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連線》:“新聞內核”傳播理念的先行者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8日 14:40
《時空連線》于2001年10月開播,它以關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主旨,追蹤社會熱點、挖掘新聞背景,以演播室主持人為中心,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以多視窗的形式實現主持人對嘉賓進行訪談,從而完成對新聞事件的的透視和解析。其節目形態由新聞短片和主持人訪談構成。短片的內容包括:記者的現場調查和現場評述以及新聞背景——在哪?發生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從而自然引出訪談話題。而訪談則是當事人、專家、負責人等嘉賓對該新聞事件的不同觀點的交會和碰撞。
《時空連線》的成功之處:基於電視技術的優勢,
突破了地域空間的限制,緊緊圍繞新聞事件的核心——最牽動觀眾的興奮點展開評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目前新聞深度報道的思辯性缺失,拓展了電視新聞節目選題的廣度和深度。而選題自身的質量和可操作性又決定了節目的質量。筆者認為,《時空連線》節目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 追求時效性——快、深
抓住近日或當日的新聞熱點事件,記者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用自己的眼睛和語言把現場信息和親身感受傳達給觀眾。如《河北辛集煙花廠發生爆炸》,清晨得到訊息,編委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確定報道方案,下達任務。記者即刻驅車趕赴現場,前方記者兵分兩路,一路採訪爆炸現場,一路拍攝醫院搶救現場,當天下午就傳回了圖像,由後方人員編輯播出,在第一時間將現場展現在觀眾眼前,並且通過與後方演播室的連線,進行全方位的詳細報道和評述。連線新聞現場,成了《時空連線》的一個亮點。
2. 足夠的關注度——大局觀念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受眾的關注度是傳播價值得以實現的首要條件。《時空連線》的大局觀具體體現在“民生表露,國計背景”。國計不一定在節目中直接表現,但因製作者不放過與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和新聞,節目中的民生表象才好看而厚重。如《從收容到救助》針對“孫志剛事件”和收容遣送制度所作的兩期節目,不僅很恰當地體現了“國計”,真正貼近了民眾的生活,也避免細節糾纏的小家子氣。《時空連線》節目的新聞內涵從標題中即可窺見一斑:如《防止非典捲土重來》、《 校園亂收費:現象與整治》、《黃河抗洪》、《 婚檢:從強制到自願》、《青海成立首家農民工工會》、《 國家助學貸款:困難與希望》、《四川丹巴突發泥石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共擔風險 緊急降稅》......因此,“民生性”是該節目被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理由。
3. 凸現全新的傳播理念——“新聞內核”
《時空連線》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在國內新聞界率先提出並付諸實踐“新聞內核”的理念,即“圍繞新聞事件中一個最具牽動力的興奮點,由當事人從新聞事件的內部(區別於記者從新聞事件的外部)完成對事件的透視和分析。”其獨特之處在於改變以往人物訪談類新聞節目“以事見人”的模式,而是“以人見事”,從而使(新聞)內核——(報道)意義——(談話)觀點——(事實)角度形成完整的鏈條。《時空連線》記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甚至很少出鏡)完成對事件的調查和評述,自然地為主持人訪談提供一個交流平臺,這也是連線的基礎。以當事人自己或現場記者講述(人際傳播)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避免了主持人的播報,並儘量減少“畫面+解説”的老套路,使得觀眾更容易接受,也更加客觀真實。電視深度報道的一個發展趨向是“故事化”,講故事就得有場景、有人物,有懸念(事件的發展與結局、人物的命運等),而不是讓觀眾去看一篇乾巴巴的“説明文”,這就體現了記者調查的存在意義。
4. 精心構建評論空間——不同的角度,多元的觀點
“橫看成嶺側成峰”,以不同的角度和“另類”視點解析新聞是《時空連線》選題的一大特色,也是該欄目的一個長遠目標。
面對每個新聞事件,可以有多個角度去關注和闡釋,關鍵是找到其中最恰當的角度切入——既能最大限度地與觀眾的收視興趣相貼合,又能把握欄目的表現特徵。對於《時空連線》來説,單純的新聞事件只是其節目的出發點,而不是目的地。因此,該欄目的選題永遠是多個問號的有機疊加和深層次組合。例如《維拉潘談“皇馬”中國行》,在國內某些媒體一味地追捧、炒作“皇馬”中國之行的時候,《時空連線》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新聞進行了透視,針對完全的商業行為給中國體育事業帶來的影響和作用提出了質疑和反思,在此前媒體一律的喝彩聲裏,《時空連線》更顯現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良知。
《時空連線》從新聞中提煉話題,力求在訪談對象的討論中展示各方觀點,以慎重、穩健、前瞻性的態度剖析問題、啟迪思考、尋找癥結、探求出路,不再是對某一新聞事件作孰是孰非的簡單判斷。
從受眾心理需求角度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多層化,受眾對信息的認知手段日趨豐富,“主動”認知和判斷能力逐步增強,人們將更加注重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即從多側面、多角度、多變量出發,把事物看成是一個有結構、有層次的整體性的系統,注重對事物作多項因果分析的認識,得到立體化的認識和感受。
5.嘉賓與主持人——提升節目內涵的關鍵
從嘉賓(當事人、專家、有關負責人等)的角度來看,由於其在新聞事件中所處的立場以及各自的利益需求不同,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文化背景也存在差異,對於同一新聞事件的認識也必將“各有所得”。多元觀點的交會、碰撞、整合,從微觀上可以建構觀眾的思考空間,從宏觀上則從另一層面記錄了社會發展的進程。因此,要想使節目吸引觀眾,就必須找到處於事件的不同立場和角度上的嘉賓,而且應接近“新聞內核”。根據具體節目的需要而安排三位嘉賓加上主持人,不僅可以平衡“談話場”,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讓新聞回到它複雜和立體的本身”。
《時空連線》把新聞事件的敘述交給記者,把評論交給連線的嘉賓,採取高度職能化、工業化的采編、製作流程,主持人則針對新聞事件,站在觀眾和社會的立場上客觀、全面地向嘉賓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從而形成“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同一問題,不同表述”的新穎模式,不僅展示出記者調查的力度和嘉賓觀點的多元化,而且使新聞的時效性和深度得到了完美的結合,作到了真正的“連接新聞內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