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批判 > 電視批判特別策劃——CCTV 優秀電視欄目在線 > 正文

《時空連線》做有恒久魅力的新聞節目 

  

新聞節目發展方向的關注與思考

  【北京南京天津】請問嘉賓對新聞的異地監督現象怎麼看的?謝謝!


  【嘉賓:涂光晉】在中國目前的新聞體制下,新聞媒介一般不得監督同級黨委或政府,這種規定現在仍然是一種新聞紀律。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輿論監督就沒有自己生存發展的空間,實際通過這些年深度報道和評論類節目的實踐,輿論監督對象的“級別”越來越高。異地監督是目前輿論監督中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比較巧妙地避免了某些行政或權力的制約,起到一種“敲山震虎”的作用。但是,使用過多又會使人産生某種反感,認為是放着本地區的問題不管,去管別人的“閒事”,也會影響輿論監督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異地採訪可以做,要做也一定要做的比較精彩。最近,我參加全國電視經濟節目和評論節目評獎,發現上海電視臺所做的關於四川《養豬大戶的十年官司路》,以及山東齊魯電視臺所做的關於南陽與襄陽為諸葛亮躬耕之地打官司的節目,既有看頭,又有深度,並且很有評析的力度,這種異地監督觀眾是會持歡迎態度的。

  【蘇珊的舞鞋】請問專家一個問題:在中國新聞類節目發展史上,向縱深發展是不是新聞自身不斷更新得適應社會發展的命脈所在呢。

  【嘉賓:張泉靈】《時空連線》是一個新聞深度報道和分析的欄目,每一個新聞欄目都有自己存在的定位,《時空連線》的定位就是告訴你新聞背後的背景和分析,還有不同的觀點碰撞。

  【蘇珊的舞鞋】其中的背景和分析,是經過媒體觀點篩選過的觀點,還是事件本身的背景呢?

  【嘉賓:涂光晉】所謂新聞背景,一般來説是與新聞直接相關的已經發生的新聞事實,這些事實當然要經過媒介的選擇與加工,但並不是對事實的改動,更不是對事實的歪曲。媒介的觀點,其實就是專家的觀點,或公眾的觀點的整合。任何觀點,都有主觀傾向,也都是主觀判斷的結果,但判斷的標準和依據卻是客觀的事實。雖然觀點是主觀的,但是公正性是它的基本要求,只有準確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要害,才能使觀點既體現鮮明的個性,也具有明顯的獨到性。

  【嘉賓:涂光晉】當然是這樣,新聞節目發展到今天,除聯播類節目中播出的短消息外,更多的節目是在深度上下功夫。而深度報道,在今天也不僅是一種節目形態的代名詞,它更多的是對新聞事件、新聞背景和相關人士訪談加以整合的綜合性節目形態,無論是受眾的要求,還是媒介的追求,這種更有深度的報道形式更能體現媒介的核心競爭力。

  【漫游世界】正是在這深度報道中使新聞類欄目在社會公眾産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無疑這“深度”正是新聞節目所蘊含的價值。

  【木鐸金聲】請問專家怎樣看待當前新聞媒體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感,尤其是象這種新聞欄目,在求新求速求真的同時,怎樣堅持完善一個新聞媒體的社會使命。

  【嘉賓:涂光晉】媒體的社會責任感首先體現在對報道內容的選擇,媒體的這種“議程設置”應該選定那些社會上廣泛關注、與公眾利益關係密切的“議題”,而不是避重就輕,粉飾太平。其次,媒體的報道也應該本着一種獨立、客觀、公正的態度,不畏權勢,不聽命於利益集團的壓力,將事實真相完整、準確地加以報道,公正、公平的加以議論。

  【碧海晴天】請問專家一個問題:在新聞類節目中,媒體觀點和民眾觀點是個什麼關係呢?是鏡像關係還是魚水情呢?

  【嘉賓:涂光晉】一般來説,在新聞類節目中既要採集和整合公眾的觀點、專家的觀點,也要適當表達媒體的觀點。媒體的觀點不能簡單的用他人的觀點來代替,但在電視節目中媒體的觀點最好置於公眾的觀點與專家的觀點之中甚至之後,以一種水到渠成的方式表達。

  【碧海晴天】在節目製作發展史上這是一個發展的必經階段,鍛煉自己敏銳觀察力同時,也培養了觀眾的新聞鑒別力,在這方面媒體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來適應呢,專家能給點建議嗎?

  【嘉賓:涂光晉】中國的電視新聞在不斷的探索中前行,這個過程既提高了媒體,也提高了受眾,正是因為二者的共同提高,受眾才對媒體有了永無止境的更高要求,這也是媒介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動力。實際上,任何媒體新聞報道的開放程度都和它所依賴的社會環境的開放程度成正比,改革開放26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民主和文明,當然這中間有曲折、有反復,媒體如實的反映了這種曲折和反復,也反映了對這種曲折與反復的思考。雖然在事後人們會對媒體以前做出的報道和評論不盡滿意,正像新聞是易碎品一樣,新聞報道本身留給我們的永遠是有缺陷的作品,但這才是真實的和合理的,只有這樣人們才能不斷有繼續前行的願望和衝動。

  【yiduhui】 專家怎樣看待新聞評論在當前海量新聞背景下的作用。是把新聞告訴給人們知道為好,還是把專家的評論告訴大家為好。

  【嘉賓:張泉靈】專家的評論和觀點也是新聞信息的一部分,最後的評判事實上還在觀眾手裏。

  【嘉賓:涂光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某種意義上媒體已進入解讀的時代,只報道新聞,不做深層次的解釋和判斷,公眾是無法憑藉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對所有新聞事件得出自己看法的。當然,媒體的解讀主要是通過當事人和記者對事件本身的深層次探究,或專家學者對事件背景、結果及趨勢的深層次解讀來實現的。而且這種事實與觀點的整合傳播,主要是給公眾提供一種了解和理解新聞事實的參照係,它不可能強加於人,在公眾民主意識、獨立意識日益增長的今天,任何新聞和評論都不可能出現“槍彈論”所設想的“應聲而倒”的傳播效果,更何況這種傳播效果絕不是媒介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中國大歷史】 請問專家,在當前新聞行業魚龍混雜的局面下,怎樣能夠有效地轉播有價值的新聞,有用的消息,同時規範不良信息,讓人們的耳目清新一些,我們的研究者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嗎。

  【嘉賓:涂光晉】中國媒體現在面臨的直接壓力來自於市場,這可能是件好事,但僅憑市場來左右媒介的判斷和選擇也是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媒介更是一種社會公器,它承擔着極強的社會責任,如果聽憑市場的操縱,媒介從業人員是無法成為普利策所説的站在時代航船船頭上的“了望者”的。所以,在今天準確地給媒介定位,恰當的處理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對媒介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大歷史】請問專家您覺得央視新聞欄目總體的水平是否良好,您覺得新聞媒體發展的方向在哪。

  【嘉賓:涂光晉】央視的新聞欄目,這些年有較大的發展,我本人一直是持一種樂觀態度的,我想中國的新聞媒介和媒介從業人員的水平並不低,只是他們所承受的限制和壓力要更大一些。隨着新聞類節目,包括評論類節目的比重的加大和質量的提高,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和高水準的欄目是一種必然的追求。現在,我講課時舉到十幾年前央視《觀察思考》、北京電視臺《18分鍾經濟.社會》的例子,以及十年前《焦點訪談》剛開播時的例子,學生們都覺得節目形態有點“老”,畫面質量不盡人意,這説明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至大家的欣賞標準也跟着“水漲船高”了。但是,中國人也從過去喜歡縱向對比,變成了今天喜歡橫向對比,也就是説,大家不再滿足於和過去的節目比較,而更喜歡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電視節目比較,雖然很多觀眾目前所看到的大陸以外的電視節目只有鳳凰衛視,個別地方也能看到星空衛視,但就是這有限的比較也使不少觀眾對國內電視節目的不滿要多於好評。作為電視工作者,應該正確的對待觀眾的要求和批評,只有這樣才有繼續進步的可能。

  【生命如此脆弱】專家請談一下您多年來對新聞媒體的研究心得好嗎,我對新聞也非常感興趣,但總不得其門而入。

  【嘉賓:涂光晉】我從事新聞教育已有22年,這期間經常與媒體進行直接的交流,包括頻道、欄目、節目的策劃和評獎,我想新聞工作是一個需要極大的熱情、極高的敏感、極強的體力的職業。首先,從業者必須把他作為一個終身奮鬥的事業,因為這個事業與社會上最大多數公眾休戚相關,能為他們的利益和願望奔走呼號,是一種幸福。其次,要把它看作一種終生的職業,應該具有起碼的職業道德與職業良心,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達到一種專業的水準。再次,也應該把它當成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會失去常人生活中的某些樂趣,但是也得到了常人所無法想象和體味的快樂。

本篇文章共有 9 頁,當前為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