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陳衛星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影像的傳播悖論

作者:陳衛星


    一個轟動性的新聞是通過大眾媒介進行直播或轉播,社會效果不一樣。因為在對新聞事件不同的媒介化“放大”過程當中,媒介的信息表象所産生的懸念、所經受的壓力和所潛藏的爆炸力不一樣。美國著名球星辛普遜因殺人案在1995年受到法庭審判,結果被宣判無罪釋放。當時的美國電視媒介對這件案子的審理判決過程進行電視直播,這本身就通過媒介形成了美國社會對法庭和評審團的壓力。不管辛普遜是否有罪,只要定罪,就可能會引起美國黑人群體抗議司法制度的種族歧視而走上街頭,引發騷亂,可能産生的社會代價會遠遠超過對一個罪犯的懲罰。

    當影像成為一種人們對真實的信仰或信念時,影像可以負責集體情感的管理,成為有個性的信息和世俗神話的載體。正如法國著名學者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所説 :“把敘事信息移向它本身的想象的虛像和景觀的效果是強調在事件當中非事件性的那部分。①” 如此一來,對事件的報道更重在於它所表明的而不是它所揭示的。影像不僅僅是想要證實什麼,更想要説明什麼;不僅僅是想表達自身,更想産生傳播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傳播媒介可以參與操縱信息源對信息的産生。因為在影像中被組合的信息增加了物質現實,是一種密度更大的超現實。這不僅涉及到觀看,而是對現實的操縱。所以,在現代社會的大眾傳播控制中,如何參與操縱信息源對信息的産生或者説如何規劃輿論導向以産生預期結果就是一個非常敏感和微妙的問題,對企業家和政治家是同等的重要。反過來,這也有賴於習慣於一定視覺文化形式的受眾的合作和參與。因為今天的傳播是一種雙向的過程,影像不能被簡化到一個保留痕跡的角色,而是在呼籲著一種影像交換,這種交換嚴格説來不屬於真實的表象秩序(因為受眾會添加自己的想象)。通過影像的力量,事情可能同時會太近或太遠 :太近是因為真實(這是指視聽文字的戲劇化強度),太遠是因為虛假(距離是人為加工的同謀)。這創造了一種維度,創造了一種沒有邊界和沒有時間厚度的存在。

    影像的媒介化風險

    在市場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傳播世界化的發展趨勢使信息競爭的技術説服力越來越重要,借助於技術手段的更新而轉向表達方式的透明,以産生表面上更多的介入性,意在與公眾建立接觸式關係。要吸引人就要有視聽感覺意義上的快感,因此要服從景觀的邏輯,從社會新聞的戲劇化中尋找轟動效應,新聞明星的層出不窮是每天的菜單,所有的新聞都想變成獨家新聞,説出點新東西或意想不到的東西,強調同一時空傳播的直擊報道和超現實的模擬成為新的新聞樣式。追求傳播效果的傳播反而帶來了傳播的風險。

    在社會的大眾傳媒中,一種影像建構反射出社會自身,表明公共權力和受眾意識之間的操作空間,界定社會的邊界和內容。一個媒介化的社會肯定是一個自行創造影像的社會,這種對社會的場面調度把現實從影像上加倍。因為在信息的藉口下,媒介對大眾的影響越來越大,影像的缺失就是力量的缺席,現實和歷史成為視覺隱喻支配的本文。影響就是為了使人相信,要使人相信就要給予自我認同的足夠理由,這些理由首先就是人和事物的影像所展現出來的具有説服力的力量。這不僅是因為收視率和權威性之間是水漲船高的互動關係,而且事物本身的説服力來自於影像所能夠産生的誘惑力。只有使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能夠增值的信息,才易於産生更大的傳播效果,使傳播成為價值化行為和誘惑方式。當年追隨格瓦拉的法國左翼知識分子代表德佈雷(Regis DEBRAY)就認為前蘇聯東歐的拋錨與其説是思想的貧困,還不如説是影像的缺失;與其説是辯證法的枯竭,不如説是人性的形象認同的耗盡。具體説來,就是蘇聯東歐自己的夢工廠已經過時,不能與好萊塢、肥皂劇和電視廣告抗衡,面對搖滾樂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入侵不能生産出新的節目和節奏,影像的力量和商品的力量一樣重要 ②。

    被合成和被計算的影像能夠變幻無窮,我們習慣的感知世界和作為表象的影像世界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模糊,真實被影像瀑布所生産,成為一種可以不斷消失和顯影的寫作文本。信息傳播的通貨膨脹可以通過技術修辭來取消表象和事情本身,而只借助於影像的隱喻。這正如當代英國社會學大師吉登斯所説:“在現代性的條件下,媒體並不反映現實,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現實。③”而從社會心理的依據來説,人對於大眾媒介信息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以滿足社會變遷或社會轉型所産生的緩解心理衝突、人際衝突乃至社會衝突的需要,這種依賴性和信息傳播改變各種態度和信仰的技術操縱可能性成正比例關係。大眾媒介是社會最具有支配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力量。

    對社會傳播的經驗觀察證明,觀眾評估實際生活中的人和被媒介再現的人時,其心理依據是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倫理觀念和人際關係的符號和感知。而多媒體時代的比特速度和高新軟體的視覺化能力可以結合成一種使人完全不是按照傳統方式來觀看事物的能力而進入虛擬世界。這個由多媒體計算機建立的影像結構不存在於真實的世界中,它可以提供的數量上的表現是在一個抽象的空間,甚至是八維或十二維空間,是一個被計算出來的數字化的世界。影像的全面氾濫使得傳播普遍化和社會媒介化,從而有可能導致在政治和經濟上並不後現代的國家和社會感受到後現代文化的氣息 ④,通過影像引誘信任的産生,訓練想象的信念,尋求信息的個人化和自戀情結的滿足。不斷變幻的影像生産強制性地推廣時尚和加快社會商業化的節奏,甚至用虛擬來瓦解真實。

    影像是今天在大眾傳播形式中把社會進行編碼的形式,其風險在於現實和表象之間的邊界模糊,影像氾濫所帶來的過量的能指生産所導致的一個實際結果是不可能找到一種確切的表達。影像瀑布具有連續性和擴散性的特點,這在表面上是讓個人與外界的關係更加開放,實際上信息的擴散是被控制的。而在商品邏輯支配下,一個被傳播的對象往往本身就是為了變成商品,重要的不在於信息內容本身,而在於傳播方式。

    註釋:

    ①Pierre Nora, 1974, Le retour de l’岢venement, Faire de l’histoire – 
Nouveaux Probl岢
 me, sous la Direction de Jacques Le Goff et Pierre Nora, 
Paris,Gallimard, p. 222
    ②R岢gis Debray, 1991, Cours de m岢diologie g岢n岢rale, Paris, Gallimard, p.191
    ③安東尼吉登斯著《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9頁
    ④ Gianni Vattimo, 1990, La soci岢t岢 transparente, Parsi, Descl岢e de Brouwer


責編:邢立雙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