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動物世界精華 > 正文

  

理性思考 學者話語——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

  【網絡主持人】綜觀人類的發展,從畏懼自然到戰勝自然,走過了一個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道路,人們對自然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而這種態度的變化導致了自然界的物種危機,同時也産生了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人類便又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態度,又開始敬畏自然,這種循環是否預示著人類永遠無法戰勝自然呢,專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嘉賓:劉志剛】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大,我只能談談我自己的一孔之見,人和自然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我覺得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和諧而非誰戰勝誰,我很贊成我國先賢對自然的看法,天人合一。

  【漫遊世界】人類從畏懼自然、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人類始終只能是自然之子,是永遠也不能長大的大自然的兒子,人類更多的還是要尊重自然之父,才能求得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的發展。

  【嘉賓:種暉】依照我個人的理解,人類從畏懼自然一直到戰勝自然,然後自然給了人類一些無情的報復,比如沙化的土地、自然界物種的消失等等,是由於人類沒有對自然界有一個充分和正確的認識。其實當人類能夠充分的認識到自然作為一種存在是應該被人類充分尊敬和敬畏的,可能只有樹立一種這樣的自然觀才能處理好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

  【*我的中國心*】在某種意義上,動物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綠黨都是很時尚的,我本人也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同時有個問題,想問專家:諸如大熊貓這樣生物種群,在生物鏈還有實在的意義嗎?我們現在積極進行保護的意義何在?有這樣的必要嗎?即使保護,保護出像獅虎這樣的品種,也是有必要的嗎?聲明:我不反對動物保護,相反,我認為有些動物確實要比人類中的某些要可愛得多了。

嘉賓:劉定震

  【嘉賓:劉定震】大熊貓這個物種是一種逆進化的動物,在進化生物學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野外僅存一千隻左右,而且僅僅分佈在中國的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裏。目前它在保護生物學中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這個物種本身的內涵,對大熊貓保護工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我們對其它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優劣。所以我們要加強對大熊貓和其它一些珍稀瀕危動物的保護工作。至於像獅虎獸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是這些動物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所導致的一種不正常現象,不能夠代表整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任何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的基因,不僅對於研究野生動物的進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對研究我們人類的進化和適應過程具有重要的幫助。

  【碧海晴天】在動物保護過程中,我們人類所採取的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那些動物在自然中增強生存競爭的能力,對動物的進化是順水推舟,還是揠苗助長了呢?抑或根本就是人類的一廂情願?剛才這個問題沒有被回答。:

  【嘉賓:劉定震】 “碧海晴天”:一般來講,動物的進化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人類所採取的一些保護措施一般都是針對一些數量正在下降的珍稀瀕危物種,並期望通過人類的這種行動來拯救這些物種,以防這些物種從自然界中消失。因為一個物種一旦從自然界中消失,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除了該物種自身基因的喪失以外,還牽連到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其它成分,尤其是與它相關連的一些物種,比如它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等都會受到影響。

  【阿瓦古麗】我們國家現在動物保護中的物種退化、瀕危滅絕,這些結果最終對人類的危害到底會成什麼樣子呢?

  【嘉賓:劉志剛】這位朋友,我想更正一下,我們國家動物保護中是個別物種在瀕危,並非像想象的那麼悲觀,當然如果説我們不加強保護,不加強管理,我們周圍的環境和我們自己,當然也包括動物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每一個物種都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這像一個鏈條,所謂古語所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最終是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威脅,所以保護動物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文化人”】我們現在非常提倡保護野生動物,提倡生態保護,我們也通過〈動物世界〉這樣的節目來了解到一些動物的生存狀態和危機,關鍵在於是否正是有了這些報道,這些節目,才更一步誘發那些捕獵者去捕獵,同時我們的拍攝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野生動物的自然生息呢。

  【嘉賓:劉定震】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打開窗子的同時涼快了,同時蒼蠅也會進來。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蒼蠅的進來而關閉窗子,我們還應該進行我們正常的活動。至於偷獵的問題,我們國家還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一些相應的地方法規,另外,通過我們的節目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和愛護野生動物,每一個人都會認識到保護野生及其生態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打蒼蠅子的人會越來越多。野生動物題材片子的拍攝過程是一個非常艱苦、耗時非常長的工作,一般拍攝人員都會採取隱蔽自己的方式來拍攝野生狀態下動物的真實行為,所以在拍攝過程中對野生動物之間殘酷的爭鬥和捕食過程都不會給予干預,所以我們會在片子中經常看到一些非常殘酷的場面,另外,在拍攝之前拍攝人員會和當地的動物進行一段時間的相互適應,以免因為我們的突然進入,而改變它們的一些行為。

  【阿瓦古麗】對時下的動物保護,陷入了一種怪圈,一種動物只要是列入被保護名單就會很快滅絕,因為保護,所以很多人就會有慾望想吃,想佔有,擁有皮毛等等,您認為問題癥結何?

  【嘉賓:劉定震】我首先想更正一下您的問題,我們之所以對一個物種作出加強保護的決定,並將它列入保護的名單,是因為它的實際存活數量已經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就有可能瀕臨滅絕,甚至滅絕。當然也像不法分子傳遞了一個這樣的信息:這個物種現在很稀有,可能很值錢,並導致他們將偷獵的目標轉向這個物種。這恰恰説明我們更應該加強宣傳的力度,使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認識到野生動物的價值和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使我們人和野生動物和諧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ufo2816】請問各位專家:現在有許多物種正在慢慢地消亡,是不是又有許多新的物種在産生呢?

  【嘉賓:王采芹】我們之所以提倡保護動物,是因為一個新的物種的産生是非常緩慢的,而舊的物種滅絕速度比原來增加了很多倍。

  【漫遊世界】請問主持人,導致這種物種滅絕加快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為了減緩物種滅絕的速度,我們人類還有作出什麼樣的努力奮鬥呢?

嘉賓王采芹

  【嘉賓:王采芹】人、環境兩種因素,人類一些活動無形破壞了環境從而造成物種滅絕,比方縮小了它的棲息地,我們也確實應該計劃生育,也許你認為這是和動物保護無關的話題,其實它是相互關聯的,因為人多佔的地方大了,那動物的生活的地方就小了。

  【生命如此脆弱】請專家回答:現在很多現象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並不能解釋一些問題,象恐龍的滅絕等等,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嘉賓:劉定震】任何的科學理論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達爾文的進化論只是反映的一般規律,針對一些特殊情況是沒有辦法解釋的。比如動物親屬之間的相互幫助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利他行為,用達爾文的理論是沒有辦法解釋的。所以像恐龍的滅絕也不能完全拿達爾文的理論來解釋。一個物種的産生和滅亡,取決於這種物種自身的特徵。而人類的一些活動或者是自然界的一些災變,有可能加速了這個物種的滅絕速度。

  【中國大歷史】問專家一個歷史方面的問題吧,您覺得在歷史長河發展中,某種消亡的物種是否是歷史的必然,就算是因為人為的因素,是否也是自然發展的一種必然,是否有些悖反呢。

  【嘉賓:劉定震】我個人認為物種的滅亡和新物種的産生,是自然界的一種正常現象,沒有必要而為之感到大驚小怪,也談不到什麼悖反。只不過是我們人類的一些破壞活動加速了某些物種的滅亡速度。所以,我們期望通過我們的工作來使大家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的重要性。

  【碧海晴天】新物種的産生是人類改變動物棲息地的結果,還是自然進化選擇規律所致,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嘉賓:王采芹】新物種的産生是物種自身進化的結果,對於物種來説,每天的基因突變都在發生,有些是適應環境的基因就保留下來了,而且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物種形成的水平。一些不能適應環境的,就自然被淘汰了。

  【漫遊世界】社會進步是有利於動物生存世界的發展還是不利動物的生存發展?請各位嘉賓各抒已見。

  【嘉賓:劉定震】社會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促進了動物生存世界的發展,人類保護的意識提高了。但在某些方面,比如隨著社會進步,刀耕火種年代對動物資源的利用方式也被現代的掠奪性利用所替代,對動物的生存是一種很大的威脅。我認為文明進步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和對野生動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社會。

  【嘉賓:種暉】我覺得如果社會的進步能夠帶來人的觀念的變化,比如對我們的生存環境危機的認識,對於許多動物瀕臨滅絕的充分認識,那麼這種觀念的改變無疑會給許多動物帶來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為我們首先必須承認世界上導致一些動物瀕危滅絕的因素是與當地人的貧困分不開的。

  【碧海晴天】請問專家:在人和動物交叉接觸的區域,動物的行為時不是會異化?

  【嘉賓:種暉】在我們的節目裏,嘉賓給我們介紹了這樣一個事情,有一頭圈養的母鯨曾經生養過三頭幼鯨,但是都沒有成活,因為它不會像野生鯨那樣向孩子展示自己腹部皮褶下的乳頭,而是為了防止孩子撞到前面的水泥墻,總是用頭部去護著幼鯨,這樣幼鯨就把它母親頭部白斑誤作為乳頭,所以它的孩子都沒有活下來。

  【嘉賓:劉定震】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動物和人長期的接觸,有可能對動物的行為産生一些影響,但是最關鍵的階段是在動物出生後不久的一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敏感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人與動物親密的接觸,會影響該動物成年後的行為,比如繁殖行為。而長期處在人工圈養條件下的動物,如果環境條件不夠豐富,會導致動物的一些特有行為喪失,同時表現一些呆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比如轉來轉去、繞圈子、反復踱步等。不過這種現象,可以通過改變動物圈捨得多樣性和管理措施,減少這種行為的發生。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查閱Lorenz關於印痕(imprinting)的故事。

  【碧海晴天】那麼,圈養的大熊貓繁殖就保持野性了就很難了?

嘉賓:劉定震博士

  【嘉賓:劉定震】首先明確什麼叫“野性”,這意味著這個物種必須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行為,比如覓食行為,逃避敵害的行為和繁殖行為等。長期飼養在人工條件下的動物,因為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覓食,也沒有必要逃避敵害,所以經常會表現一些呆板行為,而物種本身特有的一些行為會減少或喪失,比如大熊貓的繁殖行為。所以,長期適應圈養條件或者人工條件後的動物,如果被放到野外,就有可能無法生存。因此,在實施動物的放歸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和調研工作,因為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生態工程,所以應該要格外慎重。

  【阿瓦古麗】請問欄目組的人:《動物世界》開辦這麼多年來,對人們提高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方面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嘉賓:王采芹】我們不能説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動物世界》的確打開了一扇窗口,讓觀眾了解到了自然界的蕓蕓眾生,也讓觀眾了解到了生態平衡的意義,動物和人類的朋友關係。

  【漫遊世界】有人從這扇窗口看到了人類、動物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倍加珍惜自然環境,保護動物世界。也有的人從中看到獵殺動物的“經濟”價值,更加喪心病狂風的虐殺可憐又可憐的動物們。

  【嘉賓:劉志剛】我想這種作用可能是隱性的而不是顯性的,可能不能由數字來具體衡量,所謂多少人開始從吃動物改成保護動物了,更多的是保護意識在提高,我們欄目接到很多的來信,可能你也看到了在很多的地方檯的新聞節目裏,普通的老百姓把揀到的不知名的動物送到保護站,這種故事很多,更何況,現在舉國上下從發達地區到落後地區對保護動物都有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努力。我想不能排除《動物世界》宣傳的努力。

<<上一頁下一頁>>
第5頁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