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比較有人文精神的欄目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首先我想提問一個問題,今天《人物》欄目特意邀請到了作家張弛前來參與論壇,而廣大網友都知道,張弛曾自稱天性愛玩,又自認為是最大的“北京病人”,語言風格詼諧幽默,《人物》欄目卻是扛著打造人文精神大旗的紀錄片欄目,與張弛有著不同的風格特質,《人物》欄目邀請作家張弛的初衷是什麼呢? 【特邀嘉賓:張弛】我沒什麼想法,我是《人物》的Fans,我經常看他們的節目。 【節日慶典!】您認為目前這個欄目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呢?我們都很喜歡收看,就是時間上太不方便了。 【特邀嘉賓:陳騫】 我們創作人可能跟張弛的老師的風格很接近,如果節目沒那麼鬆弛的話,那可能是節目沒做好。 【特邀嘉賓:吳琦】我覺得人文精神和玩不是矛盾的問題,我們中國的人文精神恰恰是缺少這種玩的心態,事實上我們節目組的主創人員是和作家張弛這一類的人有相似的看待文化的態度,我們希望我們的節目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人文品格,但同時也應該有一種相對鬆弛的姿勢,畢竟我們是一個大眾傳媒,我們不想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裏。 【絕代大俠任魚宇】但《人物》風格是陽春白雪式的。 【特邀嘉賓:吳琦】歡迎關注我們近期的節目,應該會發現我們已經在陽春白雪裏面加了一些下裏巴人。
【明月夜!】《人物》和《大家》有什麼區別? 【特邀嘉賓:吳琦】 我們不較勁。 【明月夜!】我是問在欄目定位上是否有重合的地方? 【特邀嘉賓:吳琦】這個問題應該問《大家》的策劃人員,因為他們是在我們之後産生的一個欄目。
【一千零一頁】人文節目沒有直接的功利性,不能直接産生經濟效益,但這並不等於説人文節目沒有“用”。人文節目如何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和意義體系,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人文導向? 【特邀嘉賓:陳騫】 這個要回去寫論文。 【特邀嘉賓:吳琦】首先感謝這位網友執著的思辨姿態,我非常贊成不能直接産生經濟效益並不等於沒有用的觀點,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人文類的電視欄目,我們要做的是搭建一個可供公眾參照的坐標係,而並不是跳出來妄圖給人以明確的導向。因為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崇尚多元化思維的時代,我們的節目如果能激發全社會的文化良知,共同營建一個良性的社會文化環境,相信人文類電視節目的前景會與今天人文類圖書獲得社會認同的相對繁榮的境況接近。畢竟,我們的閱讀習慣已經形成了千年,而看電視一直被認為是一件俗事,我們一起努力吧! 【一千零一頁】呵呵,在商品經濟充斥的社會,我覺得要保持這樣一種心態也很不易了。我很欽佩你的堅持。 【特邀嘉賓:吳琦】我看您也差不多,多跟我們聯絡吧!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選題。
【clare66】諸位老師,你們認為,目前《人物》存在著哪些不足? 【特邀嘉賓:吳琦】 視野還不夠開,姿勢還不夠鬆弛,觀眾群還不夠大。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人物》欄目製作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特邀嘉賓:趙淑靜】 播出量太大,很多好的想法都在短平快的操作方式中折損了。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張弛先生認為《人物》欄目目前的欠缺在哪? 【特邀嘉賓:張弛】《人物》還真沒有什麼明顯的欠缺。我覺得內容可以再深入一些;範圍可以再廣一點;做人物得有一個動機,讓大家看到這個動機;還有所做的人物應該成一些系列。我知道這個難度很大,有些人是過去的人,留下的音像資料本來就少,有些是國外的,就需要買片子,買到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另外我覺得《人物》還可以做一些壞人,壞人也是人物,不能光做好人,至少應該還做有問題的有爭議的人。
【節日慶典!】《人物》欄目不可否認是央視比較有人文精神的欄目,其中一些紀錄片都是靠國外素材翻譯過來的,我們自己製作的節目有哪些不錯的? 【特邀嘉賓:吳琦】如果您沒有看到不錯的自製節目,那説明我們的工作有待改善,以前我們覺得不錯的節目,説出來你也不可能再看到了,就不孤芳自賞了。 【絕代大俠任魚宇】我只看過兩期。其中一部是一個中國人為中國象外輸送留學生的事,充滿艱辛。沒人支持,每人了解。
【明月夜!】《人物》欄目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會改版嗎? 【特邀嘉賓:吳琦】 您指的是發展麼? 【特邀嘉賓:趙淑靜】暫時不會改,我已經厭倦了我們沒完沒了的改變自己,我們真正能堅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所以只要電視臺一提起改版來,我腦袋就大。我覺得我們應該在一個欄目設立之前,就有一個充分的理性的判斷,而播出以後,就要不斷地印證這個判斷,併為達到這樣一個目標把損耗減到最小。我們沒必要天天沒頭沒腦地去改版,就好像我們的大腦是可以隨意塗改那麼簡單一樣。這樣極不利於一個品牌的形成。我寧願把《人物》做成一個未來的“老字號”,最不喜歡“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這句話。
【特邀嘉賓:張弛】 請問《人物》欄目哪天是一站? 【特邀嘉賓:趙淑靜】每天一期,不知道多少期構成一站。我覺得可能第一站還沒到呢。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張弛先生看過《人物》欄目嗎?對此欄目有何總體認識? 【特邀嘉賓:張弛】看過,我沒看過敢來這兒嗎?!我以為我都看了,剛才一看他們播出的單子,發現看的很少。我覺得他們做這事挺了不起的,因為《人物》的受眾比較少,都是中年以上的知識分子比較愛看,所以不會像娛樂節目那樣一下子能火爆,我覺得他們做的是滴水石穿的工作,他的效果可能在20年之後才能看到。但是他們為什麼不做我呢?這是我心中一直的疑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