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央視論壇精華 > 正文

 
 《央視論壇》存在著哪些不足



  【clare66】請問幾位嘉賓,你們認為《央視論壇》還存在著哪些不足?
  【特邀嘉賓:董 倩】我覺得是嚴肅有餘,活潑不足,有的時候感覺到節目已經形成了套路,我也在嘗試著去打破,但是感覺到受制的因素還是比較多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受制約的因素有哪些?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是不是可以加強交鋒的力度?
  【特邀嘉賓:董 倩】比如説話題的選擇、參與討論的嘉賓的選擇、談話的尺度等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加強交鋒的力度。
  【特邀嘉賓:陳小川】第一和新聞事件的貼近不夠,不能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二時間做出評論,這個有時候不是節目本身能解決的問題。第二,有些選題公眾關心度不夠,不能在最大範圍的受眾中引起關注,還有嘉賓評論員表述中的學術語言多了一些,因為有很多嘉賓是很好的學者和專家,在本領域中都有著很深的造詣,但是他不是新聞記者或新聞評論員,所以在表述語言中偏學術化;另外我還看到一個網友説要提倡普通話,這事也很難辦,有時一個很有見解,表述也不錯的一個嘉賓,他是一個湘西地區出來的人,那個語言是沒有辦法的,如果光説的好,而沒有鮮明的觀點,也不是一個好的評論員。這些應該是以後要提高的。
  【特邀嘉賓:孫 傑】陳小川總編輯的意見之所以中肯,是因為他就是個中人,確實這方面我們需要有極大的努力,克服客觀上的困難,也許以後能夠直播了,有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央視論壇》的欄目設想是主持人與評論員間的談話充滿辯論色彩,使得探討充滿張力,但從當前節目來看,辯論的色彩並不明顯,不知幾位嘉賓是否看過鳳凰衛視的時事評論節目《時事辯論會》,認為可以從該欄目借鑒哪些經驗?
  【特邀嘉賓:孫 傑】電視的優勢在於展示過程,深度報道欄目吸引人是因為它有足夠的電視展示的過程。談話節目要想吸引人,也要有足夠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時是人造的,有時是自然産生的。像《時事辯論會》,我認為其人造論題的痕跡其實很重,在某種意義上它的形式重於內容,內容往往是為形式服務的。當然,人造論題得好處在於它的可辯性、對抗性,這樣會使談話的過程變得充滿力度,我們也在做嘗試,避免人造痕跡,但使談話過程充滿魅力。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在嘗試中遇到哪些問題了呢?
  【特邀嘉賓:孫 傑】這類的題材確實有限,我們有時在想有些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旗幟鮮明地表明一種觀點,會比莫衷一是更有力度,比如説對於女體盛事件,對於李真贓物拍賣一事,對於絕食秀一事社會上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和爭議。我們並沒有把這些問題做成辯爭性的,而是旗幟鮮明表明立場,反而收到了更好的社會效果。

  【牧言再生】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裏,央視對於信息渠道來源的廣泛性還是相對較弱的,這是我們體制上的原因還是央視本身的原因呢?
  【特邀嘉賓:孫 傑】正確的説法是我們對資訊的篩選能力較弱,這有時並不是體制上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每一個編輯、記者對於選擇什麼樣的新聞是有不同的態度的。這種態度反映到受眾身上就是對媒體從業者的讚揚或批評,包括我們欄目有時對於新聞的判斷也是有失誤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新聞,是我們自身出了毛病,沒有提供給觀眾。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央視論壇》為純粹的電視新聞評論性欄目,相當於平面媒體的“時評”或評論員文章,而在電視媒體中,用畫面説話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這種單純的評論形式適合電視媒體嗎?是否會顯得有些枯燥、乏味?
  【特邀嘉賓:孫 傑】應該説中央電視臺創辦央視論壇是一種嘗試,的確評論並不十分適合於電視表現,因為它是理性的思考。而電視更喜歡感性的表達,目前我們最大的困惑就是缺少電視表現的特質,這使評論顯得有些枯燥,我們盡力再豐富電視的表現力加入更多的電視元素。

<<上一頁下一頁>>
第8頁
(編輯:邢立雙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