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論壇》如何突破固定格式
【牧言再生】現在央視論壇的風格很像是在做一項嚴謹的社會調查報告,從各方面分析一件事的發生和發展,然後歸納,似乎有了固定的格式。有沒有想過有所突破呢? 【特邀嘉賓:孫 傑】我們現在確實有些正襟危坐,這也是我們正在改進的問題,但是一般來説分析評論問題要有必要的邏輯順序和層次,當然我們現在過於強調這一點,使得節目不是很好看,希望能得到您好的點子。
【clare66】如果《央視論壇》打算改版的話,不知嘉賓們認為應該怎樣改?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各位嘉賓可以各抒己見。 【特邀嘉賓:張國慶】我覺得如果要改版,或許需要更多的關注選題,所謂的更多的關注選題是指更為貼近公眾關注的問題,另外,討論的方式也可以考慮更為多樣化,更為開放一些。在總體上,一個欄目的生命力還是在於社會公眾的認可程度,因此,關注公眾所關注,並且運用專業優勢做深度分析,應當是欄目的發展方向。
【牧言再生】改變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智慧和能力,改版也是一樣,央視論壇的改版其實也不過是一種改變策略,有時改後反不如改前好,但改不好還可以再改,直到改好為止。改,正代表了中國現階段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發展觀,也是一個時代特徵的信息體現,我們的央視論壇準備往哪個方向改?改後的論題是否更寬泛?參與者是否更具有社會代表性?董倩妹妹的風格是否也要改呢? 【特邀嘉賓:董 倩】我同意您的看法。 【牧言再生】倩妹光同意是不行地,還要回應才行呀:) 【特邀嘉賓:董 倩】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能不能聽聽您的建議? 【牧言再生】可是偶不係央視人,對央視裏的內部事務不了解,所以無從下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評百勝,我們局外人只是從觀眾角度對你們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已,難以真正提出有用的意見和建議的。
【甜蜜的幻想】錄播改直播!孫老師,聞聽這檔節目十一之後要改直播。您是基於什麼才有這樣一種想法?直播後它的努力方向是什麼?面向誰? 【特邀嘉賓:孫 傑】我一直認為這樣的一個欄目的生存基礎就是它的時效,如果每天在您睡覺之前有人把一天中最值得關注的新聞完整、細緻、深入解讀給您聽,那麼我們的欄目就會有更多的關注。但是在錄播狀態下,我們無法實現與新聞的基本同步,如果直播了,那麼我們將會有更多的當天新聞的分析與評論。
【星空的夜色】孫製片,希望貴節目多談談貼近老百姓,對老百姓有用的人和事,像二套《經濟半小時》節目那樣為民説話關心民眾。 【特邀嘉賓:孫 傑】您説得太對了,我們現在的選題儘量在往這個方面轉,但是這裡邊有一個難度--我們的節目是25分鐘,這就需要所評論的話題有一定的延展空間。有時一些很好的民生話題,由於很難深入探討不得不被我們捨棄,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在形式上進行改變,以便有條件把老百姓最關心的東西都能納入進來,聽聽我們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説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央視論壇》的目標是什麼?希望打造成國內一流的評論性欄目嗎?目前打造品牌的努力都有哪些? 【特邀嘉賓:孫 傑】川總以一個“評論老手”的身份説:“《央視論壇》至少應該是中國媒體中最著名的評論欄目之一。”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曾有篇文章指出,“用觀點説話”既是新聞評論的特徵之一,也是顯示立場的一種方式,其特點是顯山露水,觀點鮮明,但若處理不好,卻有“把觀點強加於受眾”之嫌,稍有不慎,易遭受眾逆反心態抵觸。《央視論壇》怎樣處理這樣的問題? 【特邀嘉賓:陳小川】用觀點説話是新聞評論的觀點之一,這毫無問題,尤其是顯然露水,觀點鮮明,我更贊同。把觀眾強加於受眾之嫌,我倒不擔心,現在的觀眾,別管是哪個階層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想強加都不容易。任何一種觀點都會有人質疑,所以不用對質疑擔心。 【特邀嘉賓:張國慶】就我個人的感覺,只是就一個具體的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一個網絡文明的時代,受眾對問題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也有表達的渠道,所以,在一般的意義上,不存在強加的問題,即使想強加,受眾也不會接受。所以,我覺得,評論員發表評論,也只是説自己的觀點,即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別的什麼機構,更不代表正義或者公理。只是評論員在態度上應當盡可能的客觀公正,如果不負責任地胡説八道,受到公眾反對那是必然的。
【big銀河】有文章説,新聞評論是一種民主權利,是社會輿論監督的重要形式,但長期以來,新聞評論表現出的作者隊伍的貴族化,評論風格的單一化,評論內容的政治化,評論語言的僵化,嚴重制約了評論的發展。不知幾位嘉賓對此説法怎麼看? 【特邀嘉賓:陳小川】新聞評論是新聞的一種形態。一個新聞評論的節目或者報紙上的一個新聞評論的欄目,它只能體現出一種性格,它不可能包容所有的性格,不可能包容所有的話題。就算是全世界最大的制藥廠,它也只能是製造幾種藥,而不能對所有藥物一網打盡。所以,在世界上所有大媒體的評論欄目並不是包攬所有的新聞話題,比如有的專長于國際評論,有的專長時政評論,有的專長經濟評論,有的專長社會評論。如果把所有的評論都放到一個欄目裏面去,那這個欄目是不堪其重的。當然評論語言的僵化嚴重制約了評論的發展,我也有同感。我覺得評論語言應該更進一步的平民化,而不應該學院化或者學術化。實際上評論員也有自己的風格,你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不説學術化的語言,這同樣是不現實的。 【特邀嘉賓:張國慶】有些地方有一定道理,有些值得討論,譬如説評論風格的單一化,照我的理解,參與評論的人其實風格差異是很大的。
【s秋水伊人s】陳老師,作為《央視論壇》的特約評論員,請問您是如何把握評論的尺度的?是完全依據事實來進行個人的分析和判斷嗎? 【特邀嘉賓:陳小川】新聞評論應該根據新聞事實來進行分析和評論,否則就不是新聞評論了,所以新聞評論可以根據新聞事實去引申預測,但是不能把這個新聞事實並不表現出來的事情做到這個評論裏面來,這是一個我的新聞工作原則。評論員的個人分析和判斷是新聞評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或者説個性,在一些國際著名的媒體上評論員個人署名的專欄評論常常在非常重要的時間和位置發表。評論員本人對他所要評論的新聞事件的挑選和他本人評論中表現出來的個人風格是最吸引受眾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央視論壇》在欄目闡述中指出,《央視論壇》旨在建立一種新的談話方式,不滿足於一般嚴謹、清晰的表達,反對貌似頭頭是道、一二三四,實則空洞無物、枯燥乏味的八股腔調。評論員們可以是隨和的,但是必須有趣;可以是嚴肅的,但是充滿智慧;可以是儒雅的,但是力透紙背;個性可以是不同的,但是表達必須富有智慧和語言魅力。請問各位嘉賓,對當前的“評論員”如何評價? 【牧言再生】詩曼妹妹説出了多年以來的心聲,引為知己!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呵呵…… 【特邀嘉賓:張國慶】概括總結的標準真好,標準也真高。以我個人的感受,我見過的不少評論員水準還是很高的,當然,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但是可能需要有一點理解,評論員的評論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特邀嘉賓:陳小川】你説的太好了,我都贊同.我最不會説的就是一二三四,數學沒有學好:)我一直認為《央視論壇》是新聞評論,而不是大學講義。你説的有趣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至於是幽默還是儒雅,是智慧還是發傻,那是個人的問題,太傻的中央電視臺不讓來。我認為談話嘉賓中觀點、表述、普通話都比較好的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現在各省的電視臺也有一些在上新聞評論節目,這個談話嘉賓就更難找一些了。北京人文薈萃,中央電視臺居首都之利,請的嘉賓,觀眾還有不少意見的,這是孫傑老師將來要研究的問題,他有很大的人力資源庫,而且在不斷的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