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話語:解析文化內涵 把脈未來走向
【又見彩虹】于丹老師:有很多地方檯的節目克隆講述的形式,您怎麼看?
【嘉賓:于丹】看來你看過不少的節目,只能説地方電視臺談話節目現在很多,但未必都是在克隆《講述》,因為談話節目首先製作成本比較低,不需要大外景拍攝,投入産出比很合理,其次,只要有豐富的人生故事,嘉賓來源容易保證,而且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價值判斷的時代,人們的情感消費已經變成看電視很主要的目的。所以這類節目不約而同都在上升。但是節目的發展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會有一些不成熟的樣式,或者是做不精良的欄目,在發展中逐漸被淘汰。經歷了一番去偽存真以後,留下來的還在講述的那些欄目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我們不妨過三五年回頭再看,看看那時候的《講述》怎麼樣,再看看你説的這些地方檯的欄目還留下了哪些。
|
|
|
嘉賓于丹 |
【托起明天的希望】作為專家,你覺得電視節目的,尤其是象《講述》這樣的電視節目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嘉賓:于丹】謝謝你的問題。《講述》現在已經是一個品牌欄目,重要的不是它講的哪些故事,而是它用什麼樣的方式講述這些故事。我想在以後的發展中,《講述》可能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在選題方面更強調獨家性,更強調個人的生命體驗,強調那些人們日常經驗系統以外的,但是又在現有經驗系統中引起強烈共鳴的故事。第二,週末版《講述》可能會選擇更重大、更獨家的題材,用影像的手段去完成一部好看的紀錄片,讓它和日常版形成互補。第三,主持人的作用會大大強化,逐步擺脫現在這種只靠嘉賓個人講述的這種狀態。
【人士傑】專家問題:這個欄目用講述的方式來表達主創人員對待社會人生更深廣的關懷,這個在電視節目製作的理念上,在中國傳媒發展的趨勢上有什麼樣的積極的意義,專家能説説嗎?
【嘉賓:于丹】這是個好問題。處在世紀之交中國的文明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斷層,新世紀讓我們有很多希望,但是也充滿了惶惑,像戰爭、疾病和許許多多的災難這個世紀之初仍然蔓延著,傳統意義上的道德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遭遇了很多尷尬,科學的進步是不是一定要付出文明的代價呢?我們今天的媒介産品中所呈現出的人文關懷恰好在彌合著文明的這種斷層。《講述》是一個水滴石穿的欄目,每天十幾分鐘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講著一個溫暖而尋常的故事,天長日久,集腋成裘,我們會在這些故事中找到一種信任,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找到我們在動蕩的世紀之初心裏不滅的希望。
【淩峰是我!絕對不是白癡】我們的節目關注是平常百姓的生活,這也許是節目吸引人的地方,但同時是否回因為平民化而世俗化,失去品位呢。
【嘉賓:于丹】世俗化不等於庸俗化,絕大多數電視精英都要堅持平民化的取向,因為電視從根本上講就是個大眾傳媒,它和紙媒體不一樣。還記得當年電視劇《渴望》播出時候的效果嗎,那是個特別平民化的節目,但是誰能説它的品位低呢?
【Kite^-^】于丹老師,我覺得央視現在比較火的節目是《開心辭典》主持人當然就是王小丫了,你認為像這類節目他們還有發展空間嗎?
【嘉賓:于丹】現在央視的節目火的不是一種,可能《開心辭典》是你個人比較喜歡的,但是新聞類節目中也有很多優秀的欄目正在上升空間中,先近又開出了幾條專業頻道,這些頻道裏都有一些品牌的欄目正在生成。説説你比較喜歡的益智博彩類節目吧,如果你關注中央二套,會發現除了《開心辭典》和《幸運52》兩個老牌節目之外,《非常6+1》和《絕對挑戰》從一創辦就火爆熒屏,每逢五一、十一和春節長假他們還陸續推出了魔術訓練營、駕駛訓練營等大量真人秀節目。所以這類節目仍然有發展空間,而且越來越強調和觀眾的互動,會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其中,真人秀的元素會日益加強。
【Rainbow**】于丹你好,你認為央視現在的主持人李佳明、王小丫他們誰更有潛力和發展。
【嘉賓:于丹】你問的主持人都是主持娛樂類節目的,隨著節目樣式的更新,每個人在發展空間中都會在考察自己的個性,王小丫從主持《經濟半小時》轉型到主持《開心辭典》,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不知道是不是還會有更新的節目樣式,激發她新的潛力。李佳明現在主持《絕對挑戰》現場狀態很好,由他主持的特別節目《魔術訓練營》和《駕駛訓練營》狀態越來越好,肯定還有上升空間。我們大家拭目以待吧。
【人士傑】請問專家,您認為在中國電視節目發展過程中,怎樣能夠維持文化類節目的存在和發展,在受眾進一步細化的今天,怎樣用文化品牌去吸引觀眾,增加影響,謝謝。
【嘉賓:于丹】謝謝你總是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做文化類的節目不等於要做的曲高和寡,有一個定義説得好:文化就是一切人類生活方式的總和。電視能做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生態,是一種文化進行時,只要能帶著文化的意識去關照日常生活,在一些瑣碎的扭曲的細節裏也可以看出文化品位。相反,現在有些電視欄目把自己界定為陽春白雪式的文化概念,往往沉入一種文化自戀,傳播的內容不是大眾需要的,這種無效的“文化”應該從電視中杜絕。
【人士傑】您説的是大文化的概念吧,有人把文化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我們現在的電視節目大多定位於後者,但我們也知道,往往後者的文化品位流於世俗,只有精英文化才是文化的主流,那麼作為一個主流媒體應該怎樣更多的宏揚精英文化呢。
【嘉賓:于丹】無論怎麼劃分文化都是需要載體的,你所説的精英文化特別適合紙媒體來記錄,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紙媒體裏很有嚴謹的邏輯思維,有深刻的學術觀點,可以在審美的層面和哲學的層面上進行文化觀照。可是當文化選擇電視時首先必須尊重這種媒體的介質,電視是一種平面化、一次過、不可復讀的電子載體,它的收看往往是伴隨行為,而不是像閱讀那樣是主體行為,也就是説看電視的時候,一家人可以吃飯、可以讀報、可以聊天,這個屬性是我們必須尊重的。所以如果一定強調在電視文化中承載精英品質,會形成過猶不及,畢竟對中國普遍百姓來講精英意識離他們太遠,而電視是對他們最溫情的撫慰,是最容易提取和消化的文化,滿足最大多數中國人的需求,引導最大多數中國人的審美。我想這就是主流媒體的責任。
|
|
|
專家于丹:專注的目光 |
【人士傑】您的回答很精彩!但我覺得有一個誤區,就是以前我們是用紙張來記載文化的,而現在我們可以用電視、網絡等多種方式來記載文化,不能否認以後的趨勢就是用電視、網絡作為文化載體的主體,那麼如果都是大眾文化在這些載體上傳播,是否我們的文化認同感就會趨於世俗,我們的精英文化反而沒有立足之地了。
【嘉賓:于丹】文化的載體會隨著文明的發展日趨多元,但是一種新載體的出現不意味著對於以前載體的否決。在電子媒體日益發達的未來,紙制媒體永遠都會存在。電視媒體的瞬間傳播特性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文化的記錄必須在媒體介質所允許的前提下去進行最大效益的發揮。精英文化永遠是金字塔的塔尖,它代表著品質但不意味著數量的氾濫。大眾文化是我們文化結構中的金字塔基座,電視完全可以在大眾文化中去提升品質與品位,這並不意味著精英文化的枯竭。難道精英文化必須在電視中爭得一席之地就是它的凱旋嗎?!
【嘉賓:于丹】這種討論太抽象了,我不知道你自己是不是做過電視?你能給我舉出一個合適的例子精英文化在電視中生成的成功品牌嗎?
【人士傑】音樂頻道就是例子,另外,文化的主流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因此精英文化能否佔領人民生活的主要領域也説明很大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努力呢。
【嘉賓:于丹】我認為文化的結構是一個金字塔,精英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種品質,在塔尖的位置上它不需要佔領更多的數量,而大眾文化代表著金字塔的基石,它並不是低俗文化的同義詞。我一再強調了電視媒體的介質特點,它是以視聽思維作為本體特徵的,而不是邏輯思維。精英可以是一種意識,滲透在各類節目之中,但我堅持不主張在電視屏幕上進行哲學和美學的討論。任何媒體能在它的本體範疇內做到最大效率的傳播就是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