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與國外欄目比較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在公眾及科教節目製作者的意識中,科教節目就是對科學知識的讀解,與“娛樂”是不可能劃上等號的,但在我們印象中同屬於科教頻道的美國Discovery頻道對自己的定位卻是“娛樂頻道”,他們注重對未知事件、未知世界的探索過程的描述,增強懸念與故事性,因此在獲得較好的收視率的同時也提高了公眾的科學素養,幾位嘉賓如何認識“科教”與“娛樂”的關係? 【特邀嘉賓:李元】我認為科教與娛樂是不矛盾的,是互相配合的。娛樂主要是一種吸引觀眾的方法,並不是完全的目的,但是通過娛樂的形式,知識就能傳播開來,何樂而不為呢?世界很有名的一個法國科普大師弗拉馬利翁,他的世界科普名著叫《大眾天文學》,他有一句名言:要把科學大眾化,但不要庸俗化。這也就是娛樂和科教是互相配合,而不是互相排斥。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們以前在北京天文館放映星空表演的時候,那裏頭都是黑的,只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如果要在那裏説教的話,不少人就因為語言枯燥,表演不生動,沒有多久就睡著了,節目完了,還得把他叫醒。如果是非常生動有趣的,帶有娛樂性的話,他就很高興,一會兒鼓掌,一會兒發出很有趣的聲音,這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所以你説是娛樂性的科普好,還是嚴肅的板起嚴肅的面孔的科普好呢?這就是最有利的説明。 【特邀嘉賓:李元】有趣的科普絕對不是庸俗化,是絕對值得提倡的。為什麼科學就是要嚴肅的呢?你只要不説歪了,説正確了就行。前蘇聯有一位科普大師別萊利曼,他就是最會用趣味化的方式普及科學知識的。他的著作有幾十本,既是科學的,又是趣味的,充滿了有趣的實驗、故事,世界流行、最著名的就有《趣味物理化》、《趣味代數學》、《趣味幾何學》、《趣味力學》、《趣味天文學》,你能説他不是嚴肅的嗎?他是嚴肅的,但是他又是趣味的和娛樂性的。我想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方式。 【特邀嘉賓:郭正誼】寓教于樂是教育裏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你如果不能夠讓人們對你講的東西(科學)感到興趣的話,那麼你就不會鑽進去,對小孩就是這樣,小孩只有鑽進去才能成為科學家、音樂家等等,所以要從小培養興趣,科普節目如果讓人不感興趣的話,那麼你的節目就是不成功的。諾貝爾獲得者幾個人都説,興趣要從小培養。只有興趣才能讓他終身獻身,所以這裡不僅僅是科普類節目要給大家啟發,科普的節目如果僅僅是講課那不行,最好的辦法一定要講科學史,某門科學歷史的方方面面,包括成功的和失敗的曲折,這樣才能真正讓人懂得科學不是那麼容易的。比如李政道説過,搞科研的首先要有一個科學的設想,然後就要設計實驗看能不能成功,然後下面就是要去努力了。
【月亮每晚升起】幾位嘉賓看過國家地理頻道(國際)嗎?認為我們的自然科學節目和他們的差距在哪? 【特邀嘉賓:張國飛】看過這個頻道,我覺得我們跟他們的差距並不是特別大,你如果認真看這類節目(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從節目的立意到選題的確立,應該説沒有區別。但是在製作週期、資金投放上還是有一些區別。比如,我們的欄目有嚴格的播出週期要求,有資金投放限制,在這兩個方面,我們無法與國外的投入相比,這裡既有製作機制的原因,也有播出環境的原因。 【10視新鬼刀】其實近來發展迅猛的BBC科普頻道恐怕更值得中央十學習,因為二者都是國有媒體下非獨立經營的一個電視頻道。 【big銀河】BBC科普頻道的節目在中國有播放嗎?我們能看到嗎? 【斗轉星移8】BBC科普頻道的節目有何特點?幾位嘉賓能否介紹一下?有什麼更好的創新思想可以讓我們學習? 【特邀嘉賓:夏曉輝】國外科普頻道和一些知名的科普節目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在現在節目製作中,一直力圖吸取國外優秀科普節目的優點,如:Discovery、地平線、原來如此、薄弱環節等節目都是我們欄目的每個創作者觀摩學習的很好素材。中國觀眾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的科普節目也要與之相適應。我們力爭把這些國外的優秀的科普節目的一些元素融入到我們的節目當中去,製作出中國觀眾喜聞樂見的科普節目。 【10視新鬼刀】俺先稍微介紹一下已引進的BBC科普頻道節目:央視播過的《與龍同行》、《與獸同行》、《掠食者》,還有《飛禽傳》、《昆蟲帝國》、《性別的戰爭》等光盤有售。質量絕對好過Discovery! 【特邀嘉賓:張國飛】很多引進節目,質量都非常高,尤其是在聲畫處理、結構和節奏都非常娛樂化。這也給我們中國的科普工作者以非常多的啟發,我們應該仔細認真的研究人家的節目是怎樣在娛樂和教育之間找到奇妙的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