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品評 > 正文

《新聞調查》:2000萬觀眾流失後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2日 09:12

  

佳煜

  業內有一種説法,每一檔電視欄目都有一個輝煌時間,這個時間一般就是三年左右,隨後節目就會進入疲憊期,或者乾脆銷聲匿跡。作為央視新聞評論部重頭欄目的《新聞調查》從1996 年開播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而在2003 年,這個節目的首播時間被調整到了一套週一的夜裏10:35分,不是週末,又不是黃金時間,又和《同一首歌》、《藝術人生》、《開心辭典》、《曲苑雜談》等綜藝類節目同場競技,按説收視率應該不會很好,但令人驚嘆的是,《新聞調查》卻衝到一套精品欄目時段的前三名,廣告收入也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了2000萬左右。那麼是什麼讓這檔“老欄目”在不利的情況下還能煥發巨大的生命力,並且越走越好呢?日前,記者走訪了《新聞調查》的製片人--張潔,對這個節目的不敗秘笈一探究竟。

  

《新聞調查》製片人 --張潔

  《新聞調查》的“新聞”, 可以不是“人咬狗”,但一定要從“狗咬人”中看出些不尋常的東西

  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央視開始嘗試新聞改革,在推出的《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受到熱烈響應後,1996 年再次推出深度新聞品論節目《新聞調查》,央視希望這個節目成為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為客觀、系統、權威的新聞評論性節目。

  欄目最初瞄準的樣式是美國著名電視欄目《新聞60分》的樣式,他們希望《新聞調查》也能象《新聞60 分》一樣,所報道的內容能成為第二天人們上班時議論的熱點話題,為了達到這一點,就需要一批電視精英加盟,為了應急,欄目組先從當時的《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和地方檯挖來了張潔等人才,之後又“投機取巧”,在一次全國電視研討會上,拉來一批優秀人才加盟。

  架子搭起來了,有《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的成功經驗在前,怎麼讓一個45 分鐘的節目“出彩兒”,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經過多年的摸索,他們總結出一句話:《新聞調查》的“新聞”,可以不是“人咬狗”,但一定要從“狗咬人”中看出些不尋常的東西。這自然涉及一個選題的確定,對於什麼樣的選題能入《新聞調查》的眼,張潔告訴記者:“開播初期,《新聞調查》有過這樣的定位口號:也就是‘三性’--新聞性、故事性和調查性。並且在涉及到具體選題的時候一定要包含幾個要素:首先有沒有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是一個45分鐘節目所必需的,否則不到三分鐘觀眾就換臺了,而在片子的每一個段落裏,還要象講評書一樣,留有懸念;其次對於所調查的問題,公眾是不是關心,這個故事有沒有真相可揭,有沒有獨家性。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獨特內涵,也就是有沒有典型性和前瞻性,一起駭人聽聞的綁架案也許不會是我們要報道的,而一個小人物承包了一列火車倒可能成為《新聞調查》的選題;因為,前者可能只是一起偶然事件,而後者卻預示著某種體制的變革。但同樣是綁架案,如果它的起因表現了嚴重的社會痼疾,則可能成為《新聞調查》的選題。”對於選題的要求就這麼難,那麼播出是不是就更難了,對於記者的疑問,張潔稱是:

  

“節目播出要經過幾道坎兒”

  製作播出一個45 分鐘的新聞深度節目,相對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象《新聞調查》這樣要經過幾道坎兒,一招不慎就“流産”的也不多見。選題關過了之後,緊接著就是採訪關,採訪過程中,很可能因為一個關鍵的採訪對象沒有採訪到就得“流産”。因為很多當事人願意匿名、不出聲、不出像的揭露某一種罪行,可節目必須要用攝像機錄下來,那麼很多人就回避了。如果遇到採訪途中的公關行為,主要人物的採訪無法進行,片子夭折都是常事。就算千辛萬苦地把素材拍攝回來了,馬上面臨的就是剪輯關的煎熬,因為《新聞調查》對片子的要求較高,所以編導也形成了大片比的剪輯習慣,往往45 分鐘的節目要用到40 盤的素材,編輯在浩繁的素材堆裏中千挑萬選,然後一幀一幀地剪,一稿一稿地修改。有人戲言《新聞調查》的編導都成了“片癡”了,對於電視語言的雕琢,有時甚至達到苛刻的程度。因為片子拿出去他們害怕連自己這道關都過不了,精益求精已經變成了習慣。過了自己這道關以後,還要過領導關,由製片人和臺領導左右挑剔,修改自然不可避免。

  而在這其中,最難以防範的就是“公關”這道關,這道關無所不在,如影隨行,有時記者還在路上,説情的電話就到了,有時是採訪當中,有時是片子還在製作,有時是在送審的時候。公關人的路子也是五花八門,上到領導下到身邊人,都可能成為“説客”。和《焦點訪談》的日播不同,《新聞調查》因為是每週播出,一方面有精雕細刻的餘地,但是也給了公關人士一個時間差,對於這些公關,張潔顯得無可奈何:“沒別的辦法,就是死扛,因為公關到我這一層基本無效,一般都是上級領導幫助死扛,領導們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事實沒有出入就播出。’有時候節目冒著風險播出了,但我們仍然戰戰兢兢的,播出後的前三天小心翼翼地收集著來自各方面的‘反應’,三天過去後,才基本能松一口氣。 當然,也有記者被公關的事,像張天賀編導有一次採訪時,人家給他5萬塊錢被他拒絕了。至於2、3萬元公關是常有的,處理方式一種是當場退掉,另一種是擔心對方為曝光設置障礙而採用緩兵之計,接了回來上交臺裏。不是説我們記者覺悟有多高。而是節目順利播出後收入不低,他們知道工作崗位的份量,不會因小失大。”

  正是因為必須要經過這幾道坎兒的磨練,才有《生命》、《大官村裏選村官》、《婚禮後的訴訟》等片子獲得國際大獎,成為央視新聞評論部獲國際大獎最多的欄目。《新聞調查》的大腕們都格外珍惜自己的勞動,特別是那些經過千辛萬苦製作出來的好片子播出後,往往集體歡呼。。

  

2000萬觀眾流失之後

  今年,在節目調整時,《新聞調查》的播出時間從週六晚21:15的黃金時間改到了週一晚間的10:35,一下子造成了兩千多萬觀眾的流失。收視率也隨之下降,在同一時段的七個欄目中倒數第二。在央視實行末位淘汰的關頭,《新聞調查》的處境十分不妙。

  面對危機,張潔提出了加強輿論監督,做真正的調查報道的應對方針,讓一直四平八穩的《新聞調查》涉足輿論監督,時間和深度上的優勢是無可比擬的,並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會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會拉動收視。但是採訪和製作的難度也會更大,無效支出和無效勞動的比例也會加大,可以説是一招險棋。但是張潔笑著告訴記者:“我們的努力成功了,從年初的《死亡名單》、《一個教師的意外死亡》到年中的《非典突襲人民醫院》、《阿文的惡夢》、《雙城的創傷》、《農民連續自殺調查》到年末的《村官的價格》、《派出所裏的墜樓事件》、《無罪的代價》……《新聞調查》掀起了輿論監督風暴,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關注,有利地促進了相關問題的解決,而且去年一年輿論監督節目的播出比例達到了近50%的比例。

  一系列輿論監督節目播出後,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觀眾來信急速增加,一期節目接到100多封信件的時候也不顯見。屏幕前的觀眾也對節目有個更多期待,“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收視排名從倒數第二,上升到了前三名,在今年三季度的評價體系上,央視那麼多欄目,我們綜合排名第七位,有七、八個考評指標,其中一項指標,我們是第一,就是專家評價,尤其令我們驕傲。”對於這招險棋取得的成績,雖然在意料之中,但是説起來,張潔仍然十分興奮。

  

雖然是批評報道,但還沒有記者遇到危險

  做輿論監督類節目,自然會有人不理解,特別是被曝光的一方,很多人在不冷靜的時候往往會採取報復手段。但張潔卻告訴記者,《新聞調查》從開播到現在還沒有記者因為做節目遇險。之所以産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他們在拍攝中以及後期製作時都顧及了公平、公正的原則,讓對立各方都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是被曝光的對象,“這個事是你做的,一定要你親自説出前因後果來,決不用別人的表述,”雖然雙方有矛盾,但在暢所欲言的情況下,就會減少衝突的發生,當事人的矛頭也很少指向媒體。而在涉及到對政府等部門批評的時候,因為央視屬於黨的喉舌,也是體制內的一部分,採訪的時候都是通過正當的渠道,批評政府也是就事論事,起的是“小罵大幫忙”的效果。一些被批評的官員自然不敢輕舉妄動。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新聞調查》記者出去不是單槍匹馬的,而是編導、攝像、主持人、錄音四五個人一起出去,在聲勢上也會給想要報復的對方以震懾,所以還沒有發生什麼危險。但是為了防患于未然,欄目還是給每個記者買了人身意外險。

  

優勞優得,多勞多得

  做《新聞調查》既難又累,這幾乎是所有《新聞調查》同行的共識,相比來説,大家對於腦力勞動的付出絞盡腦汁,反而覺得體力上的累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曾經在東北採訪時,當地群眾寫來一幅對聯:“住不講究,吃不講究,幹起工作最講究。這已經成了大家的習慣,9 月份播出的《天災人禍》節目組在採訪時,為了了解去年陜西、陜南的洪災為什麼造成那麼大的災難,一行六人來到一個偏僻的山村,打著地鋪,支著帳篷,自己做飯,呆了8天8夜,白天翻山越嶺採訪,晚上回來自己做飯。正因為片子製作充滿艱辛,所以報酬也是可觀的,對於具有高風險的輿論監督選題,節目順利播出後,報酬也可能達到普通片子的10倍左右。這樣一種激勵機制也促成了記者們搶著吃苦受罪做批評報道的氣候,因為他們知道那樣才最磨練人。

  

人事改革煥發活力

  談到《新聞調查》的團隊組成,張潔表示他們對隊伍內部的人事制度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由原來的編導負責制改成了柴靜、楊春等主持人負責制的辦法,把主持人包裝成節目的品牌。而在編導人員構成上,也是根據年齡特點,分成了小虎隊、猛虎隊、老虎隊。老虎隊是那些有多年編導經驗的老記者,主要發揮他們沉穩謹慎的特點,讓他們做那些需要沉澱下來精雕細刻的社會問題分析,猛虎隊是那些年輕力壯的骨幹,為發揮他們的衝勁,讓他們做輿論監督性的報道。特別值得一説的是小虎隊,小虎隊主要是指20 多歲為主體的創作隊伍,今年新招來的應屆畢業生,張潔表示:“原來想把他們送到央視的其他部門鍛鍊一下,但是考慮到剛出校門還是白紙一張,還是先由《新聞調查》自己來培養吧!實踐證明這次嘗試的效果非常好,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年輕記者。”

  仿佛要佐證張潔的話,正在採訪時,一個年輕靚麗的女孩子來到張潔面前請示:一個關於民工被欠薪9 年的片子在拍片的過程中,問題解決了,民工拿到了錢,是否需要在結尾交代一下?在簡單地告訴了女孩蓋怎麼做之後,張潔告訴記者,這個女孩子叫范銘,今年剛剛24 歲,是在2002年初的招聘已經結束的時候找上門的,她的勇氣正是一個調查記者所需要的,於是就把她給留了下來,本來想讓她先做一兩年的選題策劃,但在組裏報題的時候,發現他的藝術感覺和思辯能力都不錯,於是就安排她和另一個年輕編導一起做片子,果然上手很快。就派她單獨做片子,為了考驗她的能力,還故意“刁難”了她一回,為了節省經費,沒有派錄音過去。但是在沒有現場錄音的情況下,卻發現他們的製作很特別,節目播出後,也受到了來自專家和觀眾的雙重肯定,這期節目就是《雙城的創傷》,是説小學生集體自殺的話題,因為話題獨特,深刻,節目播出後,引發了空前的關注。雖然組裏的一些老記者對於他們的剪輯手法一時還不能接受,但很顯然是被震撼了,加上年輕人勤奮好學,在英語和網絡上優勢盡顯,一點點,組裏的人從抗拒到接受,如今大家都爭著和小虎隊的成員合作。

  2004 年,《新聞調查》就要進入的8 個年頭了,對於新一年裏,節目改怎樣再上臺階,笑容滿面的張潔似乎已經成竹在胸。那就讓我們期待吧!

(編輯:王今一來源:千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