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您滿意:我們一直在努力
【一個小騙子】《今日説法》的形式非常好,但內容總覺得很單薄,一個案件,一個主持人,一個嘉賓,另外,在案件的反饋上似乎作的還不到位,專家和製片人在這些方面有什麼樣的思考呢。
【嘉賓:尹鴻】《今日説法》主要是一個以案例討論法律問題的節目,因此它跟一般的娛樂節目不一樣。形式要求比較單純,可以更細緻的表現案件過程,以及對案件進行法理分析。所以在節目形式上相對比較固定和簡單。但是我們從中獲得的主要信息並不是節目的豐富性,而是案件本身給我們帶來的法律上的意識和思考。至於案件反饋,由於每個案件和每個節目的具體情況有差異,不能做到完全的反饋。但是目前正在進一步的強化這種反饋的影響。
【嘉賓:葉林】選擇案件應該具有典型性,而且應該是一個好看的案子,至於説形式上的多樣化,或許是有必要的,但是個節目要改它的風格,可能要兼顧好多因素,比方説主持人的特點,專家的表現,專業人員的設計,都是影響欄目形式的原因。
【碧海晴天】好看?是在關注收視率,而不是關注案件本身的代表性?
【嘉賓:葉林】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然是電視,肯定得關心收視率,但是典型的案件會吸引觀眾的注意,提高收視率。如果案件不典型,老百姓不愛看,收視率提高不上去,所以關心收視率和關心案件的代表性之間並沒有絕對矛盾的,但也應該肯定的是好多百姓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新聞記者不一定覺得具有代表性,所以可能沒有報道出來,而且中國太大了,人也太多了,事兒也太多了,典型的事兒更多,要是天天媒體都報道這些事兒,可能電視臺就甭做別的了。所以我理解這位觀眾的問題,但最重要的是協調好收視率和案件代表性的關係。
【嘉賓:何淑文】您提的問題非常好,在節目的反饋上我們也一直在做努力,但現在看來努力得還不到位。作為節目形式,我們 也感覺到了它的單一和單薄,最近我們就在增大節目法律含量,增強案例的好看性,增強人文關懷上努力,相信過不了多久您會看到我們的成效的。
【漫遊世界】請問嘉賓何淑文,中央電視臺目前關於法制的節目有哪些?《今日説法》節目與他們有什麼不同?
【嘉賓:何淑文】據我了解,現在中央電視臺有很多關於法制的欄目,今日説法與他們各欄目的區別很多,現在很難用一句話來説清楚,但是我們是全臺收視率最高的一檔法制節目,這一點是肯定的。
【嘉賓:尹鴻】中央電視臺的有關法制的節目也不是很多,與中國的法制建設和面對的法律問題相比,法制節目的增加是一種必然趨勢。而目前有影響的另外一個法制節目是新聞頻道播出的《法制在線》,這個節目主要是以案件現場的記錄和分析為特點的,更強調它的新聞時效性。而《今日説法》長期以來,借助大量案例,及法律知識傳達法律觀念,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點。它不是以案件的強度為特點,而是以案例的典型性為特點。已經在觀眾中形成了廣泛的收視習慣。所以不同的法制類節目所承擔的使命和發揮的效果都是不同的。
【一個小騙子】我們知道在法庭上通常是雙方律師辯論,那麼有沒有考慮在我們的節目中也採取這種對辯的形式,這樣才能更有説服力。
【嘉賓:何淑文】其實我們在審看節目的時候,也非常愛看這種有庭審畫面的節目,但是由於一些技術操作的問題,比如有些案件在審判過程中法院不允許新聞媒體的介入或者當事人不希望拍攝庭審,所以這樣的畫面都很難拍到。
【嘉賓:王寶卿】我們的欄目在做節目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突出法律性,也要突出人文關懷,如果要採取像法庭上那樣雙方律師對辨的形式,可能會使法理爭論方面更精彩,但是同時也會削弱節目對每個案件背後主人公人物命運的關懷。所以我們一直努力在做到這兩個方面的平衡。因為我們用演播室的專家訪談,所以,在法律方面,我們的小片部分更多的考慮的還是如何展現主人公的人物命運。
【擁抱明天7】《今日説法》是個好節目。這個節目為我們正在走向法制的國家,為我們不懂的老百姓來説是一個不錯的節目。它為我們老百姓如何用法、如何維法、如何護法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但是,這個節目應該把老百姓反應的問題、解決的結果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嘉賓:何淑文】我們和你您的想法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工作的目標,我們一直立足於百姓的觀點,百姓的立場,做一期為廣大百姓所喜愛的節目。我們會繼續努力的。
【嘉賓:王寶卿】其實,我們也在這方面做出努力,我們希望我們能關注更多的案例,我們希望能給每一個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伸張正義,但是,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我們即使天天報道這樣的案例,也只能報三百六十五個,所以我們認識到,更重要的工作不是解決個案中所存在的問題,而是交給大家一種武器,而使每一個人都具有跟與不公作鬥爭的能力。就以剛才提到的公安機關受理的案件怎麼辦,我們現在的法律專家也在線上,具體情況可以請教一下他。
【我要發言14】王老師是説法的策劃?您覺得如何更好的把説法節目深度進一步提高?
【嘉賓:王寶卿】是的,關於節目的深度,也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我想,我們的普法深度可能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中國社會的法制進程和人們的法律意識,許多時候,法制節目就像整個法制進程時代的一面旗幟,它必須全身心的感受這個時代的變化,而不是依據自己的主觀判斷來製作節目。如果我們的法制進程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那麼我們的普法深度自然會相應地提高。如果我們的大眾還處在一個普遍性的欠缺法律意識的時期,那麼,我們一味的製作法律性比較深的節目,那麼很可能會流失大量的觀眾。我們考慮的是首先先要觀眾接受我們,然後寓教于樂,事實上,現在説法的節目深度比起幾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點如果你有機會做一個比較的話,我想你會有這樣的感受。
【“文化人”】從法律的角度,媒體有權利在欄目中設置模擬法庭式的傳播方式嗎?
【嘉賓:葉林】法律上沒禁止媒體採取這種方式傳播,大家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想辦法,吸引觀眾注意,法不禁止不為過。但是還得説,模擬法庭式的傳播更像是一個法律普及的工作,就像學生在學校也要參加模擬法庭一樣,百姓也可能會需要這種方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模擬法庭的傳播方式沒什麼大問題,但有個問題要説一下,像中國這樣各個電視臺都創設法律欄目的情況在國際上是罕見的,國外法治欄目不是那麼多人看的。或許這是跟法治文化或者歷史、中國法制化進程剛剛啟動不長有關係吧。
【hh562】那您覺得作為專家,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
【嘉賓:葉林】把複雜的法律問題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清楚,讓老百姓一聽就懂,這是一個作用。再一個作用,是我們通過媒體獲得了很多資訊,比如説一些典型的案件,這也幫助我們去研究法律問題。所以我覺得觀眾使我們有作用,而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作用。
|
|
|
執行製片人 何淑文 |
【我要發言14】請問製片人,時效性的節目增加了,是不是普法的成分就降低了?
【嘉賓:何淑文】在節目調整之前,我們也曾就這個問題認真地考慮過,畢竟今日説法的看家法寶是普法。但是經過我們再三的論證,我覺得我們不能太小看我們的觀眾。五年過去了,我們的觀眾也在隨著我國法制建設在不斷地進步,我甚至可以説觀眾的法律意識甚至比我們這些法制記者都更強。五年過去了,如何去適應市場,適應觀眾,如果僅靠著單一的普法這個法寶,就如同一個廠家只有一個單一的産品一樣,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的。更何況時效性地增強與普法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在我們嘗試的很多案例中,越是時效性強的節目它的法律含量反而更大。
【碧海晴天】《今日説法》的製片人在審片的時候經常會跟編導説:“去問你媽,去問你姥姥,她們看懂了嗎?”久而久之,“姥姥文化”就成為《今日説法》平民化定位的基礎。但,不同社會群體的法律需求是不同的。
【嘉賓:何淑文】大家都知道收視率對於一個欄目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仔細地分析收視動態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工作。我們每天的收視率都有,而且每週都有要做一次詳細的收視分析,其中就包括最高的節目是哪能期,是什麼內容的,主持人是誰,記者是誰。通過對收視的客觀詳盡地分析,就能夠從中找到些微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恰恰就能體現出觀眾的收視心態,從而根據觀眾的收視預期來反思自己的欄目定位標準。
【網絡主持人】請尹教授從傳媒專家的角度為《今日説法》打個分:)
【嘉賓:尹鴻】因為天天都在交答卷,所以每天的分肯定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總體上來講,從它的節目的目的、採用的形式和達到的效果來説,總是應該在85分以上。如果有人願意打更高的分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在中央臺已經連續幾年把該欄目評為優秀欄目,可見對它的評價也是大家的共識。不過分打低一點,發展的空間就越高。我們希望它永遠到不了100分,它就會永遠的進步。
【網絡主持人】那10多分的扣分扣在哪兒呢?
【嘉賓:尹鴻】有時候是我們的節目在保證公正、客觀方面還有一些技術上的缺陷,某些地方的法律意識還不是非常到位。另外,也許還有5分會扣在某些法律專家對案件、法理的闡釋和分析不夠精彩,不夠準確。老百姓聽起來覺得得不到滿足。當然,這些專家不包括今天在座的兩位。:)
【網絡主持人】請葉教授從法學專家的角度為《今日説法》打分。
【嘉賓:葉林】你真難為我,我常跟學校的學生説,文科的學生永遠沒有滿分,我今天又在《今日説法》的論壇上,我怕分打低了,他們就讓我趕緊走(開個玩笑,別當真)。《今日説法》應該是90分以上,這是跟其他的法律節目對比來説的,剛才網上好多人提了一些問題,説明大家對《今日説法》是認可的,但肯定任何節目都會有這種那種問題,扣點分是正常的。還有人説,有些分裏從專家那裏扣,因為專家不好節目表現就差。
【網絡主持人】尹教授看《文濤拍案》嗎?給這個節目打幾分?它有沒有《今日説法》可以借鑒的地方?
【嘉賓:何淑文】文濤拍案我很愛看,我覺得從中有很多説法可以借鑒的內容和特點。
【嘉賓:尹鴻】《文濤拍案》應該説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目,竇文濤通過對一個社會案例的分析,以及相關社會輿論的評價進行相對個人化的點評,形式活潑,資料使用得心應手,分析的基礎也比較理性,一改過去我們所以為的竇文濤的娛樂性風格。但是這個節目並不是一個法制類節目,並不承擔普及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使命,它更像是一個社會評論類節目。當然,它的一些表現形式也可以被我們所借用,尤其是他能夠利用一個事件所引起的社會不同層面的正反兩方面的反應來進行分析,縱橫交錯,增加了節目的社會容量和心理容量。某些手段還是可以被《今日説法》所借鑒。
【網絡主持人】請問專家,國外有類似《今日説法》這樣的普法節目嗎?
【嘉賓:尹鴻】國外的法律類節目很多,但是在目前這種普法類節目已不多見,因為西方國家總體上來講,已經走過了法律普及的階段,法律意識已經成為公眾的普遍意識。在學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節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法制教育的內容,所以在公眾媒體當中,完全以普法作為使命的節目並不多見。但是在一些公共頻道當中,仍然存在一些相關節目,也包括一些民事訴訟的庭審節目,這些節目實際上也在普及法律知識。
【網絡主持人】請專家介紹並評價目前國內電視法治節目的整體現狀?專家認為國內哪些法治節目做的較好,好在哪?
【嘉賓:尹鴻】各地的法治類節目很多,我們也不可能都看到。在北京比較有影響的除了《今日説法》,還有新聞頻道的《法治在線》,北京電視臺的《法治進行時》,以及山東、安徽等衛視臺所播放的法治類節目,這些節目各有特點。有的更偏于對案件發生、破獲過程的展示,更接近於新聞;有的更偏于對案件的分析和闡釋,更接近於普法;有的更偏于對案件的調查,更接近於輿論監督類的節目。他們都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都在觀眾中有比較廣泛的影響。
【嘉賓:葉林】我看過不少電視法治節目,也參加了不少,像安徽、重慶、北京的電視臺我都去過,應該説各有所長,而且都希望創新,但有一個問題,電視節目的表達方式非常容易趨同,這或許是電視節目的表達方式沒有專利權的問題吧,這個臺的一種節目風格一旦被觀眾接受,另一個臺馬上會採用。但是至少可將這些節目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寫實的,反映真實案例,另一類是模擬的,《今日説法》的優勢是節目做得細,比較有深度,但是可能速度會慢一點。外地的法治節目也在創新,而且好象風格經常在變,不容易把握,甚至名字也經常變。所以《今日説法》應該是這些節目當中做得很好的,但我畢竟沒有看過全國各種法治節目,不好做全面的評價。
【在榕樹下】我記的欄目有段時間把演播室放在人民大會堂對面,從透明的演播室可以看見廣場上來來往往的人流,很有新意,可不知為什麼後來又變回去了。
【嘉賓:王寶卿】你看到的那樣演播室應該有兩次了,一次是去年“124系列節目”,一次是今年兩會特別報道,把演播室設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是我們特別用意的,因為無論是“124法治宣傳日”還是“兩會”,都是與中國的法制進程有密切關係的,這兩次節目都是我們的特別節目,對於日常節目,自然還是要回到自己固有的演播室,我們總不能天天在人家的辦公室裏錄節目吧!
【“文化人”】兩位今日説法製作人與專家:如果是針對網上這群受眾(今天給你們提問題的),你覺得在策劃今日説法的定位與內容時,會有所區別嗎?
【嘉賓:何淑文】我感覺今天來上網的觀眾,素質相對較高,而且他們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應該是高於今日説法現在的觀眾群體的,所以如果是針對這批人辦的一檔欄目,我們會在節目內容以及形式上都略有調整。比如加大對重大話題以及重大社會現象的報道,縮小部分僅僅是普法方面的節目,增設話題版等節目形式。
|
|
|
嘉賓尹鴻 |
【嘉賓:王寶卿】當然會有所區別,你不覺得我們的節目跟幾年前比已經很不相同了嗎,就是因為大家的法律意識跟以前也大不相同了。如果我們節目專門為你們製作的話,自然無論從欄目的定位還是內容都會大不相同。
【嘉賓:尹鴻】那當然會有所區別,《今日説法》過去的定位還是更強調普及性,而今天在網上提問的各位網友,也許從受教育程度獲得信息的程度來看,都已經不是普及的對象,而是已經具有自覺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可以主動的獲得法律支持。因此,如果是針對這樣的一批受眾,《今日説法》的節目在深度上將會有所提高,而減少常識性普及的使命。當然,中國國情複雜,觀眾複雜,媒體的功能往往難以做到完全的雅俗共賞,必然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也是節目在改版過程當中,最費斟酌的事情。所以希望你們能夠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幫助節目的製作者更好的把握觀眾的需求。
【秀世花火】請問伊、葉兩位老師,《今日説法》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能否借助它的名牌效應,開展《今日學法》的版塊呢,這樣會更加系統化,整體化,效果也會更好。
【嘉賓:何淑文】尹教師建議開設:今日學法、今日守法,還有今日執法、今日立法。
【嘉賓:葉林】不管怎麼化,都不能商業化,否則的話,監督職能將很難有效地發揮出來,老百姓會對你失去信心,但是系統化、整體化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我的一些同學或者學生一直想拿到《今日説法》的光盤,但確實沒有一個順暢的渠道,這就使得日後學法變得困難了,心急吃不上熱豆腐,恐怕得先做總體設計,然後再考慮具體方案。這主意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