談話節目的出現是現代社會開放和閉鎖矛盾的需要,集體愉悅的人類精神活動受到個體享受的衝擊。回溯歷史發展,人類千古承傳的精神活動,多為集體勞動昇華的藝術和祭祀活動,音樂、舞蹈、戲劇等傳統藝術的集體性在電子時代受到個體性的強烈衝擊。本世紀標誌性藝術從電影的集體性到電視的家庭性再到網絡的個體性,昭示著技術時代的人的精神活動和交往的個人化趨勢。實際上,集體的精神活動的背後是個體意志的萎縮,開放的集體是以被動的個體為背景的;而網絡時代的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具有另一層意義的開放,個體的精神活動是以主動的個體尋求多樣集體的交流為背景。交流的閉鎖和對象的開放互成條件。也許思維的許多方面將要受到影響。所以,可以看到世紀之交多元文化的消費內容必然形成,傳媒正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迅速主宰生活世界,耀武揚威的電子傳媒高傲的仰著腦袋,驅使高智商的時代人臣服。當網絡世界充斥人類生活的空間,人們從獲取信息到判斷是非以至舉手投足都要依賴外在傳媒時,大腦的思索主動性如何就難以度量了。面對21世紀的傳媒變化,人們在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上的確是無可阻擋的。首先,以電子視聽文化為主導的消費將成為中心,人們離書報更遠,書籍和報紙、雜誌藉電子傳媒包括網絡而實現消費,視覺閱讀在足不出戶中就可以實現。其次,信息資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無秘密可言,個體可以瞬間掌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談,任何人也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造訪自己,個體對多樣群體與素昧平生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將形成新的消費時尚。再有,閱讀的分眾、針對某一群體小眾的閱讀將更加明顯,於是,傳媒的對象精確化就無庸置疑,伴隨大眾化的趨向,精英文化的發展也勢所必然。 由之,當人們越來越了解身外世界時,其實越來越産生隔絕的惶恐;當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時,其實越來越惟恐孤獨化。互聯網上交友、撒野、談戀愛等就是證明。電視是更為明顯表現這一趨向的媒體。婚戀節目的時興,公益歌曲大獎賽,"模倣秀"的無所不在,表現了在講求個性的年代,趨同從衣服的風潮到聲音的模倣到髮式,人的模倣一次次滿足狹隘欣賞人的重復意願,實在是奇怪現象。於是人們從公眾化的戲劇退縮為陰暗中的電影,再到退縮到家庭中的電視,及至個人房間的獨立看電視和網上看電視,一步步的縮小公眾交流,擴大個性空間,卻難以抵擋交流的需要。從這一意義上看,談話節目是一個很好補充,它把人際交流的慾望挖掘出來,使個性世界的共通性得以連接。比如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的《對話》,在王利芬主持的9月2日的一個關於史玉柱這位巨人集團董事長的談話節目節目是很好例證。史玉柱曾經大紅大紫成功,後又沸沸颺颺的失敗,他的社會影響已經具有談論的價值,節目除了請史玉柱外,另請一女二男三位嘉賓共同參與,加上很有參與感的一些觀眾一起討論,節目圍繞史玉柱的成功與失敗展開面對面的探討,特別是探討對他讀毛澤東書的問題展開的延伸話題,意見各異,撞擊強烈。最後,觀眾認為史玉柱讀書單一,他卻反擊,認為自己過去沒有讀好讀透書,還要繼續讀好毛澤東著作。節目相當程度實現了交流狀態,生動自然。最後是主持人為他詩配畫的一段首尾,余味無窮。這一節目嘉賓、對話主體與觀眾三者結合得相當精彩,場內與場外結合,真正實現了情感和理性、愉悅和思考的協調。 開闊時代催生了交流的渴望,溝通成為普遍的要求。就交流而言,成功的節目都首先是質勝於文的證明。從談話節目來看,人們需要敘談和傾聽身外的聲音,從現狀看,並非嘮嘮叨叨不受歡迎,也不是談話節目不發揮電視的功用,談話節目的興盛是內容首要,思想第一的需要,也是當今時代思想交流,傾吐尋思的需要。只要注意電視從王朔式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到類似電影(馮小剛三部曲),小説的新新人類小説,到匪夷所思的"大話西遊"熱,體現的就是脫開思想束縛的人們進一步尋求交流的需要。但顯而易見的現象是,有別於西方的對立或跳動衝突的方式,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溝通是更多借助傾聽和調適的方式來達到理解的目的。比如2001年12月的一期《藝術人生》,對宋丹丹的人生談話,就很具代表性,節目讓我們看到了演員相當多面的人生坎坷和心理感觸,對她的理解大大深入了一步。沒有苛刻的挑唆追問,撫慰和調和的溫厚貫穿始終。中國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得到足夠的滿足。需要注意, 電視傳媒提供的交流具有多重性,包括公眾話語與個人話語的共鳴;個人心靈尋找社會思想的輔助;窺視他人心靈秘密的途徑。這裡的形式當然重要,但選題更為重要;談話形式固然重要,但得以交流和宣泄更為重要。 其實,參與是交流的特殊形式。而心靈參與是當今時代文化需要格外加強的傾向,電視在此成為典型體現。
三、形式
對談話節目類型與形式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形式是與內容相伴生的。 考察眾多電視臺的談話節目,可以看到並沒有天差地別的距離,它們基本上遵循接近的節目形態要求,而呈現出一些表現形式的差異。具體而言: 以談話類型劃分:(1)茶座專欄式──圍繞一個相近專題展開一系列談話,比如中央臺經濟頻道晚間談話節目《中國報道》,重慶臺節目《龍門陣》,中央臺《文化視點》,《讀書時間》,《精彩十分》等一批欄目和節目,這裡的主要特徵是主持人邀請嘉賓訪談,每一節目話題集中。(2)劇場交流式──眾多人參與談論某個話題的單個節目,典型如中央臺《實話實説》、北京臺《熒屏連著我和你》、中央臺《影視同期聲》等,這裡是嘉賓與觀眾互相交流,現場感強烈。 以具體形式錶現看,談話節目形態與對象差異又可以分為:(1)三人茶座式。比如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中央電視臺的《中國報道》,江蘇臺的《關注》,以及眾多的地方檯的一些欄目。這一形態一般是主持人一人主宰話題,決定走向,嘉賓參與,話題豐富。三人談話的榫接和枝杈天然呈現,個人的感受相當自由,常常越出設定話題,需要主持人巧妙牽拉,而嘉賓的個人經歷穿插也構成談話進展的潤滑劑。這一類節目好比"輪盤賭",彼此呼應也彼此調侃。(2)兩人清談式。典型如湖南電視臺《今日談》,央視的《今日説法》,以及重慶等省臺的一些欄目節目。這一類形式比較特殊,主持人一般不變,但嘉賓常常變化,否則五花八門的話題專業性太強,會造成耍貧嘴的感覺。實際上,儘管雙人清談式較少,但這是和更多雙人節目主持人互相照應演變而來,又是主持人節目的多數。這一類形式特徵是主持掌握,但嘉賓主宰,多少類似于捧逗艮,你來我往,答問居多。(3)多人互談式。比如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説》,《精彩十分》,《對話》,《朋友》,以及眾多的地方檯欄目。這一類形式的特徵是主持人一人專注控制,多方交流,好比眾星捧月,天然一種傾聽氛圍。交流的本性在這裡最為突出呈現,鏡頭在主持人──嘉賓──觀眾(絕大多數欄目都有)之間切換,主持人的魅力、談話細節的動人性是成功的焦點。 從風格形態來探討包括:(1)專題敘述式。如中央臺《實話實説》,《對話》,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重在鋪展事理,展現就是價值,觀眾需要廣泛的關注現象,話題容忍度大。(2)理論評點式。如中央電視臺經濟節目《中國報道》,湖南臺《今日談》等,重在義理,是非結論分明。(3)幽默侃談式。如《鏘鏘三人行》,中央電視臺的《影視同期聲》等,重在投合觀眾心理,窺視他人心理。這裡的"風格"是簡單的借用,實際上,談話節目的基本格調來自於西方"脫口秀",在中國的初步發展形成了有別於西方經典樣式的變化,特別是中國談話節目是在許多娛樂節目不由自主的明顯借鋻於港臺節目的背景下還能建設出符合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的要求而又愉悅大眾,實屬不易。 此外,就話題展開方式而論有發散式和主題式等。 之所以探討談話節目的形式,是要重點分析中國談話節目的規律,即安排的預期性和掌控。不言而喻,在愈來愈要求高的觀眾看來,談話節目的模式本質是一樣的,即話題的引導張弛有致,最終不會超出限定的範圍。特別是形式上不會出現打破演播廳規則,自始至終錄完為止。於是,不時難免有人疑慮《實話實説》的發言者是否事先安排好的消息出現。的確,中國電視談話節目造就的中規中矩的程式相沿至今,在形態上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唯一被打破的是北京電視臺2001年11月10日《國際雙行線》出現的"譚盾來了"節目中,作為嘉賓的譚盾難以忍受談話對手的咄咄逼人,抽身而退,開啟了中國電視談話節目意外的先河。這裡不僅僅是意外事件本身,觸及的是規矩與衝破合理與否。毫無疑問,中國電視談話節目遵循理解和溝通的準則,有限度的談論為人默認,與西方期待意外和設計造就衝突的思路顯然有別。交流的撫慰目的籠罩住衝撞激發的意義,調適情感和中和衝突,自然吻合傳統文化的要求,不無合理性,但喪失了許多豐富的人生內涵。我們不能簡單認同西方電視談話節目作為"國民自由言論講壇"的要求,更難以實施以火暴現場和衝突率作為標準的談話節目,但溫厚有餘和缺乏深層交鋒的談話顯然不是完美的溝通。不是觀眾沒有做好接受"出軌"意外的心理準備,而是形式舊套和有形束縛捆綁住創造的翅膀。對突發事件的預料應當格外精心,因為電視的快捷本性需要突發事件;追求出乎意料是西方電視的得意之舉;製造超出常態的意外是當今競爭電視機構和出眾主持人的拿手好戲。從這一意義上説,突發事件既是電視傳媒的本性顯現,也是電視成熟與否的考驗。所以,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意外出現是必要而急需的,打破規範形式背後的無形思想約束終歸是重要的任務。
四、焦點
綜合而論,關乎談話節目的焦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透視分析:從狹義的理解,談話節目的三要素是主持人(決定品牌標識)、話題選擇(決定興趣和受眾面)、交流對象(決定深廣度)。 首先是關於談話節目主持人。考察近年談話節目,不難發現,在三者中,最需要調整的是主持人。在主持人這一要素中容易看到的問題是:咄咄逼人,聰明過度,阻礙交流;主持人無力控制全局,話題泛泛而過;主持人單槍匹馬,嘉賓觀眾無人呼應,場面尷尬。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不是簡單的提問者,而是兼具知交親人般的朋友和察言觀色判斷者與轉圜自如的打圓場者多重身份需要的全能角色,其素質應包含口齒伶俐、親近感、應對才能等在內。不同於一般靚麗感官角色,談話節目好主持多少忌諱外型的搶人觀感以免遮掩內容的戲份,從馬東、崔永元的形象多少可以看到當今中國電視談話節目優秀主持人離標準播音員的必要鴻溝。當然,總體而言還需要注意:(1)、呼喚個性主持人。其風格獨具,謙和、犀利、儒雅、幽默,不拘一格,但善於把握全局的智慧和起承轉合的敏感,以及語言的內涵力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崔永元的成熟形態證明這一點。個性主持人不是各色異常,一些電視臺選取長相奇特的主持人,一些電視臺則讓主持人打扮得奇形怪狀,似乎就是獨特,也一時頗有奇觀性,但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如果沒有內在魅力跟上,肯定沒有個性的吸引力。(2)、節目或欄目的品牌特徵代言人必須出現。一些節目的話題好,但主持人沒有形成與節目特點的天然聯絡,嘉賓的重要性不能成為品牌的代表,比如重慶臺的《龍門陣》節目很有特點,但早期主持人與嘉賓談論的東西五花八門,他們口若懸河,卻似乎並沒有形成欄目的代言人特性,嘉賓太能應付裕如,教化意味太濃,結論太多,研討的張力不夠,主持人與之平起平坐,沒有風格特點。(3)、主持方式死板,電視手段應用不足。這裡需要深入討論的關係主要是:品牌和風格是形式的要素。品牌是積累而成的欄目標誌,主持人佔有第一位意義。主持人的親和力又是第一位的,透射出的人品第一位,台灣吳宗憲冒充單身和被揭密引起極大的風波,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主持人,儘管花費極大精力予以彌補也難以完全消除。主持人必須面對的是親和力之中的兩個支撐:文化和智慧,文化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同一語,有多少學歷不見得就是有文化,但文化應當是多種知識的積累。文化積累需要歲月,但文化實際上是相對於個體協調而言的,每一個人現有氣度的支撐飽滿與否是最為重要的,做作是頭號大敵,曾見一些著名人士端著架子抑揚頓挫,氣度多於支撐,照樣難看。反過來故做深沉的文化氣度是令人可笑的。智慧就更為複雜,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可以有智慧。目前中國談話節目主持人,文化沉積顯然不足,智慧顯示比智慧本身更在行。所以倡導親和力是目前的主要任務。個性是不必強加的,但需要挖掘。需要強調,主持人風格決定品牌:靚麗、成熟、幽默、親近不必強求,但就現有欄目表現看,隱約可見西方"脫口秀"和東方和事老結合的印記。無論如何,現場的發揮極為重要。無論主持人,還是參與者都需要具備時事敏感力和談話的機敏能力。但主持人的選擇尤其重要,他對話題的把握和引導決定著欄目的基本風格和文化取向。 其次是話題選擇拓展。現階段談話節目處在較為軟性的話題層面,儘管言論環境早已大大改善,但對於尖銳社會問題的探討力度,還因為穩定的需要和對社會承受力的估價,不可能超越性的展開,於是,最大問題是沒有社會熱點和沒有多重層面的深入可能。一些名牌欄目的溫吞水話題屢屢可見。我們當然不會苛求出現西方尖銳的話題選擇,也不希望造就為了收視率而極端化的尖銳對峙甚或大打出手的火暴場面,但面對平面媒體深入深刻的話題表現,相形見絀的電視媒體肯定不會好受,談話節目的天職更不可能長期漠視。目前話題較好而有特點的主要有幾類:(1)、社會新聞類,有熱點和時效,取決於談話深度;(2)、文化類,有某種欣賞感,取決於和現實的切近度;(3)、人生矛盾類,有最為廣泛的觀眾緣,取決於觸及生活複雜面的深度和反映人的精神情感多樣化。這些都有開拓的空間。關鍵問題還在於其害:談話節目的辯論色彩和話題的爭論性。沒有交流特別是辯論的交流,談話的價值就減色不少,沒有你來我往的意見交鋒,難以顯現多樣性的生活真實。真正的溝通不限于熒屏中的人物,更在於關注談話節目的觀眾。所以,注意開拓爭論的空間是談話節目深入的重要途徑,這必然導致爭議的産生,不同角度對現象和問題的理解不盡相同,才可能有更為廣闊的表現空間。就現狀而言,不是沒有開展的餘地,普通的話題也有深入的可能,只要有對峙與歧義,就可能出現交鋒的精彩場面。在《實話實説》中曾有對環保話題的議論,爭論比較激烈,因為展開的是現代性的話題。而在《國際雙行線》"譚盾來了"中對音樂傳統和現代表現歧義的爭執,更出人意料的導致硝煙味隱隱而現的狀況。由此説明,交鋒取決於話題的現代性衝突內涵。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趨向遲早會從求同的寬容延伸到存異的民主流程中。 再次是交流對象,交流對像是談話節目展開多大可能性的基礎。明星的參與,表演化就比較強,場面活躍,但理性深度很難進行;專家參與,嚴肅必不可免,話題的理性色彩成為可能,但畫面難看;選擇不同層面對象很可能決定了節目的深淺性質。總體看來,主持人加嘉賓加觀眾是較為合理的大眾觀賞形式,在三者互動中,交流的意義較好體現。這裡特別需要注意對嘉賓的調用,隨著話題的變化,設計幾組嘉賓漸次上場是頗有可取處的手段,觀眾不變,主持人不變,但嘉賓變化,可以打破交流的一成不變狀態,在《實話實説》、《朋友》等節目中都有相當成功的例證。但這裡主要探討的是對談話對象的認識和尊重問題。參與節目的嘉賓和觀眾,常常成為被擺弄的對象,他們的平等待遇有意無意被忽視,在目前狀態下,傳媒的媒介霸權(斷章取義的話語權)和媒介單方主宰的威懾力往往令人恐懼或敬服,但也令人厭惡反抗。開放社會的平等觀必然要求無論何種雙方的對等權利,我們的媒介具有國家意志的無形權利,對方就無形成為權利被剝奪者,在電視愈來愈讚賞偷拍,導致觀賞滿足偷窺快感的背景下,電視打著代表觀眾或國家意識形態審判的正當名聲,堂而皇之的剝奪常人的隱私權,讓對方暴露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精神自痿,就是傳媒合理霸權的典型顯現。於是應當提倡觀眾參與者知曉權問題。電視期待造就嘉賓沒有準備的衝撞心理當然有節目好看的理由,無法預見的對立、衝撞和失態,在眾目睽睽之下充分顯示了人的真實狀態,既吊起觀眾的胃口,又滿足鄙陋的心理。但需要強調,參與者應當具有知情權,談論什麼,對手為何,自己可以怎樣闡釋,都應當有所約定。電視臺在平等對待的前提下實現節目的合理衝撞交鋒與溝通才是顯示本事所在。談話節目的深入確實有待於節目展現的平等交流的氣息、觀眾平和對待意見分歧雙方/多方的寬容,電視臺善待參與者的心理平等、和對峙者容忍對方伸張觀點哪怕尖刻嚴厲等。説到底,認同談話節目對意外的期待是對現狀不滿的合理表現,承認中國電視談話節目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恰恰是為談話節目的更大開拓打開了可能施展的自由空間。
|
共1頁 第1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