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動畫之惑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4日 16:49
1939年,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片誕生。半個多世紀裏迅猛發展,現在已不僅是一種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産品,而且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支柱産業。2002年,全球動畫産業的産值是268億美元,2003年預計310億美元。在韓國和日本,動畫産業的産值都超過了汽車業。
我國動畫片略晚于歐美,是亞洲最早製作動畫片的國家,曾經創作出大批優秀動畫片,也曾有過輝煌的時期,出現了《大鬧天宮》、《三個和尚》、《牧笛》、《小蝌蚪找媽媽》等許多佳作。遺憾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就開始落伍,與發達國家相比大大地落後了。究竟是什麼限制了國産動畫的發展?國産動畫路在何方?
進口稱霸 國産遜色
上海零點市場調查公司曾針對京滬穗蓉1753位年齡在10至35歲之間的城市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漫畫工廠的日本,以絕對領先優勢位列第一。排在前十名的動漫作品中,日本獨佔八席,而餘下兩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鴨》。國産動畫片品種少、創新少,可供人們選擇的餘地自然也少。從調查中提及頻數來看,國産動畫片僅有37部,不及日本動漫的十分之一。
而另外一項以中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結果顯示,國産動畫片給青少年的感覺就是:內容幼稚、人物刻板、畫風不明和製作粗糙。
目前,由於投入高,回報慢的動畫片市場規律以及海外動畫片的衝擊,國産動畫片製作人才的青黃不接,動畫片市場猖獗的盜版等諸多因素,使得國産動畫片內外交困、危機重重。
資金缺乏 人才流失
困境的根本來自於市場。北京廣播學院動畫學院院長路盛章説,國産動畫片核心的問題在於,動畫産業在我國還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沒有完全按照市場要求去組織生産,更沒有形成成熟的産業鏈。在國外,一部片子推出前會請專業市場調查公司進行調研,比如迪斯尼、華納這樣的公司在推出他們的動畫片前,一般都要做三四年的策劃工作。拿《海底總動員》來説,早在影片上映之前,有關片中卡通形象的玩具、衣服、書本等衍生産品就已經製成,並且得到很多人喜愛,起到了一種宣傳推廣作用。
與此同時,人才的匱乏制約了我國動畫産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動畫從業人員僅為8000人左右,而韓國有20000人。我國設置動畫專業的院校總共71所,而日本僅東京地區就有動畫學校20多所,韓國在漢城即有160所。2002年,中國動畫的製作量是1.8萬分鐘,而國內每年的需求量大約是26.28萬分鐘,根本無法滿足。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外動畫片打入中國市場,包括劣質、盜版的片子,對於發展中國的動畫産業無疑是不利的。
投入與産出的不成比例,令國內的動畫製作企業難以為繼。《寶蓮燈》是上海美術電影廠製作的,雖然市場反響不錯,但問題同樣明顯,對市場的把握還是不到位,很多市場數據並不準確。而中央電視臺憑藉其資金方面的優勢完成了《西遊記》、《哪吒傳奇》這樣的大製作,卻面臨著令人頭疼的資金回籠問題。動畫片的前期投入非常大,製作成本最低也要每分鐘1萬元人民幣,播出後收回的費用卻少得可憐,一些電視臺只以每集幾元的價格付費。
適應市場 完善産業
中國視協研究部副主任王佔海認為,發展我國卡通業最重要的是加快産業化進程,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按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和卡通業自身的特點,整合相關資源,打造完整的産業鏈,健全市場,形成投入産出的良性循環結構。
我國卡通業發展也有成功的例子。近兩年來引起人們關注的《藍貓淘氣3000問》,預計製作3000集,每集15分鐘,免費在全國300家電視臺播出。播到210集時,“娃哈哈”與之簽了三年的廣告合同;播到270集時,有迪斯尼授權的商添樂公司著手開發“藍貓系列文具”。現在,“藍貓”已開發出3000多種衍生産品,正在全國組建“藍貓連鎖店”。
可見,國産動畫業的出路就在於産業化。以中國觀眾熟悉的《獅子王》為例,票房3.5億美元,加上音像等衍生産品,利潤總和高達10億美元,創下動畫片有史之最。中國動畫業惟有加速産業化進程,在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優秀人才的同時,加強對外合作,大膽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概念、人才,加大衍生産品的開發力度,整合製作、播映和音像、出版、玩具、文具、服裝、網絡等一系列相關産業,才能使國産動畫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轉自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