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的人文關懷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4日 16:44
高 峰
科教頻道創建之始,我就想這個頻道除了科學節目外,還應該有一些文化類節目,應該有個能夠反映人的思想道德層面,反映一些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的欄目。以一種人們很願意接受的節目形式來傳遞黨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的思想和方略。
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為了把一個抽象的思路轉化成一個可操作性的欄目,第一步就是為欄目起名。當時大家想了很多名稱,比如説人生,人生故事,都不理想。後來有一次大家都為一個“走好一生”的名稱拍案叫絕。但拍案過後,冷靜三思,發現有問題:這個欄目是否會被某種概念籠罩著?這種明確指向性的定位,是否讓人覺得有種教化之嫌?最後思來想去,最平實的叫法莫過於“講述”二字,這樣欄目和觀眾都能從中感悟到一種空間蘊意。
以前有人提出在鏡頭上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實這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講述,講述就是讓人自己去講,而且主持人和講述人的關係,是傾聽和傾訴的關係,不是對話的關係。這就找到了一個欄目的定位。有了這個定位,我預感這種講述體的節目,將會在整個電視行當裏火起來。因為很多人生的記錄無論是用照相機也好,攝像機也好,除了人口述以外的任何一種形態,都無法記錄已經過去了的,最生動的故事。
《講述》屬於口述體的紀錄片形態,是紀錄片領域裏一種比較新的形態。它是親歷者口述歷史,而不是演員扮演角色;它是情節與細節的真實回憶,而不是用藝術手段去克隆和複製往事。相比之下,《講述》的這種紀錄片形態更具有真實的力量,更能打動人。
《講述》節目形態的另一個特色還表現在它是虛心的。我請你來不是咱倆你言我語來探討你的人生,不是。我就是真心地聽你講訴。 目前好多節目它不是很平等的,我説你聽。《講述》卻讓觀眾和你倒位一下,你説我聽,我代表觀眾來傾聽,我覺得這樣的節目,特別是在夜間,在社教頻道,它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收視效果。通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事遂人意。《講述》的記者、主持人在把握節目這種定位上很到位,很見功力。所以使大家特別喜歡這個節目,而且這個節目也就成了我們整個社教頻道一個重要的欄目。
《講述》節目在內容上,它極力傳達的是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是我們電視所缺乏的,在社教中心任何一個欄目當中,都很難像《講述》這樣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科學節目它是知識的演示和傳授,文化節目它也是一種對你已知和未知的文化領域,通過你的開拓使人家擴大視野。但是真正體現人文關懷,就是你我之間這種心與心的碰撞,眼睛與眼睛的交流,這種功能非《講述》莫屬了。正因為《講述》具備這種功能,它在進行道德文化的滲透、思想情操的薰陶方面,顯得更能深入人心,有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講述》是在抱著人文關懷的情感,向你傾訴生動而真實的故事和心靈深處的聲音。
從電視美學意義上的追求來説,像《講述》這樣一種口述體的節目,它的魅力還不僅是簡單地傳達這麼一個故事,或者某個人生經歷的信息,《講述》鏡頭中那些個人表情,如:他嘴角的那一絲蠕動,一行熱淚似流非流之間的那種狀態……,是其他的視覺形象無法代替的。電視的魅力就在這裡,它特別重視與觀眾的交流,因為電視是一種中近景交流的藝術方式,它不像電影,電影是一種純粹的屏幕交流。我們前些年忽略了人的電視口頭表達過程中出現的面部表情、語流節奏、説話狀態等因素,只要是説話場景,我們就給它貼上相應的畫面,滿以為那樣就會感人,其實不然。最感人的應該是把傾訴人的所有狀態和信息全都捕捉下來。《講述》從美學角度它追求的是單一性,實際這種單一蘊含著多種豐富和深刻,它是把人的內心世界全都端在你的面前,這樣更具有美的衝擊力。
同是演播室類的節目,《講述》與對話、聊天等不一樣,後者是一種思想晶體的碰撞,抑或各個興味情趣話題的拼集;而《講述》是情節波濤的推動,是渾然一體的融合。碰撞和拼集都是有間隙的或者乾脆説成有距離;而推動是連續的,無間隙的,它們是不同的幾何描述方式。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講述》的主持人和講述者在心裏上是同向運行的,她一方面要為講述者導述,另一方面要為觀眾導聽導視,而對話、聊天就不一樣,它們在很多時候要求主持人的思想與嘉賓的思想相向運行,只有這樣才能碰撞出火花。
當今生活節奏很快,一部分人的心態也很浮躁。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任何人,不管他的社會地位多高或多低,也不管他的生命力有多麼旺盛,生命意志有多麼堅強,他總要去尋找一個可以講述或者傾聽的角落,這個角落可以是自己的家庭,也許是自己的朋友,或許是某一個夜間的電話,那麼作為電視呢,就是《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