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批判 > 電視批判特別策劃——CCTV 優秀電視欄目在線 > 正文

現場與追述——簡論央視《法治在線》的敘事策略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2日 14:41)

  

北京廣播學院文學院院長 苗棣

  與虛構的電視劇不同,電視的新聞敘事只能通過真實的事件本身來完成,因而如何處理現場目擊的“現在時態”和沒有鏡頭在場的“過去時態”的關係,運用怎樣的敘事策略在一個節目中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並通過視聽綜合語言把一個新聞故事層次清晰地表述出來,就成了新聞性電視節目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近年來在我國高速發展的法治類電視節目既具有新聞性節目的特點,要求真實可信的事實依據;同時又需要滿足觀眾對於法治案件來龍去脈的敘事訴求,必須在節目中講述精彩的故事。這種特性使得敘事策略問題在法治類電視節目中尤顯突出。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法治專題欄目《法治在線》在開播一年的時間裏創造了不俗的收視率和較高的知名度,在其諸多經驗中採取了適當的敘事策略,充分調動了現場與追述這兩種基本元素並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擬以《法治在線》,特別是其中的核心版塊“第一現場”為分析素材,討論法治類電視節目在其敘事策略中的幾個基本問題,希望能為其他同類節目以及各種紀實性節目提供一個借鑒的樣板。

  一、

  電視的媒介特性在於它能夠實現即時傳真,也就是能在當下時刻把一個現場的音像綜合信息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直播才被看作最“電視化”的電視手法。但在實際操作中,絕大多數電視節目卻只能在錄製之後經過剪輯才在一個適當時段播出。針對這個矛盾,電視感強烈的電視工作者採取的主要彌補措施是努力在節目中營造一種“現場感”,就是把已經並非此時此地的內容通過精心包裝呈現出一種像是現場的狀態,讓觀眾有意無意地産生一種這就是現場的錯覺。營造“現場感”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時空連線》利用遠距離連線對接來模糊時間概念,讓過去時態的素材直接以現在時態的面貌出現;一些演播室談話節目在剪接中有意留下毛邊,暗示觀眾節目中呈現的就是談話現場本身;甚至虛構性的情境喜劇也在用“現場笑聲”和每一集結束時拉出來的帶觀眾鏡頭(雖然是通過摳象合成出來的)來強調這是一場現場演出的真實記錄。

  作為一個電視專題節目,上述手法並不適於《法治在線》。但要利用電視的特性,讓觀眾在收看時保持高度的投入和興奮,強化“現場感”又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對這一點的認識,可以從其核心版塊的命名中看出來,“第一現場”所強調的正是這種“現場感”。為了造成這種第一現場的效果,《法治在線》的編導們主要採用了這樣幾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最簡單同時又最難實現的,就是盡力在最短時間內緊跟新聞事件,把時間差減小到最低程度,雖然未能實現“現場”報道,卻力爭做到第一。由於觀眾正在積極關注有關事件的發展進程,處於一種心理熱點的階段,因而這種第一時間報道所造成的“心理現場”同樣具有重大意義。2003年12月22日上午8點半,最高人民法院在遼寧錦州對廣受關注的“劉涌案”進行了最終判決,《法治在線》則在當天的11點半就播出了“‘劉涌案’再審特別節目”,不但對整個案件的始末進行了綜述,而且利用現場只自己唯一一家電視媒體記者這個有得條件,播出了有關的現場實錄。這種搶佔第一點的做法顯然深受歡迎,這期特別節目也因此創造了該欄目的收視率最高紀錄。類似的情況在2004年2月2日再次出現,引人注目的“楊新海系列殺人案”在前一天剛剛宣判,“楊新海系列殺人案特別節目”就在《法治在線》欄目中播出,引起巨大反響。從編導者的工作總結中我們得知,能夠搶在第一時間播出重大事件的特別節目,其實是編導、記者長期努力,精心準備的結果,而這種搶點意識正是能夠完成在第一時間讓新聞同觀眾見面,將專題性節目新聞化的基礎。

  通過目擊式拍攝在空間上讓觀眾産生就在現場的感受,來強化節目的現場感,是《法治在線》經常使種的第二種方法。在《高架橋夜捕飛車賊》這個節目中,一開始就用近一分鐘時間展示了高架橋上一幕飛車搶劫的驚心動魄實況,鏡頭最後有意拉出來,顯示出旁邊的窗框,畫外音告訴我們:這些鏡頭是附近一位居民用家用錄象機拍攝的。一個旁觀者的直接目擊顯然對節目內容的現場感做出了有力注腳,有意思的是,在節目的以後部分,劇組的攝像又在同一地點用同樣角度反復拍攝了大量飛車賊作案和抓捕行動的場面。這一角度顯然並非最佳,有些內容會因為建築物遮擋看不到,或是因為太遠而看不清,但編導充分利用第一組鏡頭由目擊者完成的聯想,把自己拍攝的內容置於目擊的位置。這樣的設計大大提高了整個節目的觀眾在場感。

  以一種正在進行的方式編排節目,把一個實際上已經發生過的事件用現在進行式完成表述,讓觀眾在收看過程中産生時間上的認同,是《法治在線》營造現場感的另一種方法。在《無路可逃》這一期節目中,嚴格地按照正時序紀錄下抓捕特大殺案犯的全過程,甚至有意讓記者在刑警集合隊伍前面出鏡,來突出整個進去過程正在進行的實時感。“第一現場”有許多期節目及節目段落採用這種進行式編排,節目的表現時間雖然被大量壓縮,但嚴格的時間順序和剪輯技巧能夠讓觀眾忽略對時間的壓縮刪節,而産生出節目與動作完全同步的感受,也就是説,在時間這個維度上産生一種真實現場的認同。

  二、

  專題節目畢竟不同於純粹的新聞節目,不論使用什麼樣的手法,現場感受有多強烈,節目表現的畢竟是已經發生過,甚至已經發生過許多時日的往事。電視媒介在記錄當下事件時有著特殊的優勢,在敘述往事時卻常常由於缺乏可視性素材而難於處理。相比之下,傳統的書寫媒介則要靈活得多。我們看到,《法治在線》在處理這問題的時候是儘是大可能挖掘多種素材,同時運用靈活多樣的表現方法,讓“追述”這個專題敘事的重要元素盡可能地電視化,盡可能地以一種再現的姿態來保證其真實性。具體來看,《法治在線》的追述手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原始影像資料、當事人敘述和畫外音(或主持人)補白。

  原始影像資料:

  電視是可視的,而可視的原始影像在完成追述時具有真實、具體、生動等諸多優勢。就如上一節提到的,《高架橋夜捕飛車賊》充分利用一位居民偶然拍下的素材為節目增色不小。在《五月殺戮》這期節目中,有關藏羚羊被捕殺的原始資料也為節目的主敘事提供了堅實的背景基礎。由於對於普通刑事或民事案件來説,原始的早期影像資料很少,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旦掌握這種稀缺資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實在是對於編導能力的重大考驗。

  當事人敘述:

  一個少女的背影:他們輪姦我,全部都輪姦我。

  少年特寫:強姦……六個人。

  公安人員近景:涉安人員大多數都是未成年人。

  這是《致命邂逅》這個節目的片頭。在下面的整個節目中,也基本上保持了這種格式,由受害的女孩子、作案的青少年、辦案的刑警、相關的鐵路乘警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主述構成了節目的主要內容。當事人對過去事件的追述一般具有較強的可信性,而且語言敘述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完全不受時空限制,所以當代電視通行的過去時紀實敘事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由多個當事人或目擊者以跨時空的方式進行語言敘述。這種敘述實際上是以訴諸聽覺的話語流為主導的,因此在同期聲銜接的處理上,在相應畫面的搭配上都對於編輯技巧有著很高的要求。在這方面,美國主流電視的《48小時新聞故事》等節目很值得我們借鑒。

  畫外音補白:

  當原始資料和當事人主述不能流暢地完成追述任務時,利用畫外音或是由主持人進行補白就是最容易想到的辦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補白的功能是補,而不宜成為敘事的主體,因為同上述兩種追述手法相比,這種辦法是最缺少紀實感也最蒼白無力的。我們能夠感覺到,《法治在線》在“第一現場”這個版塊中是有這種自覺性的,儘管距離最佳狀態還有一定距離。

  電視的基本品質是提供真實,對於非虛構類節目而言更是如此。上述三個層次的追述手法在提供可信的真實方面顯然有著不同效果:原始影像資料由於是“眼見為實”的證具,因而具有無庸置疑的説服力;當事人的敘述畢竟是一面之辭,已經有可能造成《羅生門》式的多種解釋;而畫外音則是編導者自己的發語,在觀眾看來可能更有主觀色彩。《法治在線》的“第一現場”在節目編排中顯然也是按照上述次序來決定不同手法的運用:只要有可能就儘量使用原始素材,盡可能讓當事人界入敘事而把媒介聲音的畫外音努力減少到最低程度。

  三、

  法制類電視節目的興起一方面是由於它為公眾提供了我國法治建設的社會監測系統,就如同《法治在線》的宣傳語所講的,“與您一同觸摸中國法治里程的脈搏。”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這類節目所展示的各種案件本身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揭密性,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眾的敘事需求。所以,一個優秀的法治節目必定是講故事的能手,能夠在一個真實事件的講述中製造懸念,強化衝突,梳理情節,塑造形象。在這方面,《法治在線》似乎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僅就通過現場與追述的結合進行流暢的敘事而言,這個欄目已經初步成形了一套基本範式,並且較好地完成了敘事功能。我們可以具體分析一下《霹靂無畏》這個節目的有關環節。

  這個只有十分鐘的節目介紹武漢特警排爆中隊隊長毛建東的先進事跡,敘事性相對較差,但節目充分運用了現場、追述、評價等多種元素,盡可能強化了其情節因素,比較立體地構建了一位年輕特警的不凡經歷。

  序:毛建東同期聲:“你的任務,你的工作,就是要把它給拆掉。”(這是“第一現場”比較常用的開頭手法,由主要當事人出面點題,既突出了人物,又表明主題。)

  節目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段落,但在兩個段落之外前後包了一個現場直擊的內容,以適應節目的總體現場感。

  現場A:一組特警出動的鏡頭,字幕表明:2003年9月18日,武漢市某酒店發現一疑似爆炸物的包裹,特警緊急出動,排除險情。

  (以這樣一個驚險現場開局有利於抓住觀眾,也符合這一版塊的一貫風格。但為了順利過度到下面的追述性內容,編導在現場中有意插入了兩段毛建東的畫外音評述,當出現第三次毛的評述時,轉入同期聲方式,這時已經順利導入下面一個主要段落了。)

  主段落一,歷史:

  畫外音壓著上述毛的同期聲畫面出現,説明他的基本情況,“……作為一個排爆的核心人物,卻沒有了右手”。

  毛同期聲,“我可以在現場指揮……”。

  畫外,“……關於他的右手,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歷史資料片,2000年的排爆行動。

  戰友同期聲,介紹當時情況。

  毛同期聲,“……我覺得現場情況特別危險,我就讓他把排爆服換下來。”

  畫外,毛建東的簡歷和業績。

  毛同期聲,“在爆炸現場,你能轉身走嗎?……”

  畫外,毛的另一個小故事。

  資料片,毛當年的同期聲資料,“……最後還是安全地排除了。”

  (在這個以講述毛建東歷史為主的典型追述段落裏,編導以畫外音敘事為骨幹,穿插進大量歷史資料片和採訪同期聲內容,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把一個英雄人物的基本情況和獨特的性格氣質揭示出來,生動飽滿,節奏性強而不零亂。)

  主段落二,現狀:

  毛的家庭生活圖像。

  壓接妻子同期聲,“……回到家裏,他會做好多好多事情,好像是在彌補不在家的那種感覺吧。”

  毛的家庭生活圖像。

  母親同期聲,“……我想這個工作總是需要有人去幹的。”

  畫外,“……他決心,用一隻左手幹以前需要雙手幹的工作。”

  毛同期聲,“我現在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生活。人不能生活在昨天,只能生活在現在和將來。”

  毛實彈射擊圖像。

  畫外,“……毛建東在排爆這個領域內變得更加沉著老練,在整個中南地區也成為頗有名氣的專家。”

  特警大隊長同期聲,“不管有什麼情況,他都能夠應付得了。”

  毛同期聲,對自己作用的評價。

  (與上一個段落不同,這個段落講述毛建東現實的生活,由於資料比較充實,畫外音敘述明顯減少,而是用真實的生活、工作場景作為主要敘事手段,並輔以親人、領導和他本人從不同角度的評價,起到點睛作用。)

  現場B:最後引爆成功。

  (回到現場,呼應開始部分,也解決了最初設置的懸念。)

  最後是幾幅配有圖像的字幕,説明毛建東的立功受獎情況。

  從上面的實例中可以看出,利用多重聲音和畫面元素,結合現在和過去兩種時間進行綜合敘事,才能順暢地在自由的時空中表現情節,刻劃人物。而只有情節與人物被生動地敘述出來,一個專題節目才能得到觀眾的青睞。

  在新聞性、紀實性電視節目中採用怎樣的敘事策略,實際上是當前我國電視非虛構節目中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法治在線》開辦才一年的時間,還在成長期當中,但他們在努力營造現場感,採用多種追述手段,以及將現場元素和追述元素融為一體實現完整流暢的敘事等方面,所積累的一些經驗還是值得注意的。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