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王君超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李大釗政論的風格

作者:王君超


    李大釗還預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後勝利。1919年,他在紀念五一節的雜感中説:“我們中國今年今日,注意這紀念人還少。可是明年以後的今日,或者有些不同了!或者大不同了!”® 1921年,他與張東遜等人進行“社會主義問題”論戰時,在政論《社會主義下之實業》一文的結尾有一句“武斷的預言”:“中國實業之振興,必在社會主義之實行。”新中國成立後的頭3年,鐵路、工礦業的迅速發展,驗證了李大釗這個預言的科學性。
    李大釗政論的預見性,還表現在它能從一個局部的、個別的事件上,揭示出全局的意義。他從普遍聯絡的觀點出發,認為“一件事的朕兆,和世界全局的朕兆有關聯。”¯他從十月革命的發生,預見由此將産生的世界性意義:“俄國的革命,不過是世界革命中的一個,尚有無數國民的革命將連續而起。”“俄國的革命,不過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罷了。”他大氣磅薄地宣告:“由今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Bolshevism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Bolshevism戰勝的歌。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此後,芬、德、捷、匈、奧等歐洲的許多國家都爆發了群眾性的革命運動,英、美、日、意、西等國的罷工浪潮也風起雲涌,李大釗政論的預言再一次應驗了。
    ­深邃的洞察力
    在一個歷史事件剛剛發生時,人們要準確地把握住其本質是不容易的,何況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思想界還瀰漫著層層的迷霧。李大釗卻以深邃的洞察力,率先揭示出20世紀初中國以及世界許多大事的本質。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在北洋軍閥的命令下,北京各高校放假3天,慶祝“勝利”。北京大學在天安門舉辦的演講大會,許多人在演講中都反復強調“公理戰勝強權”。李大釗卻獨具只眼,作了題為《庶民的勝利》的演講,並在幾日後又撰寫了《Bolshevism的勝利》,尖銳地指出,如果連是“誰的勝利”和“為誰慶祝”的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去“發狂祝賀”,是“全沒意義”的。他認為,“對於德國軍國主義的勝利,不是聯合國的勝利,更不是我國徒事內爭、託名參戰的軍人和那投機取巧賣乖弄俏的政客的勝利,是自由的勝利,是民主主義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Bolshevism的勝利,是赤旗的勝利,是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是20世紀新潮流的勝利”。因此,“應該為民主主義把帝制打倒,社會主義把軍國主義打倒而慶祝”。
    李大釗政論的深邃洞察力,還表現在他對帝國主義本質的清醒認識上。雖然他與當時許多民主主義者一樣,早期受過進化論的影響,錯誤地歌頌過德意志帝國,但與同時代的其他人相比,李大釗較早地對帝國主義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和認識。早在1914年,他就覺察到帝國主義的兇焰。當年,他為《甲寅》所寫的《國情》一文,言辭駁斥了當時美帝國主義的代言人古德諾的帝制輿論,該刊加編者按對此文予以高度評價:“文中所含真理,歷久不渝……”²1915年,李大釗在《國民之薪膽》、《警告全國父老書》等政論中,抨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二十一條”之實質,明確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十月革命後,他著《庶民的勝利》一文,表達了“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的思想;1919年元旦,他著《大亞細亞與新亞細亞主義》一文,第一次運用列寧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對帝國主義的實質進行了深刻的解剖;五四運動後,李大釗立即寫作《秘密外交與強盜世界》,明確提出中國人民的三大誓願:“改造強盜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覺”,正確地總結出中國人民長期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基本經驗,回答了中國革命在認識和實踐中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顯示了他掌握馬克思主義之後的理論洞察力。
   (2)濃厚的辯證色彩
    李大釗政論在説理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將辯證法貫穿于論證説理的過程,即善於運用普遍聯絡和發展的觀點,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接受了馬克思的階級觀點後,他更注意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問題。這使得他的政論具有了濃厚的辯證色彩,劉半農在為他起草的碑文中,稱讚其文“理致謹嚴,思度宏遠”;³何香凝則稱讚他“透徹而偉大的言論,一見便使人折服”。 
     辯證的説理藝術
    李大釗早期的世界觀中,就包含有樸素辯證法的因素,五四運動後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並將其基本原理運用到政論寫作中,自覺形成了辯證的説理方法。
    比如:他幾次撰文談到“時”這個現實性很強的問題,對於“今與古”、“過去與將來”、“現在與將來”等概念,他都是運用聯絡和發展的觀點,反對那種只知道沉湎過去、徒思未來,卻不知道珍惜現在的不切實際的思想。他在政論中把“今”看作是連接過去和將來的“一線”,指出走向未來必須依靠今天的努力。
    李大釗的政論擺脫了“就事論事”的窠臼,善於將單個事物與周圍的環境聯絡起來説理。如他在與張東遜、何孟雄等人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論戰中,針對論敵“中國今日是否能行社會主義”的質疑,提出“要問中國今日是否已具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須先問世界今日是否已具實行社會主義傾向的經濟條件,因為中國的經濟情形,實不能超出於世界經濟形勢之外。”
    1919年,李大釗在與胡適進行“問題與主義”的論戰中,用以挫敗對手的方法,也是辯證地考察了“問題”與“主義”的關係。胡適將二者割裂開來,只看到了他們的對立,而沒有看到它們統一的一面。因此,他要求人們“把一切‘主義’拋在腦後”,“多提出一些問題,少談一些紙上的主義”。李大釗則針鋒相對題提出二者“交相為用”、“並行不悖”的,因此,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李大釗政論的辯證説理藝術,還表現在他能堅持兩點論,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如在“批孔”方面,雖然他的政論不如陳獨秀的多,力度不如易白沙、吳虞的大,但他的政論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客觀地將孔子其人和其思想區分開來。在《孔子與
    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兩文中,他一方面稱孔子為“數千年之殘骸枯骨”和“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認為“其學説其精神,已不適於今日之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又不抹殺孔子及其思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積極意義:“孔子于其生存時代之社會,確足為社會中樞,確足為其時代之聖哲,其説亦確足以代表其社會其時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於今日,或更創一新學説以適應今之社會,亦未可知。”
    這種不割裂歷史的觀點,正是馬克思主義者評價歷史人物所應有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他一方面希望從憲法中刪去將孔子之道載入憲法的項目,另一方面又主張對尊孔之人持“信仰自由”之態度,“盡可聽其自由以事傳播”。
    階級分析方法 
    十月革命後,李大釗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研究中國的問題,階級分析法是他在政論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説理論證方法。在這方面,他可以説開中國無産階級政論風氣之先。
    階級分析方法的好處在於,它可以用階級關係這把鋒利的解剖刀,透過現象剖析問題的實質。例如,對於“女權運動”這個激動人心的口號,李大釗在《戰後之婦人問題》一文中,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把英國婦女參政後所要求政府解決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幾項都是與中産階級的婦人最直接緊要關係的問題,與那些糜有財産、沒受教育的勞動階級的婦人全不相干。”他在作了具體的分析之後指出:女權運動“是帶有階級的性質”的,它和勞動運動“純是兩事”。從階級的觀點出發,他進一步提出了解決婦女問題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婦人全體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專斷的社會制度;一方面還要合世界無産階級婦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産階級(包括男女)專斷的社會制度”。
    李大釗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進行論證的代表性政論,還有《社會主義下之實業》和《魯豫陜等省的紅槍會》等文。前者用階級分析法,對“振興實業”的問題置於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下進行比較;後者則對於“紅槍會”這一帶有迷信色彩的農民武裝作出了階級的定位,從而使這一性質複雜的組織得到了客觀的評價。
    善於比較分析
    李大釗的政論善於透過各個事物內部矛盾及其各個方面的對照、比較,從而確定客觀事物之間的同異關係,揭示事物的本質。
    一是相似比較:如在《政論家和政治家》一文中,李大釗通過對二者的比較、分析,具體闡述了二者都應有的共同修養;又如鄉願與大盜,粗看之下,二者並無共同之處,李大釗卻通過比較分析,一針見血地揭示了二者“同”的一面:“中國一部歷史,是鄉願與大盜結合的記錄”;⑾ 再如學會與政黨,本來“性質向異、兩不相謀”,但它們卻在辛亥革命後、十月革命前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具有了一些相通之處。李大釗通過比較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學會者政黨之假面具也”。
    二是正反對比:如《新的!舊的!》、《黑暗與光明》、《青年與老人》、《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孔子與憲法》等。這些政論往往抓住一正一反兩個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對立面,指陳相異、激濁揚清,或破或立,從而使説要論證的觀點昭然若揭。
  (3)澎湃的青春激情
    李大釗的政論不僅立意高遠,以理服人,而且能夠以情動人。他的許多政論都是情理交融的佳作。李大釗政論中的情,不管是對黑暗現實的痛恨之情、對光明未來的憧憬之情、對進步力量的熱愛之情,莫不發自內心,感人至深。
    激昂澎湃的青春豪情
    讀李大釗的政論,每每覺得一股青春之氣撲面而來。這不僅因為歌頌青春、呼喚光明是他政論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因為他的筆鋒常帶感情,洋溢著樂觀、雄健的
    青春之氣,一如大江奔涌,汩汩滔滔,不可阻止。
    李大釗的青春豪情,源於他青春的人生觀。十月革命前,雖身處黑暗昏饋的時代,他卻堅信中華民族有能力再造神州。他懷著熾烈的愛國激情,始終憧憬著祖國的未來,並把民族復興、祖國富強的希望都寄託在青年身上。他認為,“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他高聲頌揚:“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銳之自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12)他號召青年“衝決過去之羅網,破壞陳腐學説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13)
    即使在革命的逆境中,李大釗的政論仍然充滿著樂觀的革命豪情。在二七大罷工失敗後的沉悶空氣中,他以洪鍾大呂般革命家的豪邁氣概,寫出《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成為革命群眾的精神支柱:“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這鏗鏘的語言、豪邁的氣概,如同催徵的戰鼓、嘹亮的號角,鼓勵人民抖擻精神,向著光明的遠方,奮然而前行。

責編:邢立雙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