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陳衛星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西方傳媒的明星演出

作者:陳衛星


    在超級媒介化的當今世界,沒有人會懷疑人們對媒介影響力的追求超過了對真理的追求。對人而言,傳播媒介是一個可供資源性開放的技術對象。其次,任何操縱或利用傳播媒介的人都力圖使自己的利益追求要符合傳播媒介的表現特性,一旦被媒介進行包裝的人和事都從中獲取經濟利益或象徵利益。人們沒有想到的是,美國在冷戰結束後推動的商業文化在全球的擴散和資本在全球的勝利並沒有為世界帶來和平,好萊塢的預演與真實的影像在現實中接軌。距今一年的九一一事件無疑是本世紀迄今為止最慘烈的媒介景觀。
    根據相關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美國三大電視臺報道與宣傳的恐怖主義活動(事件)總共超過2000起,超出對貧窮、失業、種族不平等與犯罪報道的總和。一方面是恐怖組織維持戰略生存是通過製造恐怖事件的殘酷手段和極端形式;另一方面是西方傳媒機構成為恐怖活動的人質,扮演恐怖主義活動的孿生兄弟。如果説大眾傳媒是西方社會制度的一個條件或一個狀態,那麼,那麼布熱津斯基所説的“大失控”也同樣反映在大眾傳媒層面上。借助今天最快捷最全面的大眾傳媒的社會覆蓋優勢,在市場邏輯的引導下,唯利是圖的媒介經營是以市場為現實作模子,製造公眾的感覺,往往從現實社會潮流的趨向性當中按照市場交換的方式製造新聞熱點。信息與消費相混淆,人們在信息洪流面前越來越不由自主,這顯現出亨廷頓早在1975年就斷言的“西方大民主的不可管理性”在信息傳播層面上的徵兆,這包括下面幾個現象。
    第一,飽和新聞時空。西方新聞傳播的效率非常高,從清晨連續兩小時以上的電臺新聞播報到晚上黃金時間的電視新聞聯播,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時間被牢牢地罩上一個“媒介化的時間”的框架。不管你需不需要,大眾傳媒總會以最快的節奏提醒你,因為媒介服從於自身全天候運轉的生産邏輯對公眾強加信息,使公眾永不滿足已經知道的消息。媒介的時間不一定是人們認識知道事情的時間,而是一個媒介自己每天要包裝自己的時間,新聞敘事一定要有連續性、懸念性,可以衍生和放大,從中引出無窮意義。往往是事情真相還沒有完全披露,評論就已經鋪天蓋地。這樣,事件成為事件的節點,細節渲染成為敘事動力,從整體上看往往是上文多於或重於下文,新聞事件的線索和發展指向呈開放性,這為政治干預留下足夠空間。
    第二,謠言獵殺信息。這看起來很矛盾,也似乎很難令人相信,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各類媒介機構都在進行第一發佈時間的競爭,對很多新聞線索,既來不及充分核實或證實報道內容,特別是把文字的謠言和形象的謠言放在一起産生權威,並爭相模倣和轉載。有關九一一事件的前因後果和真實過程,儘管已經有成千上萬個版面,但至今在美國傳媒上都沒有詳實權威的報道。
    第三,“直接”抒發的混亂。傳播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新聞時間的全球化,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髮生的事情都可能在第一時間被新聞媒介(主要是視聽傳媒和互聯網)擴散到全世界。這在表面上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實際上這種視聽的“直接”報道等於取消了時間,放棄了思考。結果是不但取消了時空距離,而且是悄悄地和被報道的事件進行另外一種價值轉換。直接抒發壓倒知性理解,熱情投入多於理性判斷,虛擬參與替代有距離的思考,匆忙給公眾提供一個雜亂的世界圖景,如用文明衝突來模糊南北矛盾。
    第四,模倣模擬事物。在流行全球化話語的今天,後現代的傳播特徵是把整個世界壓縮為一個屏幕化的平面現實,人們每天都可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視聽影像可以邀請觀眾持久地去擁有世界,這種誘惑是一個陷阱。視聽景觀提供的是一個全息影像,從心理學上説是反映了易使觀眾産生受挫的孤獨感。不光影像如此,連表達方式也是廢話連篇,滔滔不絕的人連他要説的對象都沒有搞清楚。媒介與現實,記者與當事人,都不約而同地進入模倣狀態,各種模倣大行其道,它們互為參照物 :就像一些鏡子互相反映從對方投射來的圖像,無所不在的視聽媒介和受眾意識也模倣從前的彼此的圖像、景觀和符號。在這個模倣世界中,“大眾”或“沉湎的大多數”為沒有信息、沒有意義的傳媒所淹沒。
    第五,意識形態選擇。媒介事實上是對所介紹的現實進行一種主觀的再分割,一篇精心策劃的發言假裝中立,節目主持人的中性用詞往往是在模糊曖昧的觀點中加進了謊言,這反映出道德、倫理和政治上的困境。現代大眾傳媒的新聞采編方式是對現實進行符號編碼,通過符號編碼産生公眾意識中的觀念的現實感。因此,再現的就不是現實而只是觀念。影像崇拜加強了這種意識形態效果,而媒介也籍此聲稱其真實性建立於真實的客觀性上,以此掩蓋它所製造的意識形態“真實”。

    顯然,九一一之後,美國不僅通過審查和鼓勵媒介自我審查來強化對世界傳播系統的控制,還竭力強化自己的對外傳播,甚至準備建立直接從事信息傳播心理戰的專門機構戰略影響辦公室。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對傳播的重新管制,即政府對傳播系統的控制和直接參與操作的程度在強化,意在通過“公共外交”直接在全球推廣其政策。“我們已經知道,這就叫做宣傳。一幫能夠阻止人們獨立觀察事變的人,在按照自己的目的編排新聞。”(李普曼)

                                                        原載《南方窗》2002年9月上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