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察》——展示道德的多元
《道德觀察》:打造社會道德的力量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作為央視首個深入報道中國道德生態的電視欄目《道德觀察》,請製片人談談為什麼要創辦這樣一個欄目? 【特邀嘉賓:倪 俊】應該是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因此,道德問題和道德的力量已經被黨和國家都認為是一個作為和諧社會的手段,所以《道德觀察》也是應運而生,擔負起了這個責任,所以《道德觀察》的作用和意義是無庸置疑。但是核心的問題是怎麼把這個節目做好,怎麼來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這可能是這個節目最重要的,所以首先要好看,其次才能有用。
【走進幕後】非常同意倪老師的解答,在當前的社會變革中,觀念的變革帶來了很多的矛盾和衝突,那麼你們希望通過節目達到何種效果呢? 【特邀嘉賓:倪 俊】從大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通過每一個故事生動的講述,能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道德領域,讓每個人都有所思有所想,當你自己面對這樣的處境,這樣的選擇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其實我們只是提供一種參考,我們並不説教,並不一定要求你去怎麼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典型的事例,讓你體會到怎麼做才會對整個社會,對自己有一個交代。
【clare66】不知道德觀察欄目的受眾群主要集中在哪一類人群,按我的理解,道德問題是與所有人都相關的問題,這方面優秀的欄目應該是老少皆宜的,不知你們做到沒有? 【特邀嘉賓:倪 俊】《道德觀察》的受眾應該是最廣泛的人群,只要你關注自己,關注他人,關注社會,就應該成為我們的觀眾。所以我們選擇了以講故事,然後再點評故事,作為我們基本的節目表達形式。因為故事可能人人都能聽懂,而故事裏的這些涉及到的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能每個人都會通過故事體會到。相信不論是有過社會經歷,還是初涉人世的人,都能夠看懂聽懂那樣的故事,也能通過那樣的故事認真去琢磨自己的人生態度。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那從你們掌握的觀眾反饋數據中,能看出集中在哪個年齡段人群嗎? 【特邀嘉賓:周 俊】而我們的收視回饋反映道德觀察欄目主要受眾群的年齡段集中在25歲至50歲之間。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道德價值觀是反映道德主體與道德客體之間關係的一種評價,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價值體系發生變化,道德價值觀體系異常活躍,《道德觀察》欄目如何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件,來反映我們當今社會道德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呢? 【特邀嘉賓:李力研】一看就是大學水準以上的問題,所提問題絲絲入扣,主體客體分的那麼清楚,這種問題本應道德教授來回答,考慮到孔夫子當仁不讓的教條,我也來當仁不讓一回,社會轉型必然帶動道德轉型,一開始道德是社會轉型的絆腳石,但是轉型期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社會將無法正常運作,朋友,你説道德重要不重要。舉個例子,人體觀就是關於人體自身的總態度和總看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道德評判,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以為這才是美,但是,這種人體觀在現代社會之中,就顯得非常落後,你不能跑,你不能跳,你還不能美,這幾個小東西你都不能,你還能做什麼?所以魯迅就説了“日本的現代化首先是改變了日本的人體觀念,日本從西方全面引進了全面科學的人體觀,於是,發生了明治維新,和其他現代化革命。”中國在五四新文化時期也發生了一系列涉及人體觀念的變革,五四青年剪斷了辮子,卸掉了袍子,高舉著德先生和賽先生,結果迎來了新中國。 人體觀是個小小的道德觀念,但它跟時代緊密相關,如果讓我們的婦女還纏小腳,如果讓我們的男人還留“豬尾巴”,大家能接受麼?顯然,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道德水準。現代化的轉型中國,更需要強者道德,只有我們的民族強盛了,在世界民族之林才有發言權,才能緊握“金話筒”。
|
【clare66】往往在違反社會道德的同時也觸犯了國家法律,如虐待老人、婦女、兒童等,不知道德觀察欄目在宣講道德時是怎樣與法制問題分開的? 【特邀嘉賓:倪 俊】應該説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切的違法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為,或者説從最開始所謂的道德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約束,是一種社會契約,是一個大家的共識,是最早大家公認立法的概念。但是逐漸逐漸的,進入制度化社會以後,很多都通過法律來確定界限,應該説現在所有一切法律的制定都是為了更好地讓這個社會更完善,更向善,這是法律最終的目的。它只是一個制度的保證,換句話説,法律一個外在的,強制性的,而道德是內在的,是自律的。所以我們更強調是自律的一種能力,你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同時也加強了所謂的法律的建設,當每個人都去制止自己做很多事情的時候,自然就是對法制的一種最好的保證。所以道德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它是一個方方面面的,包括人生觀、世界觀,也包括了法制建設,法制建設換句話説,它也是道德約束的手段、保護和支持。所以我們在報道節目的時候,不是從觸不觸犯法律,是不是一個案件來考慮,而是考慮的是一個人在面對家庭倫理、社會公德的種種困境的時候,他的抉擇,他的行為。 【特邀嘉賓:李力研】法律是強制的,是制止公民做出出軌行動的最後防線,諸如殺人、越貨等可怕事件,法律是不允許的,而且是要制裁的,但是所有事情都靠法律來解決那是不現實的,所以道德和法律有差別,但是有協作。如果一個人就沒有殺人、越貨的動機和想法,法律的負擔不就減輕了麼?所以法律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老人、婦女、兒童在社會人群中都是弱勢人群,首先應該得到道德上的關照,如果一個人不能尊老愛幼,體恤弱者,這個人不就禽獸不如麼?其實,老虎豹子豺狼都還懂得照顧弱小,人就更需要如此,道德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存在的理由。但是我們不尊老愛幼,雖然遭到的道德的譴責,但是並不影響他的生活,我就是個壞人你能怎麼著?確實不能怎麼著,在這種情況下,道德的軟弱就暴露了。對於老人、婦女、兒童等弱勢人群和暴力犯罪必須給予法律制裁,不能因為一個老人活不上幾天了,就剝奪他的生命,也不能因為一個老人沒用了,他落在糞坑裏我們就視而不見,更不能因為有人要跳樓,好多人看笑話,拿著小馬扎圍觀悲劇而取樂,這是道德不允許的。《道德觀察》給我們提供一個更加道德視角,反對一切不人道的道德,提倡所有人道的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