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指南 |
首頁 |
網友互動區 |
|
《新聞聯播》也應“變臉”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7日 21:22
ET人 由於工作關係, 自己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有限,但有一個欄目是不管多忙, 無論身處何地, 自己每天都會看的, 那就是CCTV的《新聞聯播》。不知是由於個人興趣、愛好, 還是工作需要, 抑或習慣成自然, 自己也難説清了, 反正每天一到19:00,肯定準時鎖定CCTV的《新聞聯播》。 聽説《新聞聯播》還是中央電視臺建臺45週年來, 唯一沒有變動過的經典欄目。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及普通百姓, 都喜歡看此節目;能擁有這樣的收視群體, 既是該欄目的一種幸運, 也是一種奇跡吧。 然而,正如凡事皆具兩重性,《新聞聯播》也不例外, 由於不愁觀眾, 幾十年來, 一成不變, 導致如今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 我覺得都有待改進,尤其在以下方面: 內容方面: 其一, 有關“大人物”的報道太多。大家只要稍微留意一下, 就不難發現《新聞聯播》中, 上至國家領導人, 下至省長、局長,出國訪問,到各地視察的報道太多;而有關老百姓的吃、住、行等的新聞偏少;長此以往, 不利於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要知道電視的受眾中95%是老百姓, 如果我們的節目置95%以上的觀眾于不顧,那節目的效果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其二, 有關大小會議的報道太長。《新聞聯播》總共30分鐘的報道, 經常是被各類會議報道佔去大半, 有時整個是會議專題。重要的會議當然要播, 我想是否可以摘重要的標題播; 內容及細節可以搞專題或訪談類播;《新聞聯播》顧名思義是將各類新聞聯合播報, 如一期節目只被一、二個會議所佔, 那就不成《新聞聯播》, 而是《新聞專訪或專題》了。 其三, 新聞節目的面太窄。可能由於央視位於北京之故, 每天的新聞中,涉及中央、北京的偏多; 要知道中央臺是面向全中國的; 有關地方的新聞和國際的新聞比例應適當提高; 這可能是由於時間或交通原因, 采編有難度; 但如今現代傳媒的技術條件早已不是問題了, 再者, 亦可與地方檯合作, 做到資源共享, 優勢互補; 甚至可跟國外傳媒橫向協作,強強聯手, 共鑄輝煌。 形式方面: 《新聞聯播》形式上的最大不足是一個詞, 即陳舊。幾十年了, 《新聞聯播》的背景、播音風格、片子剪輯、欄目標識等, 都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似有脫節之勢;現在的《新聞聯播》缺少動感, 是播“死”新聞, 在這方面, 我認為應多向國外的著名傳媒, 如CNN、FOX, 還有港臺的, 如鳳凰臺,學習和借鑒他們的一些成功經驗, 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如最近《新聞聯播》的背景改成一二個工作人員隨便走動並操作許多電視機的場面,類似一間監放室,實在不“好”, 首先與鳳凰臺的太雷同,人家早採用這種背景了;其次, 央視是全球的一大傳媒, 應採用一種更為大氣, 更為獨特的背景, 要讓人過目不忘; 個人覺得原來的世界地圖變形背景非常不錯,如覺得用的時間長了, 可作些變化, 加入電腦特技、三維多維技術等,即可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我覺得新聞報道應追求時效性、多視角、權威性。因此,《新聞聯播》還應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完善: 首先,除了背景要“變臉”以外,一些細小的地方也要完善,如右下角的“地球儀”標誌要動起來;屏幕下方還可以效倣其他頻道, 用“移動文字”或“飛行文字”同時播報一些簡要新聞、 或數據新聞;營造一種“瞬息萬變”、“包羅萬象”的氛圍, 以給人一種滾動新聞的視角衝擊效果。 其此,可以效倣前段時間, 伊拉克戰爭直播報道的作法, 每期的《新聞聯播》, 選擇一至二條大新聞, 邀一位嘉賓或專家臨場解讀新聞(只要專家點評幾句, 不必如專題類那麼深談), 讓觀眾最大限度地了解新聞背後的資訊,這樣, 這樣觀眾收看新聞的興趣與心態就會大不一樣。 再次, 針對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 應該多一些事發地記者、通訊員的現場報道, 甚至是簡短的時空連線,當然時間不必像專題類新聞那麼長, 讓觀眾從多視角、全方位地捕捉“新聞源”。 第四,宜改進新聞的采編形式, 現在央視的新聞大都由攝影師外拍畫面後加配音的音相,為了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 應多讓外鏡主持人融入所發新聞地的畫面,讓新聞變得鮮活和真實起來,這樣能令觀眾一改收看新聞就覺枯燥的老觀念。 最後一點, 是想説給主持人聽的。坐姿可以隨意些,不必並排正坐; 笑容也應有一些, 儘管新聞類主持不宜如娛樂類那樣, 但臉上有點笑容,這種感覺不僅是節目的需要, 更是一種人文的關懷。 無論何時何地,自己每天還會準時鎖定《新聞聯播》的。網友,你呢? |
(編輯:蔡麗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