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小時》:高先民 馬洪濤 張凱華
【高先民】
199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進入中央電視臺經濟部工作。2002年11月起任《經濟半小時》欄目製片人。
◆其實呀,他們的缺點還正是他們的優點。像曲向東,有一些專業人士覺得他專業性太強,但是他的長處還正是表現在這個專業性上,有一些人物的訪問還非他做不可;像王小丫有人覺得她娛樂性太強,但你無法否認我們創辦的“小丫跑兩會”開創了時政報道的新天地。深度報道,並不是説它很深,它所闡述的道理要讓您一時半會兒想不明白,深度報道是指你挖掘的事實深淺度,是指你能否從大家都看到的東西裏面看出誰都沒看到的,是指你能夠説出大家都説不出來的那句話,是指你説出來的話讓大家懊悔的説“我怎麼就沒想到。”
◆有一段時間,二套整體都不是太好,我們也想過這個原因,可能還是專業性頻道的收視率與佔有率互相悖反的原理,如果你是專業人士,也應該理解這一點。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我們感覺,在現階段,電視還是應該走大眾化的路線,《經濟半小時》也是應該走大眾化、通俗化的路線,明白了這一點,眼前就亮了,路也寬了,也就走到今天了,困境也就走出來了!
◆我們缺乏一類記者,我們希望有幾個人有超強的公關能力,他們平常就要和各個群體保持著及其好的交往,在關鍵的時候,關鍵的人物能夠給你機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欄目裏。
【馬洪濤】
畢業于華東師大學歷史專業。2001年進入《經濟半小時》任記者、主持人。
◆選題成功了,節目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們幾乎是用我們所有的感官系統來尋找這個世界各個角落的選題。當然也包括報紙和互聯網,也包括您。
◆揭批應該是揭露和批判的意思,我覺得我們的節目並沒有承擔這種功能,我們只是盡我們的能力去報道真相、報道大家所關心的一些問題的真相。我們也努力在我們的報道中進行客觀地分析和思考。至於收視率肯定是要考慮的,因為觀眾是否愛看對我們來説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不只是揭批的節目才是觀眾愛看的。
◆中國經濟是由我們每一個人創造的,也是由一系列的經濟事件組成的。雖然每天晚上只有半小時,但是當365個半小時累計起來的時候,就是一部中國經濟的日記。
◆ 壓力還沒有大到足以讓人害怕的地步,因為沒有哪種勢力能夠直視成千上萬雙眼睛。
【張凱華】
1989年就讀于四川大學新聞系,1993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001年來到《經濟半小時》。
◆現在的經濟事件很多,即便是我們每期説兩三個,也有遺珠之憾。後來我們考慮不如説透一個,讓觀眾記住。
◆在傳媒界對於經濟的定義有兩個:一個是大經濟,指社會性的經濟事件;二是小經濟,指財經類的專業領域。《經濟半小時》所關注的是前者,這並不需要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但是對於經濟領域基本的認知是需要這個跨入門檻的基本條件。另外,我們的編導中大部分都不是學經濟的。
◆確實害怕過。還是想用溫總理所提到的一句詩:茍利國家生死已,豈以福禍趨避之。其實每一個人所幹的每一種職業都有危險,但也都有職業道德和良心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