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陳力丹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為什麼假新聞氾濫?

作者:陳力丹


    讀到今年第1期《新聞記者》發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聞》,我不知該笑還是該哭,笑的是這些假新聞的荒謬,哭的是這些荒謬的假新聞大多出自專業新聞工作者之手,並且被一再轉載。我們的新聞媒體製造了這麼多的假新聞,這是新聞職業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報》接連三次發表換頭術的假新聞

  我想以其中一條假新聞為例,談談假新聞不斷出現的慣性和頑固性。如果不了解情況,會以為《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22日發表的關於美國醫生懷特赴烏克蘭操刀換人頭的消息,被列入十大假新聞之一隻是偶然的判斷失誤。其實,早在1998年該報就發表過同類的假新聞。這年4月24日該報“前沿新知”版頭條新聞《換頭術:我是誰?》,佔了全版的四分之一強。第一段用的是黑體字:“美國中央情報局不久前宣稱,他們精幹的科技間諜已經從俄羅斯和東歐成功地獲取了所有最先進的換頭技術,包括換腦(把全部腦子裝入另一個顱腔中)和灌換腦細胞……”同一段還談到,美國影星伊麗莎白.泰勒不久前已經鑒定合同,預付3.5萬美元定金,一旦確診她死亡,立即將她的頭顱割下凍藏……。該文的第二段講述了一件當年春節(!)發生在瑞士的六個W具全的新聞:由於車禍,一對情侶中男的身體被壓壞,女的腦袋粉碎,於是聰明的醫生將男的腦袋換到了女的身上,人活了,只是由於該人男女的名份發生矛盾憂鬱而死。醫生為“人類醫學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條新聞還詳盡地談到此前20多年,前蘇聯如何在動物和犯人身上做換頭試驗得到了成功。該文經《作家文摘》轉載,得到廣泛傳播。
  同年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的活頁科普文選第3期,首條目錄竟也是“震驚世界的換頭術”,文中還配了醫生正在換人頭的插圖。為此,我在不同的報刊上發表了幾篇文章,揭露換頭術是假新聞,但沒有任何反映。當我看到這年《文匯讀書週報》某期頭版表揚該出版社如何為社會服務,將這些文選免費送給上海幾十所中學和一些農村圖書館時,我的感覺是苦澀,馬上給該報寫了一篇小文章,告之該出版社的科普文選發表了假科學的文章(未發表,也沒有回復)。
  一年後的1999年9月17日,《北京青年報》的“前沿新知”版通版一條大新聞《伊麗莎白.泰勒大腦移植已交定金》,並附有“移植大腦相關的醫學突破里程碑”的背景資料。文章重復了前一篇文章裏的“事實”。我真是氣蒙了,馬上給該報編輯部主任打電話,告之這是假新聞,一年前他們就已經出現過同類問題了。沒想到,這位同志先是將責任推給責任編輯,接著反駁我例舉的70年代末“牛西紅柿”的假新聞的事情,認為許多過去不敢想的事情是會變成真的。這次看到該報第三次發表同類假新聞,而且更像有那麼回事兒,確實應該分析一下原因了。

  記者編輯為什麼會寫和編發假價新聞

  出現這麼多假新聞,在於選擇新聞的標準不是它們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僅僅為了適應受眾的心理需要。隨著受眾興趣轉向社會新聞,即使編寫者主觀上有正確導向的意圖,也往往經受不住精彩“事實”的誘惑。十幾年前就開始的關於人體特異功能的報道,也許最早報道的記者真是為了探討科學,而一旦這些新聞“以受眾為向心”而不是“以事實為向心”的時候,原來的初衷便異化了。於是,這類明顯地缺少可靠證據的“事實”,竟能在我們的媒體上持續十多年不斷再現,早已不是“倡導科學”,而是在適應“寧求其怪不求其真”的一種社會心理。
  另外,精彩的新聞不論可靠不可靠,媒體競爭往往使得記者編輯們對於新聞真實性看得輕於內容。你不刊登,必有其他媒體發表;其他媒體發表了,你不轉載,亦會失去已有的部分受眾。單純追求商業利益的新聞工作的出發點,日益腐蝕著新聞傳播本來的價值。一件假新聞被揭發之後,也許有關的人會苦惱一陣。但是,當又出現精彩的新聞,諸如發現了“孫子兵法82篇”或某個上千年的歷史名人家譜(現在這類新聞經常可見,真的也會假的吞嗤)的新聞,記者編輯們還會迫不急待地搶先發表,核查事實的是少數。人在這個時候往往失去理性,所以關鍵在於傳播者的理性思考必須成為工作習慣才行。然而,媒體利益和人個利益的驅動是非常強大的,法規和道德自律可以抑制假新聞的出現頻率,但無法根絕這類事情的再現。

  為什麼多數受眾會相信假新聞

  作為成年人,兒童時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之類的故事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生活的精神需要了,特別當生活的深層意義被高密度、快節奏的物質性內容填平之時,以真實、現在完成時態的面貌出現的有意思的新聞,為受眾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的刺激或鬆弛,賦予一種現實感很強的生活意義(無論是娛樂還是生活哲學)。僅僅一個“現實真實”,其吸引人的魅力就會大於那些“瞎編”的影視故事,因為當人進入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情境時,事先已有一種牢固的“這不是真實的”的信念。在這個意義上,各種以科學的名義出現的新聞,就像為停滯的生活打開了一扇透氣的窗口。正是由於這種情形,如果新聞是假的,會産生明顯的有害作用,因為它是以“真實”的名義講話,人們賦予的意義是現實的。
  像換頭術之類的假新聞並沒有出現群起而揭露的局面,而是被當作新鮮事被更廣泛地傳播,因為這類新聞遠離受眾的生活現實,同時六個W具全,既曲折動人,又震憾人心,美國中央情報局、美蘇爭霸、伊麗莎白.泰勒,還有一個可能存在的醫生懷特等等,這些現實的大背景,無法叫人不相信。李普曼就此説過:“除了感興趣的當事人外,很少有什麼人能夠檢驗一篇報道的準確性……因為題材離得很遠。”現在被揭發的假新聞,通常涉及到當事人的利益或名譽,而絕大多數的假新聞是社會新聞,與具體生活中的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即使懷疑,也很少有人與報道者較真。關於這種現象,李普曼指出:人們通常只接受感興趣的新聞,內在標準接近,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用其他一些標準而不是正確的標準來判斷。在這裡,他們所閱讀的題材在他們看來很難區別於小説的。真實的準則是不適用的。如果這種新聞與他們的成見相符,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接受它。”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假新聞有恃無恐,不斷再現。人們有一種接受習慣,既然媒體把它當作紀實性的報道發表,也就把它當作真實的敘述接受。許多媒體上的紀實報道十分離奇,人們依然很有興趣地接受,並不認為自己在受騙上當,就是這個道理。

  越是精彩的新聞越要多一些理性思考

  減少假新聞,當然首先要求傳播者具有較高的素質,但是更需要公眾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市場就不可避免有滿足市場的提供者。積于經驗,當問題涉及科學暫時無能為力的地方、科學探索感到困難的地方、隨機性複雜和因果關係複雜的地方、人們渴望健康和幸福的地方,突然有人宣佈一下子解決了問題,新聞提供的事實越精彩,即報道中矛盾越集中,事實越典型,越有高度的情感或趣味,越要冷靜。仔細想想,在我們身邊怎麼自己就一件也碰不上呢?人們都有買彩票的經驗,不管彩票的主辦人如何宣揚中獎的精彩“事實”,其實自己中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以這種心態(批判思維)看待精彩的新聞,假新聞被揭露的一定不會少。
  當然,更要提倡理性,僅僅經驗是不夠的,有些所謂“眼見為實”的東西也是假的。這就像恩格斯揭露降神術士時説的那樣:單憑經驗是對付不了降神術士的,因為許多群眾相信似乎是事實的東西;另外,他們也不在乎成百件所謂事實的暴露,除非一件一件地揭穿,否則總有足夠的活動地盤。駁倒請神論,勢必要用理論的思考。回到現在面對的換頭術假新聞,如果用生活經驗和理性加起來思考,怎麼會相信這種胡説八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報道呢?

  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法規來懲處假新聞的製造者

  新聞出版署兩年前已經有了一項懲處假新聞的規定,但是被懲處的假新聞十分有限,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人告訴(一般是利益相關的人)。但是,多數假新聞與具體的人沒有利害關係,明明是假的,卻無法懲處造假者。新聞界參與物質商品的“打假”報道取得了很大成績,新聞界內部自己的“打假”卻沒有實效,這是個頗具諷刺的事情。除了輿論的譴責,多數被揭露出來的假新聞的作者、編者以及媒體領導人沒有受到處分,看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1991年我隨團訪日,原來被告之接見我們的《朝日新聞》的主要領導人更換了,一問才知道,因為此前不久,該報社有一攝影記者製造了假新聞照片,事情被揭露,不僅當事記者被開除,負責領導攝影部的報社各級領導人全部受到處分,最後報社第一手“引咎辭職”。現在被揭露的假新聞,其造假者是如何處理的,可以再寫一篇調查性報道。有了這些材料,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那個規定提出修訂性意見,以便有效地懲處假新聞的製造者,以正視聽。
  當然,這是一種被動的手段,我還是寄希望於受眾的監督。清楚了假新聞出現、被激發的原因,大家都不單純陷入對奇聞的追逐,同時喜歡思考,問題就等於解決了一半。帶上懷疑的眼光,對看到的新聞多一分挑剔,會帶給你一種新的快樂,這是一種理性的快樂,因為識別真假需要思考和知識。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