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的敘述方式
|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講述》欄目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敘事方式,這是欄目走向成熟的標誌:“講述”是欄目的主要表現手段,故事是欄目的主要內容,主人公第一人稱敘述是主要的敘事角度,聚焦者是訪問人的主要功能。請問如果長期固定在一種敘事模式上是否會逐漸缺少新鮮感而顯得雷同? 【欄目主創:張小琴】事實上故事的模式是有限的,但是故事的內容是無限的,它引起的人的情感也是無限的。 【漫遊世界】只要故事內容不雷同,不同的故事又能折射出不同的哲理,時時閃耀著思想的火花,雖是相同模式,也會異彩紛呈而充滿無窮的魅力。 【欄目主創:張小琴】對《講述》理解得很深刻嘛! 【漫遊世界】那就要麻煩你們每天都要給我們點然火花,放射真理喲,請問你們是如何讓平凡人的故事閃耀思想的精華的? 【欄目主創:張小琴】這主要看對像是誰,像你這麼有思想的心靈,不用點,也著得挺旺!節目本身是多個方面的,可以從很多方向去感受。 【漫遊世界】只有經過你們《講述》的故事,才能光芒四射,照耀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啊。 【欄目主創:張小琴】我們努力做到! 【特邀嘉賓:時統宇】關於《講述》的敘事方式和角度問題,我是這樣人為的:當下電視業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內容為王”,也就是説內容是最重要的,是決定一切的,相對來説也有這樣一種看法:“形式為王”,有了好的形式就能抓住觀眾的眼球。我認為《講述》的成功仍然是堅持了“內容為王”的原則,通俗地講就是:它是在講述一個很好聽的故事。至於説到長期這樣發展下去是否會缺少新鮮感和顯得雷同,我認為這種提醒是十分必要和中肯的,也是需要《講述》的編導們時刻警惕的,但同時我還是堅持認為只要生活在繼續,就會有無數的動人的故事。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太陽是古老的,但每天的升起都是嶄新的,這是否可以從一個方面來説明只要我們的節目能夠找到太陽每天的升起,那麼我們的節目就能保持永恒的魅力,也就是現在我們經常提到的可持續發展。 【漫遊世界】是的,每天升起的都是同一個太陽,但是人們並不討厭這個太陽,因為就是這同一個太陽,每天都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講述》也正如每天都升起的太陽一樣,每天都給電視觀眾帶來新的希望、新的思想。首先應當是“內容為王”,如果沒有新鮮的內容,形式無論怎樣變化無窮,也不可能激起觀眾心中波瀾,同樣好的內容也需要合適的形式來表達,沒有相應的形式,再好的內容也不能見諸觀眾之目,入于觀眾之心。是不是應當以內容為大王,形式為二王呢?
|
【明月夜!】人們對紀實的理解有偏差,有時把它平面化了,有時則把它庸俗化了。請問節目應該如何運用紀實語言為觀眾建立起思考的空間? 【特邀嘉賓:范 愉】像《講述》這樣的欄目,因為它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所以,它很難展開對一個事件多方面的評價和描述。比如説我們做法制節目,我們經常會要求客觀性和紀實性就要把所有的不同觀點、所有不同的細節、各個方面都真實的或者平等的報道出來。但是《講述》它本身就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節目。所以我認為,記者在前期採訪的時候,可能應該盡可能的帶有一種中立客觀的立場,盡可能地把講述者主觀描述的這些事實、事件與客觀能夠採訪到的一些其他人的描述和事件的本來面目結合起來或者協調起來。《講述》有一個特點,它經常穿插著其他人對主人公或者事件的一些描述,這些描述實際上也反證了講述者本人主觀描述的客觀性。經過這樣的一種事實的相互印證,講述者主觀描述的東西實際上仍然是有客觀依據的。但是,《講述》這類節目的紀實的難度也就在於媒體對客觀紀實的追求,實際上是隱藏在講述者講述的背後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講述者完全真實的主觀意見,如果可能會對其他人或社會公眾産生不利的影響或後果,媒體也應該對此加以必要的限制或技術處理。另外,紀實類的報道手段經常容易對被報道的對象産生一系列的不利影響,甚至可能會侵害了他們隱私權,干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因此,媒體在獲取真實信息的同時,也必須節制自己的行為,儘量減少對被報道人的傷害。舉個例子來講,有些被報道人在鏡頭面前的表現非常醜陋,但是它是非常真實的,而且報道出來可能會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從善意的角度來講,如果這種鏡頭可以不用還是儘量不用,還有例如一些未成年人,包括他們的父母,並不認為報道會傷害他們的隱私,也並不反對報道,但是,媒體還是應該本著對未成年成權益的保護,慎重的處理這些報道。還有例如爭議比較大的事實,一方面當事人的陳述可能會引起對方的激烈反對,在這種情況下,應盡可能的將不同的意見同時如實地報道出來,以保障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平等。 那麼,我認為媒體是以一種善意的、客觀的、中立的角度來報道客觀事實,同時也負責任的表達自己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對公眾不會産生誘導或強制,另一方面,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觀眾,甚至可以把不同意見同時交給大家,讓他們去討論,這樣會更好一些。 【欄目主創:張小琴】補充一個例子,前幾天採訪了一位母親,在14歲的女兒兩次夜不歸宿之後,她打了一條鐵鏈子,把女兒拴在了暖氣上。在她講到這個情節的時候,我顯然是不認同的。但是按照我們的節目風格,我不可能指責她,怎麼辦呢?我用驚訝表示我的態度。事實上,女兒在被放開之後,就參與了犯罪,被判無期徒刑。當她講到這裡的時候,再問她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問題,她很自然就開始自己對自己做評價了。我們的態度體現在節目的整體之中,而不是直接表達。《講述》的故事大部分都已經有了階段性的結局,生活本身早已給了主人公應有的評價。我們在呈現故事的同時,也呈現出了這種評價。 【漫遊世界】紀實性的故事並非對現實生活的平鋪直敘吧,這其中更多的還是有媒體及其編創人員的價值取向,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價值取向,對於相同的紀實生活,不同的媒體或編創人員可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正是從這些諸多不同的價值取向中,才能彰顯媒體及其編創人員獨特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才華。 【特邀嘉賓:時統宇】紀實節目的平面化問題,甚至庸俗化問題,確實在當前的電視傳播當中是存在的,比如把一些雞毛蒜皮甚至雞零狗碎的東西拿來沒完沒了的展示,比如説我們的有些新聞節目裏面經常會出現一些打架、撞車、第三者插足等等類的東西,而且把這些內容也標榜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似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這些雞毛蒜皮和雞零狗碎。我認為這樣理解紀實節目實際上是對老百姓生活的一種歪曲,我們應該有這麼一種理念,就是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生活趣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把百姓生活平面化甚至庸俗化,恰恰反映了我們有些做電視節目人的理念的低俗化。我認為防止這種庸俗化和低俗化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應當把我們的鏡頭對準普通百姓生活中最能表現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一面,在這方面我認為《講述》對中國電視傳播提高文化品味提供了新鮮的經驗。 最後關於紀實語言怎樣為關鍵建立起思考空間的問題,我認為是這樣,關鍵思考能力和水平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節目可能就屬於所謂的小眾傳播,像《講述》這樣的節目和許多電視節目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它是拿情感美好和令人感動的東西來為觀眾建立思考空間,因為《講述》不像《焦點訪談》這樣的節目,是通過輿論監督,通過曝光一些社會陰暗面來為觀眾提供思考空間的。我認為這兩種不同的電視表現方式和其它的更多的電視表現方式都能夠為觀眾建立起思考的空間。電視經常被認為是一種虛擬的空間,如果這種看法是正確的話,那我仍然認為正是因為它被人們認為是虛擬,所以才需要更多的真實和感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