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指南
首頁
網友互動區
>> 首頁

央視評論部主任梁建增:“零距離”與“新面孔”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8日 10:57

  

觀眾與新聞的“零距離”接觸

  《新聞會客廳》的主旨,就是營造輕鬆的談話氛圍,跟老百姓拉家常。為了拉近觀眾與欄目的距離,《中國週刊》和《新聞會客廳》都設置了與觀眾互通的網頁,前者還引入了網評的概念,讓觀眾參與到節目中來,加強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感。

  事實證明,這種努力的確獲得了良好的反響,比如“新聞會客廳”請來傳染病專家,觀眾就會在網上問“你最近還去學校講課嗎?”、“你現在的活動空間都是那些地方”這些看似家常卻很有價值的問題。很多問題主持人可能沒有想到,或者不屑于去問,卻的確是觀眾最想知道的問題。

  反響雖熱烈,但與頻道的期望值還是有差距,以“會客廳”為例,十幾期節目做下來,廳裏的氣氛還是顯得拘謹,要讓主持人和嘉賓同時都能在鏡頭前做回“自然人”、暢所欲言還需要時間。同時,後期工作人員的習慣也得改,比如以前總是會把節目剪得特別“乾淨”,鏡頭裏的人説話做事都特別“完美”。梁就跟大家説不妨讓節目有點“毛邊感”——主持人、嘉賓説話時候的磕磕巴巴或是隨意的小動作都可以保留下來,給觀眾更真實的感覺。當然,要在鏡頭前成為“自然人”,無論對主持人還是嘉賓而言都有不短的路要走。

  

現實新面孔姍姍來遲

  儘管央視在用新人上顯得用心良苦,但觀眾似乎並不買帳,不少人覺得這些新欄目在樣式上沒有明顯的變化,只是在央視原有欄目的基礎上作了“微調”。尤其是新面孔太少,有人比喻説央視組了一支新聞國家隊上陣,卻看不到有青年隊補充進來。

  目前新聞頻道在用人上還處於“起步階段”,頻道方面傾向於“分三步走”的逐步造星方式:名記者——名主持——名評論員,白岩松就是這個模式的典型例子。梁説如果在5年前要他當這個“央視評論員”恐怕會覺得條件不成熟,但現在應該説是水到渠成。這樣做,花費的時間當然會長一些,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央視獨創,像CNN等國際新聞臺也是這樣做的。

  其實挖新人的工作一直在做:除了本台的記者、主持人,頻道同時也在全國“獵頭,像地方檯的主持人、記者以及各大平面媒體的從業人員都在搜索範圍之內。現在可以看到的新面孔就有《央視論壇》的主持人董倩和兩位特約評論員——《中國青年報》陳曉川和《中國記者》陸曉華。此外,每晚11:40的《社會記錄》裏,有湖南口音的新人邱孟煌,風格有點像崔永元。這種另類路子的主持人,也是頻道在用新人上的一種嘗試。

(編輯:蔡麗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