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72)
 
母親的縫紉機

發佈時間:2002年11月18日 10:25 作者:湖北襄樊 張立榮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末,父親是一位地質工作者,常年在野外,一年在家的日子加起來不到一個月。每月三十六元的工資,他在野外留十五元,其餘寄回家的就是我們五口人一月的全部開支。

    由於父親的工作流動性很大,因此,母親一直沒有固定工作,父親每月把工資寄回家後,母親便算計著,總是一分錢掰成二半用。她是一位很要強的女人,不管家裏再拮拘,她從不開口向別人借一分錢,並且教育我們:不要養成借錢的習慣,向人借錢就是滋長了自己的惰性。因此,她除了照顧我們、以及六十多歲的奶奶的日常生活外,大部分時間出外打小工賺一些錢來貼補家用。

    她做的很多事連男人都無法承受。一個人和泥倒土坯,拉著板車步行幾公里到縣城,途中還要經過一沙灘地,拉回臟塑料布,在河裏清洗乾淨,放在山坡上晾曬,再裝板車送回去,一趟下來可賺二、三十元。有時在一家鐵鍋廠做臨時搬運工,一次要裝5噸的車,裝完車後,母親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累得飯都吃不下。

    晚上,她安頓我們三個睡下後,還要坐在燈下為我們縫縫補補,一家人的衣服、鞋都是母親一針一線在燈下縫製出來的。在我童年模糊的記憶中,每次半夜醒來,都可以看到母親在燈下勞作的身影。她有一個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台縫紉機。

    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裏,買什麼都用供應票,尤其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等都屬於緊俏物資,國家控制購買,憑票供應,要靠關係才能弄到一張票。一次偶然的機會,母親知道有票了,就找到那位專管供應票的人。那人把母親打量了一番,不屑一顧地説:“票,我這兒是有一份,可你買得起嗎?”這話把母親給激怒了,“你只要把票給我,我就買得起,就是砸鍋賣鐵,我也要買!”

    接下來的日子,母親天天出去打小工,她暗暗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買下這臺縫紉機,為自己爭這口氣。一個月後母親拿著沾滿血汗的126.7元錢,拉回那架“大橋牌”縫紉機。母親撫摸著它,就像是撫摸著自己的孩子,口中喃喃自語:“總算有一樣值錢的家當了。”眼中噙著激動的淚水。

    從此,我們一家六口的穿衣,自家的、鄰居家的,縫縫補補她都包下了。後來,母親又在家裏接了一些縫紉活。每天,我都能看見她在縫紉機旁忙碌的背影。這架縫紉機就成了母親忠實的助手,和她共同承擔起家庭重任,直到母親找到了一份固定工作。

    隨著我們的漸漸長大,母親縫製的衣服已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這架縫紉機才逐漸完成了它的使命。幾次搬家,我們姊妹三個都提議處理掉它,可母親堅決不肯。於是,它跟著我們輾轉了許多地方,至今仍然安靜地躺在屬於它的那塊空間裏,安享著晚年。

    直到我們家的第三代出世。母親又坐在了縫紉機旁,為她的兩個外孫忙碌著。至今,在母親的一個本子裏還夾著縫紉機以及父親的一塊“鑽石牌”男錶、“永久牌”載重自行車、“春蕾牌”收音機這些家當的已經發黃的發票。母親一直都保留著它們,每翻看一次,便給孫子、孫女講一遍裏面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