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班集體的故事一:暖流

發佈時間:2004年12月09日 10:48 作者:北師大女附中54級高二(二)班



    1952年秋,我們從初中升入了北京師大女附中(現北京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高中。1954年,我們高二(二)班被命名為奧斯特羅夫斯基班,共有40多名同學,年齡相倣。和當時全國的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差不多,大家有理想,有追求;崇拜英雄,學習英雄;關心集體,樂於奉獻;活潑,樂觀。我們非常幸運地在這個班集體中生活了三年。有些事情永遠駐留在我們的腦海中。

    
(一)早晨


    沒有誰的委派,沒有事先的約定,每天,在大家沒到齊之前,總會有幾位同學老早就來到教室,打開門窗,擦玻璃,擦每一個人的課桌椅,老師的講臺,把教室內的邊邊角角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還把保溫桶灌滿開水。同學們走進教室感到明亮清新,心情舒暢極了。於是第二天就會有人來的更早,做同樣的事情。我們班分為住校生和走讀生,起初,這些事往往是走讀生做的,因為她們早餐時間可以自己定,可以來的很早。後來住校生也不甘心只是享受他人的奉獻。我也曾試圖第一個進食堂,可惜,趕到教室時我並不是第一個。(康泠)

    
(二)紙條


    高三開始了,大家都在操心升大學的事,而我體檢時卻發現雙耳重聽,右眼黃斑性病變,視力只有0.04,考大學受到很大限制。而且當時的蘇聯專家説我的眼睛在20歲以後會發展成雙眼視力低下,閱讀困難。我灰心極了,整天悶悶無語,同學們漸漸知道了我的心事,輪流找我談心,鼓勵我選擇適合的專業考大學。有人還給我寫紙條:“路是人走出來的!” 還有一張紙條的標題是《以英雄的名義》,要我想想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如何生活的,提醒我不要當懦夫,不要背叛英雄。我被這樣的警示震住了,晚上睡不著,偷偷地哭了起來,繼而感到慚愧。真想找到她好好談談,但是落款寫著:“信任你的朋友!”沒寫姓名。(康泠)

    
(三)真誠


    凝視久違的舊照片,憶起中學時代激情澎湃的歲月——奧斯特羅夫斯基班的情景,學習英雄精神的小溪在我心中流淌著,流淌著。五十個年頭過去了,我們霜白的兩鬢呈現著愛的積澱。這個勤奮,進取,純真,友愛的班集體滋潤、激勵、涵養了我的一生。作為奧斯特羅夫斯基班的一員,我感到自豪。老師們的辛勤汗水哺育著每個學子的心靈,愛祖國,愛人民,愛學校,愛集體的團隊精神鼓舞、溫暖著每個同學。我因多年耳朵有病常到醫院看病耽誤功課,學習優秀的張兆慶同學主動、熱情、耐心地給我補課,抄好筆記,至今難忘。週六到奮今家一起溫習功課,同塌而眠,暢談人生、理想和未來。我們還有互助共勉的活動,不記名的互相贈言,折射著同學間的真誠。我曾收到的一條贈言是“你需要有一種鋼鐵的細胞”。這對我觸動很大,我原來在老區生活,因種種原因未能好好學習,十分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把埋頭苦學當成第一要務。但在受到耳病的干擾時又有消極情緒,弱化了對意志的自覺培養。贈言時時提醒著我。(姜哲平)

    
(四)同窗情意


    上高中了我被分到(二)班雖然很新鮮,但班上有十幾個是初中的同學,由其他班編進來的也有一半是認識的,倒也不陌生。唯一陌生和深感困惑的是學習知識上難度加大了很多,尤其是代數太抽象了,簡直聽不懂,我自上學以來還沒有遇到過這種煩惱。課上聽不懂,做作業就困難,每天要熬到半夜,頭疼失眠,第二天又聽不好課,週而复始從而健康成了問題。

    可能不只我一人如此,團支部號召大家鍛鍊身體,下午課後跑步,打球。冬天學校潑了冰場,滑冰就太好玩了,也就緩解了緊張的神經,更為重要的是同學間互助友愛。經常幫助我的是茹渠芳和姜舜華,初中時我們並不認識。我們仨的家離得很近,都在學校北側,常常約好了一起回家,一起上學,很快我們成了好朋友。他們倆學習都是拔尖的,我有問題就找她們,得到她們耐心和毫無保留的幫助,而且都是經她們消化好的知識,似乎更容易吸收,更容易明白接受。她們耐心友善,絲毫沒有嫌棄我這個笨傢伙。我在年齡上比她們大兩三歲,但她們對我沒有一丁點兒的鄙視,見到我總是笑瞇瞇的,我內心非常敬佩和感謝她們,至今時時地想起她們。(莊秀端)

    
(五) 上大學


    友誼的支持使我邁進了大學的大門。

    高中三年級第二學期開始,班上同學都在考慮選擇大學和專業。任廷嫻,王澍秋和我三個人經常在一起復習功課,討論選擇什麼學校和專業,還建議學什麼專業更適合對方的特長。我經多方考慮準備報考航空學院。

    我在家裏是老大,下面還有六個弟弟妹妹,家庭生活困難。我上大學的決定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他要求我儘快參加工作以便幫他養家。母親卻支持我上大學,她説:“上大學你可以申請助學金,家裏的困難我可設法解決。” 為此,父母二人鬧了一場,我不知所措,痛苦難熬。

    到了學校就向任、王二人泣訴我的志向和難處。她們勸解之餘更多的是支持我上大學繼續深造。那天是週末,下午沒課,任廷嫻把我拉到她住校的宿舍裏,找一張回家同學的床叫我睡下,我一覺醒來,她已離校回家,給我留下字條和一點錢,叫我收下她節余的生活費準備考學之用,還説我上大學之後她也會節省開支來幫我。在母親和這種友誼的支持下,我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走進了北京航空學院的大門。

    大學學習期間任和王兩位中學時代的朋友還經常給我經濟上的幫助,友誼的力量鼓舞著我完成了五年大學學業。大學時代的我,生活靠國家助學金,日用零花靠親友支援。在五十年代那種條件下培養的我是一個奧斯特羅夫斯基模式的只知奉獻不知索取的知識分子,直到今天市場經濟浪潮下我也仍然如此。這決不是自我表白,也不是自認清高,我認為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總不會是人人只認錢而無貢獻思想的社會。當今時代也是在提倡“貢獻”“愛心、”“回報社會”的呀。(馮亞男)

    
(六)第一件新襯衫


    我有四個姐姐,我穿的衣服都是撿剩兒,十五、六歲還沒穿過專為我做的衣裳。當時興穿“卓婭衫”——就是前蘇聯英雄卓婭照相時穿的那種小圓翻領,胸前有很多褶的襯衫,小姑娘們穿上很好看。張玉莊同學家人會製衣,經常換新裝,很羨慕。我從家裏要了一塊白布,交給閻瑋璽同學,兩天后她帶來了嶄新的卓婭衫,我穿上正合適。她説襯衫是她自己裁減和縫製的,我當時還不信,2003年我們班聚會時我確認那件襯衫是她自己做的——這是我第一次穿新衣的過程。

    閻瑋璽心靈手巧,當時她和馮玉秀畫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像,畫得很好。作文課上,胡平老師説:“《杜布洛維娜來了》這篇作文閻瑋璽寫得很好,但最後一筆不恰當,什麼“我真不願意離開她,她的身上是多麼香啊!” 這樣會産生一個錯覺,好像你不願意離開她不是因為她的偉大或什麼,只是因為香……” 我想,瑋璽還記得吧? (張樹琪)

    
(七)團支書


    高二時,在上化學實驗課,大家聚精會神地分組做實驗,忽聽得一個同學喊“火!” 尋聲望去,壞了,一盞酒精燈引燃了桌上的東西,火苗呼呼地往上竄,大家有點不知所措。這時只見團支書康泠迅速脫下棉襖,一下子把愈燒愈旺的火蓋住了。火撲滅了,實驗室器材沒受損失,同學們驚慌的心也定下來。但康泠的棉襖燒了一個大洞,她什麼也沒有説。這就是帶領我們這個英雄班集體的團支部書記。她給我們樹立了臨危不懼,犧牲小我,關心集體的好榜樣。(閻瑋璽)

    
(八)團結友愛


    上高三時,我的身體不好,當時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住得離學校又遠。為了讓我安心堅持學習不掉隊,團支部為我向學校申請了助學金。

    同學們都很關心我,尤其是張兆慶同學還特意讓我在她家住了些日子。她家就在學校對面的衚同裏。她的媽媽天天給我做好吃的,給我增加營養,使我的健康很快就有了好轉。張媽媽對我的關懷照顧我永生難忘。我生活在一個多麼團結友愛溫暖的集體啊!有難大家幫,有樂大家享,集體關懷我,我也要為集體多做好事。(閻瑋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