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25)
 
告別挑水桶

發佈時間:2002年10月08日 11:42 作者:肖時謙


    七月中旬,我回到故鄉給母親拜壽,欣喜地看到家裏已用上了自來水。那小時候令我吃盡了苦頭的挑水桶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光榮地退休了。

    我的故鄉在漣源市六畝塘鎮坪上村,距離縣城5公里左右,屬於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我清楚地記得,我們生産隊(後來叫村民小組)只有一口水井,全村近100口人的生活用水全得靠它。井就在田堪下,無遮無蓋,井沿長滿了雜草。下雨天,地表水就倒灌入井,挑回去的自然是黃黃的泥湯。如果遇上農田施用人糞尿,井水中還有一股臭哄哄的味道。

    為減輕家裏的負擔,很小的時候,我就用兩個提桶挑水了,每次晃晃蕩蕩地,走一路,灑一路。從那時,我就懂得了“滿桶水不響,半桶水亂晃”的道理。

    那時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貯水的大水缸,一次能裝4-5擔水。那大人用的水桶也大得嚇人,一擔水起碼是在75公斤以上。兒女外出時,有孝心的都得把家裏的水缸挑得滿滿的。因為沒有自來水,一戶村民在摸獎摸得一個洗衣機後,唯一的用途就是用來裝米。

    在我們四弟兄都從農村走出來,到城裏工作後,父親曾不無擔憂地説:“我老了,哪個來給我擔水呀?”養兒防老,在那時的農村,除了心理上安慰和經濟上的需要外,挑水恐怕也是一個原因之一。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們村裏不遠的地方有一條陰河,那陰河裏的地下水清沏甘冽,是優質的礦泉水,但由於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原因,一直沒有辦法加以利用。

    從前年開始,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計劃開發陰河水。由村裏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按每個村民100元的標準自發集資,購買大功率水泵、修建水池、安裝到戶的水管,村民自覺出工出力。很快,清涼的地下水就流入了家家戶戶。

    在來給母親賀壽的親友中,我聽到了多年來為吃水而發愁的舅舅爽朗的笑聲。舅舅家是在漣源市島石鄉的彩機嶺,以前吃水用水都在一口山塘裏,既不衛生也不方便。外來人看到那污濁的水總有一種難以下咽之感。去年,舅舅的村裏也像我們村一樣,從山腳下引水上山,徹底地告別了挑水桶。

    在回家的這幾天裏,我分別到了鄰村的二姐、三姐和五姐家裏,他們也安裝了自來水,龐然大物似的貯水缸從房中消失了。辛苦勞作一天的他們,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做完農活,回家的第一件就是挑起水桶去擔水了。

    從挑水桶、貯水缸的消失,我看到農村巨大的變化,看到老百姓對真心實意辦實事、辦好事的人的支持,也看到做好農村工作的希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