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71)
 
路,不再是那條路

發佈時間:2002年11月18日 10:45 作者:羅永梅


    “要想富,先修路”,我在孩提時候,大人們就這麼教説著。而事實證明家鄉的路也正是朝著“富”在慢慢地“茁壯成長”著。

    我的家鄉在祖國大西南之“會要”——四川瀘州,而我是瀘州土生土長的鄉里人。七十年代末期,從媽媽的肚子裏艱難地爬出來後,看到的第一條路,應該是家鄉僅有的20cm左右寬的土埂子;看到的第一條馬路,應該是橫越各個縣市的惟一泥石通道。這兩種路,在我的記憶中是最為深刻的,可能是因為它陪伴了我前二十年吧。

    穿越我們瀘縣的那條馬路離我家不遠,小時侯就想它一定同院子附近那些土埂子不一樣,它一定是通向熱鬧富裕的地方。我想,其他的小朋友和我也是同樣的想法,其他的大人也應該是這樣的想法;不然,為什麼所有的土埂子都向那條馬路延伸呢?

    記得念小學的時候,這條馬路泥比石頭多,下大雨後就會有很多大泥坑,好多車子都陷進去爬不出來;而行人經常是被濺得滿身泥水。坐在車裏感覺就更不同一般,你會覺得世界在晃悠;如果你坐在後排,又恰遇車子劇烈顛簸,你便很有可能忽地被震動而站起來又猛地坐下。

    所以各個村的幹部聚集在一起商討增加石頭量的問題,當然是一個村負責一段,在農閒時,也就是大冬天的時候,各自拿著錘子到馬路邊上把拖拉機運來的大石塊敲成拳頭大小的石子。趕上下小雨的時候,我也同媽媽一樣戴著斗笠,去摸那些冰涼堅硬的石頭;看著大人們口裏冒出白氣,聽著叮噹的敲打聲,當時覺得是場大遊戲,很好玩。

    再後來就沒有這樣的經歷了,八十年代末期縣裏就有了專門的碎石機。只是路還是那條路,不過泥和石頭的比例不同而已。

    1997年,我考上武漢一所重點大學,是那條泥石比例趨於平衡的馬路把我送到市裏,經敘永至重慶的高速公路,再經三峽截流前的長江,來到鋪滿瀝青的公路的武漢。

    幾乎每年我都會回一趟老家,而每次家鄉都是陌生而又親切的。

    印象深的有兩次,一次是1998年,當車行至我家所在的鎮,我居然一下子摸不清回家的方向。因為鎮裏的車道都是瀝青馬路,很寬敞,不再是把單車道用做雙車道了,還新建了好多高樓,也拆了好些地方,還是我從這些新的景象裏找尋舊鎮的影子才得以回去。

    另一次是2000年,這次變化更大,從重慶到瀘州的高速公路變成全高速,以前需要四個多小時的車程現在只需兩個多小時。而且還把以前的山丘建成新線路——隆納高速,從瀘州市到家所在的鎮的馬路還在修建中,但已經可以看到路的模樣,較以前寬多了;更可喜的是家鄉的那條馬路不再全是泥石鋪面了,在主要地段也鋪上瀝青鋼筋水泥,而也不再是一條單線,它已經有了很多支線,其中一條就從我家門前穿過,我回家再也無須抗著包步行了。

    我這才想起,小時侯我常做的同一個夢:我夢見我的門前有火車經過,那轟隆聲陣陣悅耳。那現在是不是算圓夢了呢?應該是吧。

    如今家鄉的土埂子還是那些土埂子吧,但馬路已經不再是那條馬路了,變了,變了呀……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想那條馬路將是引領家鄉親人奔向富裕的光明大道。到那時,家鄉的變化也隨著那條路的變化而變化著,那路將還是那條路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