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電視日主題徵文:今非昔比

發佈時間:2004年11月18日 09:17 作者:愚翁



    記得有一次,我對孩子説:“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回家就做作業,不看電視。”孩子説:“你那麼乖呀?管得住自己不看電視?”過兩天后孩子又説:“媽媽你逗我哩,你們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電視。”我點頭稱是。我能在下班回家後看上電視已經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的事了。

    那時我供職的N城一所學校無人有私家電視。校領導為了大家收看電視方便,將師生員工的住處劃分成若干個收視點,每一收視點配備一台黑白電視機,指定專人管理。每到傍晚,大夥抬凳端椅,安好座位,收看壩壩電視。那時電視節目不多,能收到的節目就更少。男女老幼看同一節目,看得津津有味。調信號得擺弄機殼頂上的拉桿天線;調音量、換頻道,得擺弄屏幕旁的按鈕。那時人們不像現在這樣煩廣告,那廣告詞念得如同打機槍,介紹了産品之後,幾乎千篇一律地是“地址……電話……電報……産品實行三包”云云。

    漸漸地,私家電視從無到有,屋頂上各式蛛網般的天線便如林而立。

    我家的第一台電視是14吋的黑白電視機,花了三百多元。那時每月的工資還不足50元,好長時間才攢夠了錢,寶貝得什麼似的。不巧它卻發生了故障,我小心翼翼地背著它乘渡船過沱江送到城裏指定的維修點,幾天后又背回來。

    我家的第一台彩電是一台18吋的電視機。是小妹憑購買券在省會C城買了又千里迢迢運到N城來的。那時物資不豐富,彩色電視機是要憑票購買的商品之一。買彩電那天,手持購買券的人們興高采烈地排著長隊,一個一個的大紙箱被抬出來,根本不試機,甚至不開箱,就歡天喜地地運走了。場面很是熱鬧。我們還算運氣好,那臺電視機尚未出過大故障。

    那時的一些電視節目至今記憶猶新。二十年前看女排決賽,師生員工擠在大教室裏,為女排喝彩助威。女排奪冠那一刻,歡呼聲幾乎將屋頂掀翻,人們熱淚盈眶,整個校園沸騰了!大夥自發地在校園裏遊行慶祝,敲著盆桶碗瓢,歡呼聲經久不息。

    看《話説長江》,那真是萬人空巷,人們跟著電視,學會了《長江之歌》:“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採……”。看《紅樓夢》引發了原著熱,引發了該劇的插曲熱,使一些人喜歡上了古典民樂。看《西遊記》,到處都在唱“……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看《渴望》,使得乘交通車去購物的人們在車裏也熱烈地議論著。看《霍元甲》,到處都能聽到“……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的粵語歌聲。看南斯拉伕電視劇《黑名單上的人們》,看蘇聯電視劇《春天裏的十七個瞬間》,讓我們見識了世界上反法西斯的鬥爭。《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是必看節目,春節聯歡晚會也必看無疑。還有很多,很多。

    我記得沒過多少年,電視就普及到了家家戶戶。學校的每間教室裏,都有了大彩電。屋頂上那如林的天線被外墻和樓道新布的有線電視共用天線所取代,屋頂上清爽多了。到如今,電視天線用上了光纖。新建築物都預留了電視光纖通道,室外室內的墻上,再也見不著這線那線,何其清爽漂亮。到時候,插上插頭就可看電視了。

    如今,電視是買方市場。走進商場,商品琳瑯滿目,目不暇接。大小屏幕,超平純平,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高清電視,時尚的外觀,前沿的技術,優惠的價格,讓人挑花了眼。促銷人員殷勤的接待,廠商擲地有聲的售後服務保證,讓人嘗到了“上帝”的滋味。我們老年人自覺眼神漸差,在同價位的機子中,願買屏幕稍大的,機子的功能不必太多,質量穩定,收視正常,操作簡便即可。年輕人則不然,他們更在乎電視機的功能,他們要的是一機多用,功能齊全,操作煩瑣些也沒關係,反正掌握得快。所有的人都很看重電視清晰度。買了電視機,商家送貨上門,還包安裝調試;出了故障,一個電話,便有專人上門維修。事情做完了,服務人員還出示一表格,要客戶簽名評價服務質量是“很滿意”、“基本滿意”,還是“不滿意”。

    電視機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我家的彩電更新換代不再那麼難。往往還有兩台電視機,免得兩輩人爭頻道。

    如今的電視臺真多,電視節目真精彩,廣告也真創新。那小小的遙控器讓我們換頻道也真容易。我們見著廣告,便換頻道,尤其是那些狂轟爛炸的廣告。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仍是我家的首選。各頻道的新聞節目和法制節目、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調查、面對面、新聞會客廳、實話實説、講述、藝術人生、軍事節目、科技節目、探索發現、百家講壇、當代工人、開心詞典、幸運52、每週質量報道、海峽兩岸、異想天開、動物世界等等,我們都愛看。對電視劇、電影、歌舞、曲藝等節目,得選擇一番,免得浪費精神,虐待眼球。我們喜歡看貼近生活、褒貶時政、給人以激情、耐人尋味的片子,喜歡看反腐片、公安片、紅色經典片。不喜歡看那種純粹搞笑戲説的,拖拖拉拉節奏太慢的,背景服裝道具穿幫假打的,看後連回味的餘地都沒有的片子。我們仍看春節聯歡會,但胃口已被吊高,眼光變得挑剔。電視讓我們休閒娛樂,但我們更願透過小小的屏幕感知窗外的民事國事天下事。

    “五一”大假,去羌寨旅遊。羌寨每家的屋頂上都有一拋物面的衛星接受天線,當地百姓稱之為“鍋蓋”,説“沒有鍋蓋,就看不到電視”。旅遊途中,看遠遠近近,村村寨寨,其屋頂上都舉著“鍋蓋”。同車一人指著那成片的“鍋蓋”説:“看!多整齊,像葵花似的朝著一個方向。”這道獨特的風景線引得一行人詩興大發,並即興對對聯一副:上聯“朵朵葵花向太陽”,下聯“只只‘鍋蓋’朝衛星”,橫聯“村村通”。

    看今朝,憶往昔,我不禁萬千感慨:今非昔比,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改革開放以來,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國的電視事業已遍佈城鄉,正向著犄角旮旯挺進。我惟願中國的電視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進程中,帶著中國人民的志氣,飛向世界的每一處天涯,每一隻海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