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陳力丹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給出新聞事實發生的方位

作者:陳力丹


    文字固然是信息傳播的基礎,但是圖形已經不知不覺地在信息傳播中奪得主要角色,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不要説電視和網絡新聞聲像並舉、色彩紛呈,就是報紙雜誌,也在媒介競爭中逐漸改變著自身的模樣。以特寫圖片、大字號和各種耀眼的色彩裝飾版面,成為大眾報刊的潮流。

    從報刊的誕生走進讀圖時代

    在報刊出現的初期,人們就試圖為枯燥的文字表達添加一道圖的風景線。最初是刻版的畫片或地圖,後來將照片移植到紙制媒體。日本最早的新聞傳播媒體“讀賣瓦版”,即是以圖為主的新聞拓印紙。1833年,中國境內第一家近代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就配合文中的地理知識和新聞,刊登了雕版的東南亞全圖、大清全圖。也就是説,近代中文報刊一開始就開創了文字、地圖配合的傳統。而專以圖來報道新聞,則開始於《申報》館1884年創辦的《點石齋畫報》。當時照相術還沒有運用於中國的報刊,所有的圖都是非常細膩的工筆白描,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提供如此精湛的石印新聞畫,令人驚嘆。當電視以完全的類像提供新聞時,人們也許忘掉了當初紙質媒體在這方面的努力。

    即使是讀圖時代,紙質媒體依然有其生命力,語言文字思維的悠久歷史,決定了未來較長的時間內還會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寄所,但是印刷媒體亦要跟進形勢,盡可能配合文字給出有價值的圖,包括地圖。湯因比的純學術著作《歷史研究》,在作者附加了許多歷史畫頁和地圖後,其發行量和影響力大增。例如該書中文版(上海人民版)初版兩個月後就第二次印刷,這本95萬字的巨著第一次印刷6000冊,第二次加印1萬冊,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給出可感覺方位的時事地圖

    除了照片和畫以外,許多新聞尤其需要一種特別的圖——地圖的配合。“地點”及動態的方位,是新聞寫作中必須交代的六個要素(“六個W”)之一,也是新聞作品的三要素(事實本身、時間、空間)中必備的要素之一。空間的概念,在聲像並舉的電視新聞節目中,也難以完全展現,因為多數鏡頭給定的空間過於具體,人們難以從宏觀上把握新聞中地點的方位。特別是一些外國的生疏地名,常常只是音譯,知道發音,但是聽了看了也茫然無知,一頭霧水。在這個意義上,凡是涉及生疏的地名、動態的方位變動或新方位設定的新聞,都需要地圖輔助報道,無論是電視、網絡還是報紙。但是現在國內的媒體以地圖配合新聞報道,還沒有形成傳統,只是偶而為之。唯有《解放日報》,形成了採用地圖輔助新聞報道的工作慣例。

    如果從國內報紙上了解國內外的主要新聞,看任何一家省級以上的機關報都一樣,這方面的新聞大同小異。有些頭版新聞,特別是頭條新聞,全國各地的報紙幾乎相同。看了最近兩年的《解放日報》,除了這種無奈的共同特色外,這份報紙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該報經常不斷地為那些我看了幾遍的新聞(我因研究需要不得不看多份報紙)所配的時事地圖,有時在我想不到的地方也會配發地圖。該報配合新聞及時刊出的地圖,時時將我的思緒指向明確的地球的某個角落,方位感、立體感油然而生,那種理解新聞時的感覺好極了。

    配發時事地圖的條件

    各報國內外主要新聞的稿件大多是新華社的,或根據新華社稿改寫的,但是《解放日報》配合新聞所發的地圖是本報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在某種意義上比寫出新聞稿還要困難,因為提供時事地圖需要具備不少條件:

    第一,對新聞本身的理解深切,否則無法確定配什麼圖。第二,對新聞中涉及的地理方位必須內行,並且具有較高的繪圖技術,因為新聞時效要求在獲悉新聞和最終簽發前的幾小時內完成地圖的繪製工作。第三,地圖資料的積累。如果沒有這種積累,遇到突發事件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配合新聞的時事地圖的。

    這裡以2002年4月26日為例,該報一天內為刊登的新聞配發地圖三幅。第一幅是配合我國西氣東輸消息的示意圖,不僅將大致的石油管道走向在地圖上標示出來,邊角上還將新聞中的主要數字,採用美術字予以突出,加上一張照片,整條新聞在國內新聞版上十分醒目。第二幅是為剛剛開幕的國際捕鯨年會新聞配圖(彩圖):一張小型全球地圖展示了各大洋禁捕鯨的確定協議和年代、爭議中未定的情況,同時環繞地圖編排了世界上七種主要鯨的圖案、鯨的身長和不同年代的存活數量。這條不大顯眼的新聞,因此被做得令人興趣盎然。第三幅是為一篇關於中國和東盟經濟關係的新聞綜述配圖,在配發的東南亞的行政區劃圖兩邊,編排了六小張東盟國家的風景照片,另外還有三張東盟人均GDP值、電子産品潛力、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關稅削減時間表的圖表。圖文各佔一半,使得一篇較長的署名文章大大減少了枯燥感。

    在各類新聞中,最需要配地圖的是某些國際新聞和直接涉及地理方位的國內新聞(例如西北兩大沙漠連成一片的消息,如果沒有示意地圖,相當多的讀者是無法從現有地圖上確定兩大沙漠交界處的具體方位的)。像關於美國大規模搜捕本拉丹的新聞中,充滿了各種陌生的地名,諸如烏魯茲甘、托拉博拉、扎瓦爾基利等等,文字新聞告知這些地名的大體位置,讀者也難以感覺它們。還有一些具體到某個城市的街道,例如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一個位於使館區的教堂遭到手榴彈的襲擊,地點離中國使館不遠,即使這樣報道了,文字給人的方位感仍舊模糊不清。再小些,具體到一幢建築,例如阿拉法特的官邸被以軍包圍的新聞,儘管文字報道相當詳盡,人們對於這幢建築的不同部位和房間方位的感覺依然摸不著頭腦。《解放日報》在報道這些新聞時,都及時地配發了地圖,標出發生事件的方位,圖的邊緣還配有照片或被標識部分在世界、中國的位置(見圖)。尤其是街區和房屋的詳盡位置圖,這類地圖在我國的機關報上是不多見的。重要新聞的文字部分各報上都能看到,這類新聞屬於“共同的東西”,看來尚不能去掉,那麼競爭就在於誰能加上獨特的東西,《解放日報》加上了獨特的地圖和照片,於是使共同的東西增加了新鮮的成分。

    配發時事地圖需要注意的問題

    現在關於媒體競爭的宏觀討論已經很多了,機關報的改革具體落實下來的東西似乎少些。與其説空話,不如學一學《解放日報》的樣子,各媒體建立一種制度,鼓勵編輯記者為所發的新聞配一些時事地圖。電視新聞應利用其表現優勢,多一些動態地圖;而報紙則可以發揮宜於靜態研究的特點,多發一些資料性強、一般地圖上難以查找的地圖資料。當然,真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在現有美編中有計劃地培養兼職繪圖人員。

    這裡還需要提醒一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凡是公開發表的地圖,包括示意圖、廣告中的地圖,都要由國家測繪部門審查。這不是書報檢查,有關部門不會對地圖的技術高低提出意見,要檢查的主要是國界線,因為這涉及敏感的國際關係;國內的行政區劃線,也應當正確無誤,有發生矛盾的,但畢竟是國內問題,相對好説。凡是涉及到國界線的地圖,不論是詳圖還是示意圖,都要依照國家正式批准的專業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標準圖,不得依照外國的地圖,這涉及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千萬不要大意。例如我國與印度的邊界線、我國南海諸島的海上邊界線,都必須嚴格依照中國的標準地圖,否則一旦發生錯誤,會使我國在外交上被動。再如東帝汶,我國不承認蘇哈托時期的印尼對它的吞併,所以地圖上一直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地區劃出來;厄裏特裏亞已經從埃塞俄比亞分離出去,成為獨立國家,我國的最新地圖及時作了標明。如果這時媒體發表的地圖依照當時印尼的地圖或過時的非洲行政區劃地圖,有可能發生外交事端。

    地圖知識與歷史知識、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如果我們的媒體能夠培養我國新聞受眾對新聞事實發生的方位的興趣,那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實在功德無量。不過,這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傳播效果,需要耐心。也許上海新聞受眾中,已有一定比例的人産生了這種對新聞方位的興趣。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