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品評 > 正文

《藝術人生》到底該不該哭?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3日 09:32

  

何東

  每當有一檔電視節目能相對深入尋常觀眾之中,同時又在社會上形成了收視熱點之後,可只要還有小報八卦副刊在,只要還有那些蘸著“偽人文精神”筆墨也就會寫晦澀評論的文人在,於是本來不值一論的無聊話題,就一定會在他們沒話可説的嘴裏嚼來嚼去。

  比方説《藝術人生》,高揚了兩三年的強收視率,又引起大量觀眾的廣泛關注,它讓很多演員、明星、藝術人的臺前幕後故事,一一打開展示在觀眾面前,於是當它剛下滑到一個稍見平淡的必然平臺區階段,若想要聽些建設性的意見、建議,那從小報八卦副刊上自然是絲毫也找不到的,能見到的,就只有起鬨式的批判、噓聲和拆臺。國人歷來有一句很假裝禮貌的俗話説:寧拆十座廟,不破一門婚;反過來用在小報八卦和晦澀文人議論上卻是:寧拆十個臺,也破“藝術人生”。

  關於《藝術人生》到底該不該哭?最近又被炒得很是翻天熱鬧,並且還要舉出“《藝術人生》的經典淚水”、“煽情傾向愈演愈烈《藝術人生》就是要弄哭嘉賓?”“《藝術人生》三度春秋 成敗也朱軍”等等言論就都跟之而來了。以前有段時間,但不是最近,我一直是《藝術人生》相當老實的觀眾,只要遙控器按到這個節目上,就會跟著看完,而且也趕上幾回嘉賓正在流淚:比如劉歡在現場遭遇當年老同學的熱情;比如徐靜蕾説起她姥姥從小的關愛和她成名後對老人疏忽;還有王姬談她先生、談她女兒、談自己事業。雖然當時我並沒有老淚縱橫,可心裏卻被真實感動了。這難道是問題嘛?而且如若嘉賓和現場還有電視機下的觀眾都流淚了,那就很丟人嘛?是不是活在今天這樣一個人跟人之間情感交流越來越鈣化的氛圍當中,大家心裏有什麼觸動,就應當活活憋死自己才對?喜怒哀樂乃人生的自然情感表現,想樂就樂、想哭就哭、該怒就怒、該罵就罵——這才是活的人生,誰也不必都裝著自己,那樣活著是會很累的。

  當然,《藝術人生》因為有許多嘉賓因為被感動了,當場掬了一把憋在心裏的眼淚,之後的節目因為感覺嘉賓流淚容易討好,結果這個法寶就被越用越多,但這是編導製作過程當中的失誤,可以單獨另作討論。但是不是從此新的嘉賓再上《藝術人生》就不許哭了?只能傻笑?只能像前兩年央視的某幾檔“文化”或者“讀書”節目做得那麼既枯燥又沒趣、又無真的鮮活文化品位,永遠繃著臉枯談燥論,最後弄得讀書人自己不愛看、不讀書人也不看,那就對了嘛?那就是宏揚了“人文精神”嘛?我看那只能算該節目的製作者、策劃人沒本事。現在讓我感覺更有趣的是,小報八卦加灰色理論家一興風作浪,《藝術人生》自己就先有些坐不住了,製片人、主持人朱軍都出來紛紛解釋,倒像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其實有一句空話被説了許久,假裝對民眾很是親切,可實際用於電視節目製作當中,卻根本一點都不好使,那就是所謂“貼近觀眾”。觀眾的所謂趣味天天都隨社會文化發展包括他們自己的口味變而又變,誰要總是追著屁股去貼近他們就真能靠得住嘛?所以那根本就是一句毫無實際用處的口號。所以真正要建立自信,倒是節目製作者毫不動搖地堅持自己、時時留心關注社會的真實脈動,把已經形成優勢的節目品質保留下來,同時再去努力尋找新的“可持續增長”因素。切不可隨著小報八卦或“專家”指導人云亦云,最後弄成“邯鄲學步”,別人走道的姿勢沒學來,自己的步態還給忘了,最後就只能從邯鄲爬回來了。

(編輯:王今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