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電視圖像的心理感受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劉建明
|
討論電視對觀眾的影響,必須從電視對人的感知作用開始。思維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處理的過程,一切思維方式都從人腦對信息的攝取和加工活動展開,記憶、表象的形成也都以感知為前提。感知作為感受的深層效應,對後續的思維活動發生擴充理性的作用,但它必須從感受啟動。電視新聞或其他電視節目,都以圖像的感受性撞擊受眾的心靈,提高其對信息的理解深度。對圖像感受的強弱是電視信息吸引觀眾的前提,把握它的規律,不僅對電視節目的製作者,而且對電視批評能重建認識尺度。
電視滿足觀眾感知客體的多方面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替人的感官,而紙媒體永遠不能代替感官。圖像提供信息,同時也提供信息存在的形式和空間,把受眾納入與客體相融的時空。在本質上,電視節目對觀眾永遠具有吸引力,因為它使人看到他沒有看到的東西。文字媒體提供的只是事物的轉述,剔除了事物本身的具體存在,受眾得到的完全是人造信息。圖像雖然也是人造信息,但在影像再現過程中沒有改變像素的任何成分,保留了客體的最大真實。人的視聽心理本能,和電視的傳播形式完全吻合,感受能量始終貫穿傳播的整個過程。 圖像信息代替人的感官的最大優勢還在於,它承載著巨大的信息量,感受域寬于其他傳統媒體,一般超過紙媒體相同時空信息量的40倍左右。電視上一幅畫面的內容儘管很複雜,觀眾通常在5秒鐘就能全部看清並掌握它的內容,如果用文字記載這5秒鐘的畫面內容,至少需要150——200余字,讀者需要3分鐘才能了解全部內容。人對圖像的感受和對文字閱讀,不僅表現出輸入信息速度的巨大差異,而且表現為接受能力的強弱。圖像適應人的思維線的多項性,使各種像素同時進入人的大腦,文字信息卻是依據先後次序和思維反芻,才能被大腦接受。電視節目增大信息量,最大限度地豐富畫面內容,不會影響觀眾的接受效果,恰恰能增強觀眾的感受性。文字新聞擴大信息量,拉長篇幅卻受到讀者耐性和時間的限制。
在放映的連續畫面中,圖像不斷充實新的內容,是電視節目提高感受質量的關鍵。按照人接受圖像信息的速度和思維域較寬的特徵,任何一個圖像畫面停留的時間一般不應超過5秒鐘。凡超過5秒鐘的圖像時值,都會造成信息遲滯的感受,使觀眾産生厭倦的心理,電視節目難以産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電視圖像具有打破時空限制的信息能力,正如顯微鏡代替人的眼睛認識微觀世界,超聲波檢測儀代替人的耳朵感受較高頻段的聲音一樣,電視往往代替人們身臨現場。現代人的社會聯絡日益廣泛,以致産生了對遙在萬里之外、遠及數代以前的信息的需求,這種需求通過電視可以得到較好的滿足。電視已經成為我們的器官和神經系統,代替我們感知外界的變化,接受我們需要的信息。電視代替了人類的感官。電子時代來臨以後,隨著視聽媒介的發展,人的感知方式重新得到全面發展,恢復了多維思考結構。毋容置疑,電視的出現使人類獲得了有力的感知世界的手段。但究竟是整體的、直觀的認知方式好,還是線性的、偏重文字符號的感知方式好,卻值得商討。筆者認為,應該肯定電視帶來的感知手段的進步,但也不能完全抹煞文字媒介的地位。
電視作為受眾的替代感官,多維性是其最突出的特點,這是它的信息的多維性決定的。表面上看,電視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也可以刺激人的“觸覺”,使人産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受。因而,電視對感知的替代具有多維性。一般受眾並不留意鏡頭的運用、編導和記者的用意,只注意屏幕上顯示出來的表面形象,因而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被欺騙。特技手法是較為低級、不太隱蔽的手法,現代的受眾已很少認為那是真實的了;但真正有力的感受,是視角的選取、材料的選擇以及“情景交融”等涵化手段的運用。這些手法可以不著痕跡地將記者的意圖隱藏在畫面中。中央臺“東方時空”中“生活空間”的拍攝以卓絕的真實感著稱,但這種娓娓道來的敘述無形中將觀眾與故事主角的距離拉近,即使平常看來很“另類”,或者平凡得不值得關心的人在這個富於感情色彩的鏡頭裏也顯得那麼可親可嘆、令人同情或引入深思。很少有人意識到,電視此時已説服你、引導你去關心這些你原來不屑一顧的人。電視這個感官已脫離你大腦的監控,在它自己的世界裏悠遊自得地發揮作用。
責編:邢立雙 |
共1頁 第1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