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走近科學精華 > 正文


  電視媒體與科學普及


  【斗轉星移8】《走近科學》欄目的片頭總會閃過培根的一句話——科學的力量取決於大眾對它的了解。各位嘉賓認為科普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什麼樣的積極作用?
  【特邀嘉賓:張國飛】我覺得就像一個國家的競技體育水平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普及程度一樣,科學要發展,就必須走普及線路。只有普及了才有可能提高。培養個別尖子當然需要,但是沒有普遍的水平的提高,人才培養的基礎也不會牢固。
  【漫遊世界】只有相信科學,才能學習科學、理解科學和運用科學,科學才能促進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科學普及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大眾對科學信任和理解,從而使科學轉化為先進的生産力。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元老師、郭正誼老師,夏老師,能否也談談你們的觀點?
  【特邀嘉賓:郭正誼】科學和技術的進步都是和人類社會進步直接相關的,如果科學不被大眾所了解的話,人們就不會利用科學好好的生活,甚至錯用偽科學去做傻事,現在很多的騙局也都是打著科學的旗號,或者是用非科學的方法去騙人,比如説,要美容要減肥,但有些人越美越醜了,動手術搞什麼人造美女,動完了後悔了也變不回去了等等。這些都是打著科學的旗號來騙人,所以科學素質不高就會受騙上當,這裡要説清楚幾個關係,有一種説法,現在宣傳科學知識已經過時,現在主要是宣傳思想和方法,當然這是錯誤的,因為他就沒有弄清楚刀和刃的關係,科學知識是那把刀,刀做的越好,刃就越好,但是如果沒有去磨這個刀、用這個刀那麼這個刀就切不了東西,所以這就是基本的科學方法,無刀之刃是空的,所以要靈活的運用科學思想方法到現實,去辨別真偽這才是我們所講的科學精神。的確,科學知識多,不一定你就是有了科學精神,有一些學科學的去信邪教,博士導居然相信水能變成油,我承認這些人的科學知識是很厚的,但是他們的科學精神是很差的,所以科學知識和思想方法是辨證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

  【big銀河】一般情況下,科普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啟蒙科普,二是初級科普,三是中級科普,四是高級科普。《走近科學》的科普是針對哪個層次?認為對科普的這種層次劃分是否有必要?
  【漫遊世界】我認為《走近科學》應當是,面向非科學專業化的各類社會成員,以中、青、少年學生為收視主體,對科普進行必要層次劃分便於提高科普節目的針對性。
  【特邀嘉賓:張國飛】我認為對電視節目來説,似乎沒有一個很強烈的需求要把其劃分為若干層次,因為電視的大眾傳媒,我們不能人為的把觀眾分為三、六、九等。
  【特邀嘉賓:夏曉輝】關於科普層次的劃分,在傳播學領域也有多種觀點。我作為一名多年從事科普製作的工作者,個人認為科普更應該分為:專業科普和大眾科普兩個方面。專業科普更屬於專業研究人員層面,一些專業期刊、雜誌就是一種很好的專業科普形式,而作為大眾媒介的廣播、報紙、電視更應該承擔著大眾科普的職能。因此,《走近科學》就應該立足於更多的目標觀眾群,讓更多的觀眾喜歡收看、主動收看《走近科學》。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科普的目的,我們的節目就是要在好看的基礎上承擔著科普的職能。
  【10視新鬼刀】大眾科普也要有針對性啊,比如説《走》這樣時長較長、有一定深度的節目(對中國觀眾而言),主要收視群應該還是大中學生、教育工作者和技術人員吧?
  【特邀嘉賓:夏曉輝】關於科普節目到底給誰看?主要收視群到底是誰?這個我們可以一起探討。我覺得科普絕對不應該僅僅給大中學生、教育工作者和技術人員,這些人員相對其他觀眾群恰恰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知識。我們的科普,更應該面向社會中的其他角落,因為這些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科學素養往往決定了他們對社會現象的判斷和影響他們的各方面發展。我們的節目就是要立足於這些普通人,選擇一些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科學地剖析。比如幾位專機提到的“吸脂噩夢”這期節目,我們就是要讓大家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這種社會上的流行現象做出自己的科學、正確的判斷。

  【牧言再生】李老神仙是主張用國畫的畫法推廣科普還是用西洋畫法推廣科普呢。
  【特邀嘉賓:李元】我認為還是以西洋畫為好,因為它比較寫實,國畫的方式是比較寫意的,和實際的情況會有些差距。
  【特邀嘉賓:李元】如果做漫畫的話,中國手法和西洋手法都是可以的,像華君武、豐子愷的畫都是中國手法。
  【牧言再生】漫畫是大眾都樂意接受的形式,我同意李老用漫畫來進行科普的宣傳推廣。果然高人一齣手,感覺就是不一樣呀。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郭正誼老師,您是中國反偽氣功和反邪教的著名人物,是破除封建迷信和揭露偽科學的著名社會活動家。您認為我國封建迷信氾濫屢禁不止的原因在哪?電視媒體對破除封建迷信能起到什麼樣的積極作用?
  【10視新鬼刀】郭老師,今年“老中醫挑戰絕食極限”事件後,當年和您同列為“四大惡人”的何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説,媒體對這種事最好別理,越理他越來勁。可這對“惟恐天下不亂”的記者是否太難了?
  【特邀嘉賓:郭正誼】這裡的問題就在這,我們有些非主流媒體當然他們是要去採訪一些社會上的新鮮事,但是他們應該弄清楚一些基本的科學道理和有關信息。當時是在英國,一個魔術師去做44天所謂的“絕食表演”,實際上是魔術騙局,結果他騙了180萬英鎊的收入,但是很快就被揭發了,原來他是兩個人互相掉包,四天換一次。這個事實已經告訴我們這只是魔術表演,不是絕食表演,但是這也引起了有些人為名為利,要挑戰絕食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但實際上吉尼斯根本沒有絕食記錄,所以這個挑戰本身是個空的,你去跟一個魔術去挑戰所以這本身就是個騙局,而且依據科學來講,人不吃飯光喝水能活12天,什麼都不吃大概也就能活5天左右。有一個新的數據,唐山大地震救出一個人埋了15天,但是他在那喝的是鹽水不是白水,所以就活過來了。所以他那個作為宣傳這些東西,我知道去了很多媒體,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不相信的,比如:49天后,老中醫出來了,説成功了,他自説掉了20公斤,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應該安心靜養吃流質才行,而他第二天就去吃火鍋,第三天他在那喝酒就跟喝水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些媒體宣傳這些東西我們直接管也管不了,但是你在宣傳的時候宣傳什麼,這個和魔術比不到一塊兒去,這樣觀眾就會清楚前前後後的比較了。當然現在還有人要去搞絕食,但是好像已經沒有人去給他宣傳了,或者大部分都是反面宣傳了,這次中央臺做節目揭穿了這個騙局和存在的根本問題,所以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人相信和宣傳了。
  【牧言再生】前些時,作家柯雲路曾經大力鼓吹過人體生物科學,只不過神乎其神,後來那些神們也大多露出了人的原貌,請您説説,人類到底有沒有可能開發出來特異功能?中國的傳統氣功又是否真的有科學性呢?
  【特邀嘉賓:郭正誼】我81年起專職搞科普工作,當時我就覺得要搞好中國的科普就必須對社會了解,所以前後10年的時間我下去調查,把我們調查結果作為政協的提案提出來以引起大家的重視。當時有一種錯誤的論調,以為關鍵是窮,闊了以後就不迷信了,實際上不是,好多農村人闊了以後修墳修廟吸毒等等,所以就提出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愚昧更不是社會主義”,所以現在把破除迷信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根據這個問題我們先後做了兩個電影,還做了三個電視片,都是關於破除迷信的,最早是1983年的《巫師的騙術》,播出以後全國反映良好,所以每個縣都有拷貝,加起來有3000多個拷貝,還不算錄像帶。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最近我們又拍了一個電影《騙術的真相》,得到了2003科技片華表獎,已經推到農村去放了。所以當前中央六部委提出來“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也就是各有關部門都要去抓,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雖然愚昧現象有所減緩,可是現在又出現迷信的苗頭,如在非典時期各種迷信又出來了,比如今年浙江四十多個老太太,平均都70多歲了,搭了一竹棚子,在裏面燒香拜佛,結果一把火燒死了一多半老太太,都已經70多歲了。
  所以這是群眾的問題,但更嚴重的是某些領導幹部,儘管中央多次強調不許&&燒香搞迷信活動,但是還是有個別領導幹部這樣做,根據現在被揭發出來的大的貪官污吏,他們都有大師做顧問,甚至找他去交代問題,他還要去問大師去的結果到底好不好,會不會陞官。所以破除迷信不僅僅是群眾問題,我們的幹部也應該牢牢樹立唯物主義無神論世界觀,這樣才能夠領導群眾搞好科教興國的重要的任務。
  【斗轉星移8】電視媒體對破除封建迷信能起到什麼樣的積極作用? 這個問題郭老是否可以關注?
  【特邀嘉賓:郭正誼】電視媒體是揭露偽科學、破除迷信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前些年,由於某種原因,科學家的聲音是上不了電視臺的,現在邪教勢力在中國被打擊,而且中央更進一步的重視科普,比如1994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這就是有了政策根據了,像武漢電視臺的節目也進來,科普的節目也增多了,破除迷信的內容也增多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是應該及時的對於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動和抬頭及時的進行揭露。這也是廣大群眾感興趣的,而且可以從中可以受到最現實的教育。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元老師,您曾積極推廣科普美術,特別是太空美術的介紹宣傳,他主張科普要和美術結合才更有實效,更有魅力。在現時代,電視媒體作為強勢媒體,是不是具有比平面藝術更強的感染力去推廣科學知識?您認為電視媒體推廣科學的優勢在哪?

  【特邀嘉賓:李元】 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是科學知識趣味化、形象化、藝術化,是科普知識更能推廣的一個有效方法。所以我是非常提倡科普和美術的結合,比如對於天文科普、太空知識、航天知識的宣傳,太空美術就特別重要。從國內國外有關這方面的太空知識、航空知識等科普知識來看,如果能和太空美術這種形式結合,必然更有趣,更讓人看得懂,從而有更好的效果,會更受歡迎。太空美術也不完全是平面的,如果在電視裏面結合太空美術,或者是科普美術的話,可以用更有效的立體動感的方法,把平面的太空美術或者科普美術的畫面更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是平面太空美術做不到的。而電視的特殊效果完全可以做好,事實上現在也已經做到了。所以我感覺到這兩者並不矛盾。儘管電視有很大的能力,有特殊的效果,但是如果沒有這種科學美術的設計,它的這種效果也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的。所以電視把科普美術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糅合在一起,加以技術的處理,就從平面變成立體了,更生動,更有趣,效果也更好。
  【特邀嘉賓:李元】電視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方法,就好比鋼琴是一種樂器,但是要發揮鋼琴的作用,必須要有作曲家做出優美的曲子,演奏家把它演奏出來,鋼琴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如果沒有貝多芬的交響樂,樂器也不能發揮作用。如果光有貝多芬的樂曲,沒有樂器,沒有有名的指揮家指揮,也不能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所以電視是一種推廣科普的極有效的工具,但是必須要有科學的內容和藝術的設計,還要有很好的製作,才能夠做出一個完美的作品播出。
  【火腿-老法師】精闢!用古典音樂來比喻恰到好處!看來李老前輩和我一樣酷愛古典音樂。
  【10視新鬼刀】不知李老師是否看過卡爾薩根主持製作的《宇宙》?人家30年前的片子就拍的那麼好,可我們直到世紀末的《宇宙與人》還是那麼生硬的説教。

  【big銀河】郭正誼老師,您認為當前科普節目在整個電視節目中的比重是否合理?
  【特邀嘉賓:郭正誼】現在比過去好多了,過去鐘裏滿做科普節目時他跟我説,他的節目已經做一百期了,希望我説幾句話,我問你的節目幾點播,他説夜裏23:20播出,我説為什麼這麼晚,他説現在由於重視改在22:40播出,我説這麼晚誰看啊,人都睡覺了,一個禮拜才有一期,黃金時間為什麼就不能播科普節目,最近幾年,頻道增多了,科教頻道也獨立了,所以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當然了做科學節目不容易,以前的節目很多都像上課,説教式的,不好,跟國家外像discovery這樣優秀的科普節目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中央臺現在做的節目也是有很大的進步。第一,它是和受眾互動的,不是説教的,而且都是人們感興趣的事,通過很多事實説話,融入科學解釋,比如説以前做的關於“紅潮”的節目,就很啟發人,因為“紅潮”是怎麼回事大家都不知道,節目中解釋了紅潮是什麼,還説明了因紅潮而死的魚蝦不能吃,這就做到了幾方面,一個是老百姓都不去吃了,另外作為商品管理部門也是堅決抵制這樣的死魚死蝦上市,有利於老百姓,也加強了管理。我覺得節目按照這樣原則做下去,一定會越做越好。
  我覺得現在科普節目應該多一點,尤其現在要加強無神論宣傳,另外現在有些電視臺其他板塊也在加強科學的內涵,如《實話實説》最近幾期節目也做了一些科普宣傳方面的節目。還有,我覺得現在深入做還沒有人做,如原來的“邱氏鼠藥案”,我們已經查出來製造“邱氏鼠藥案”裏面製造違禁原料的黑窩點,但是,公安部門一直沒有去打,而結果大量出現“毒鼠強”殺人害人才引起公安部門的重視,要是十年前聽我們的話,就不會現在讓“毒鼠強”氾濫成災了。另外現在揭發了一大批非法傳銷案,做那些傳銷偽劣製品的窩點並沒有去揭發,而且對於偽劣製品的危害想講的不多。所以我們的科普節目還有很多的事可做,不是説我們已經做的很夠了,如最近的“瘦身衣”的傳銷案,到底“瘦身衣”是誰做的,穿這個“瘦身衣”就真的能瘦嗎?這就需要科普節目去深究。

  【10視新鬼刀】科普節目究竟有沒有必要總把“科學”二字挂在嘴邊上,動不動就説“科學的力量”、“科學的神奇”?感覺就像野生動物節目總説“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一樣成了惡俗。科學是體現在事物本身之中的。
  【特邀嘉賓:夏曉輝】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科學是體現在事物本身當中的。一期電視節目判斷她是否是好的科普節目的標準,絕不在於她的節目中説了多少“科學”的詞彙,而應該是能讓觀眾主動收看這個節目,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一類科學知識,懂得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走近科學》的選題,也是來自於日常生活,科學就是體現在事物本身當中的,我們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解決這些懸疑的關鍵,都是對這些事物做出科學的判斷,告訴人們一種對某種現象的科學分析方法。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我們的節目中很少出現“科學的力量”、“科學的神奇”、“隨著科學的進步”這些枯燥的詞彙,我們主持人張騰躍的語言也一樣沒有這些生硬的話語。
  【漫遊世界】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內涵而不是科學的外套,內漢豐富了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穫,外套只能被無知者用來招搖。

  【10視新鬼刀】如今在許多新聞中都不難發現大量的科技硬傷、而聽風就是雨、誤炒偽科學的問題也很嚴重。那麼是否應該強化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科學素養呢?畢竟社會新聞中往往也有一些科學元素。
  【特邀嘉賓:張國飛】我特別同意你的見解,實話説,你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選題思路。

  【big銀河】李元老師,您曾在從事幾十年的科普工作中,進行了幾千次的天文演講、天文表演、天文展覽,普及了科學知識,打開了人們的眼界。通過您豐富的科普工作經驗,您認為科普宣傳最好的形式是什麼?當前我們科普工作欠缺在哪?
  【特邀嘉賓:李元】我最早1945年開始寫作科普,現在快60年了。當然因為時代的不同,科普的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像現在電視就是最好的科普方法和形式,我過去做科普是去農村、學校、機關、部隊演講,帶著幻燈機,最好是放電影。現在用VCD、DVD就可以做科普,只要拿一張盤,到這兒一放就行了。電視是最好的科普方法,作為一個科普電視節目,有些全國都能看到,甚至有些國外都能看到。當然我們不能完全通過電視來做科普,像出版書、辦雜誌、報刊、專欄這些都是很好的科普手段。但是要説效果,電視的效果最大。因此,辦好電視的科普是最關鍵的。在前年11月,李嵐清看到我們做的電視節目,覺得很好,就我叫到中南海談話。沒想到有12個部委的領導同志都在那裏,有衛生部的,有北京市的,有財政部的等等。李嵐清同志就説,要大家注意做科普。這麼多領導在做科普,都認為在電視做科普最有效果。現在科普各方面都要做,像展覽、科學館,青少年的各種活動等,都是很好的。但我還要再重申一遍,電視做科普是最好的,所以我們要辦好電視科普這件大事。

<<上一頁下一頁>>
第5頁
(編輯:邢立雙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