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經濟與法精華 > 正文

《經濟與法》是做給誰看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幾位嘉賓,《經濟與法》是給誰看的節目?就是説觀眾定位如何?
  【特邀嘉賓:陳紅】大家也許不知道《經濟與法》的前身是《商務電視》,在2002年末,當時的《商務電視》面臨激烈的競爭,收視率急劇下滑,廣告銷售量大幅度下滑,各項指標表明,《商務電視》已到了不變則亡的臨界點。何去何從?在徬徨與頻頻改版中,在2002年年末,在臺領導、中心領導及部門領導的指導下,瀕死的《商務電視》左衝右突,終於在林立的各類欄目中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定位。2003年2月10日,《商務電視》置換成功,一個全新的經濟專題類節目《經濟與法》誕生了。我們看開時的環境是這樣的,當時全國有300家電視臺開設了法制節目,日播的法制節目就有20多檔,我們認為《經濟與法》的“經濟”二字給了我們特色,也是一些局限,因為這兩個字使得我們在題材上必須有所避讓,我們親眼所見,《社會經緯》作為一檔老牌的法制節目其最終消失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節目不好,管理不善,而是它和《今日説法》在同一個播出平臺上面而沒有找到自己準確的位置。
  我們認為就整體來説,《今日説法》更強調于自己服務大眾的品質,更傾向於調動的力量來進行普法宣傳;《法治在線》基本以社會治安案件見長,更傾向於展現國家機器的力量;經過分析和判斷,最終我們把《經濟與法》的視角放在了用“規則”二字。我們發現在市場經濟時代,很多尖銳不得不對簿公堂的矛盾,粗看起來是否分明,而細究之下卻難分對錯,這時候道德和常識往往是蒼白無力的,唯一能解開這些死結的,只有法律所代表的遊戲規則。基於這一認識,我們認為《經濟與法》應該強調規則的力量,用規則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矛盾,用規則來打動觀眾。我們期望以“規則”為核心構件而成的節目理念,會使《經濟與法》擁有一片獨有的、可拓展的生長空間。
  【特邀嘉賓:尹田】按照我的理解,《經濟與法》與其他法制欄目相比較,其最大特點:一是專業性較強;二是主要涉及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有關法律問題。但這個欄目在有關題材的選擇方面也具有多面化的特點,它不僅涉及到公司經營活動中的一些經濟糾紛,而且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財産糾紛。由於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財産問題是人們關注的最重要的問題,不僅商人關心,而且每個老百姓都關心。因此,經濟問題不僅涉及商人,也涉及到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有關的訴訟案件,都來自於實際生活,有的案件比較複雜,有的案件比較曲折,所以這個欄目有它在將法律知識通過有關案件予以展示的過程中,也展示出了我們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人際紛爭,各種精彩故事。同時通過電視節目的方式渲染和強化其戲劇衝突色彩,又具有一種娛樂性。因此,這個欄目它的觀眾群應該是比較廣泛的。法官和法律專業工作者可以從中學習和了解法律的運用,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法律的操作,商人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老百姓可以從中找到保護自己權利的方法。因此,按照我的理解,《經濟與法》這個欄目它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教育,得到樂趣。而這一點也正是《經濟與法》欄目影響日益擴大的根本原因。最終的結論是,《經濟與法》是給所有關注法律,關注經濟活動,關注自身經濟權益保護的觀眾看的節目,它不受觀眾階層、身份、專業或者職業的限制。

  【等待戈多!】非常同意嘉賓對欄目的把握和定位,但是,中國目前社會上一些暴富的人正是在法制不完善的基礎上起家的,尤其是中國社會的法制意識和法制建設還不完善,陳老師,您認為《經濟與法》還應該從哪些方面提升觀眾的法律意識?
  【特邀嘉賓:陳紅】非常感謝您的參與!也同意您對觀眾群的定義,我們想中國的法制進程是全社會都要努力去做的事情。《經濟與法》自然也義不容辭,我想你也一定注意到了《經濟與法》每期節目的重點都會放在對規則的闡述上。我們不但希望觀眾能看到一個精彩的故事,我們還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從每期節目中得到一個啟示,或者知曉一個法律規則。今後我們不會忘記《經濟與法》以案説法的使命。

  【clare66】在建設法制社會的今天,你們認為央視有沒有必要開設法制頻道?
  【營養型玉米】當然有必要,法制節目的收視率都很不錯啊,中國人太需普法了。
  【特邀嘉賓:尹田】中國正在建設一個法制社會,因此法律問題是一個被社會普通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通過各種媒體來學習有關的法律知識,同時我們還有權利知道在我們身邊究竟發生了她一些什麼樣的法律紛爭。電視臺是最重要的一種媒體,應當全面地反映和報道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重要信息。因此,法制頻道的開設可以説是民眾生活的實際需要,也是建設法制社會的一種必要的手段。從實際情況看,在全國範圍內幾乎每一家電視臺都開設有一個或者幾個法制頻道,或者與法制相關的欄目。其收視率都非常高,各有特點,各顯其風采。在群眾中享有非常良好的聲譽。關注法律問題,了解法律知識,已經成為民眾的生活方式之一。所以中央電視臺作為最重要的媒體,不僅有必要開設法制頻道,而且要把法制頻道辦成一個法律宣傳普及中心,成為法律信息的集散地。
  【特邀嘉賓:畢根輝】有必要開設法制頻道。據我所知,中央電視臺正在醞釀而且已經決定將12頻道西部頻道改為法制頻道。法制頻道的出現對全國人民在遵法、守法以及按照法律去規範各項事情會有更多的好處。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媒體不可能替代法院,記者也不是法官,那麼媒體如何在對一些案件的報道和點評方面把握好分寸呢?
  【特邀嘉賓:尹田】居於一個中立的立場,客觀地報道和反映現實生活,是媒體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在對有關法律爭端的報道或者描述時,媒體應當注意其展示的有關信息的全面客觀,應當傳播不同的評價和聲音。但在一個法制社會,對於法院生效的判決,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即使法院的判決是錯誤的,但在沒有經過合法程序予以撤銷之前,在法律上仍然被推定為正確的。所以,媒體可以在確定法院判決具有正確性的前提之下,適當地反映對於判決的不同評價。但這種評價不能被認為是媒體自身的立場。總的講來,如何把握分寸的問題首先是取決於媒體的觀念問題,如果媒體能夠真正做到堅持客觀立場,在技術上具體確定有關的分寸,應當是不困難的。

  【※月色荷塘※】《經濟與法》的很多案例都很有代表性,不知這些素材是怎麼來的?
  【特邀嘉賓:孟莉】我們有一個很完善的選題機制,與別的欄目不同的是我們欄目設有一個專門的選題組,選題員分別負責和不同地區的法院聯絡,選擇典型案例拿回到欄目,記者選擇案例之後上報主編及製片人,對於重大案例欄目會定期進行選題研討會。

  【^小忽悠^】《經濟與法》用案例説話,推進中國市場經濟規範進程。你們覺得這個欄目真正做到了嗎?
  【特邀嘉賓:畢根輝】我認為做到了,這個欄目它把一個個案例通過電視形象化的手段,把一個個法律條文解釋得非常清楚,而通過案例分析和法律顧問的評説及節目製作人員的深入探索,使法律條文變成一個活生生的形象案例,告訴人們在整個的市場經濟進程中,該做什麼,而不該做什麼,給大家有很多的提醒,讓大家從中學到很多法律條文。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張青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