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13)
 
挑綱兒

發佈時間:2002年09月19日 15:12 作者:gdhzlc


    “挑綱兒”可説是已消失了的一種手工活,而在二十多年前,在我們老家佗城是隨處可見、人人都會的。

    “挑綱兒”其實就是紡一種麻繩,這種小繩子是編草席所必須的,叫席綱。那時,佗城周圍的耕地種有許多黃麻,多是家家的自留地種的。種的黃麻主要就是用來打席綱。家家至少有一輛綱兒車,有的還有兩三輛。這種車用木頭做一支架,一般底部呈一叉型,上頭帶一竹做的轱轆,這轱轆就是用來紡麻線用的。

    還是從黃麻收成説起吧。收黃麻叫刮麻,刮麻的工具是兩根一尺許的小竹棒,刮麻時,用這兩根小竹棒先在比膝高的地方夾着幾根黃麻,並用力讓黃麻折斷,黃麻皮韌性很大,皮還是連在一起的,這時用手撕剝開,就會露出白骨似的黃麻骨,再將兩根小竹棒夾在皮與骨間,用力向後拉,隨着嘶嘶的聲響,皮與骨就分離了,葉子也脫落了。然後將這剝了大部分骨的黃麻用手拔起,將它們集在一起,用只剩皮的尾部結成一扎扎,就可挑回家了。到家了,還要將這黃麻的頭部的“白骨”剝掉,這一工序叫剝麻。剝大根的黃麻頗費勁,有時手腳用力還加上裂牙裂齒的。

    把麻骨剝完後,因為麻皮表層粗糙,還帶有葉梗,頭部帶有根須與泥巴,所以還要對麻皮進行刮削,這一工序叫刮皮。刮皮有一專門的工具,是一上部帶木抓手的三寸見方的鐵刀。刮完皮的黃麻經曬乾,就可收藏好用來打席綱了。

    從幹黃麻到打成席綱,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首先是撕麻,就是把黃麻皮撕成一根根較細小的麻絲。幹黃麻硬且韌,因此在撕麻前,先把麻浸水,讓麻變得柔軟。撕成一小扎麻絲後,常團成一個環狀挂在綱兒車後面的鐵枝(這鐵枝的前部就是綱兒車主要部分轱轆的軸)上,一個環叫一組,這些就是紡麻線用的了。

    紡麻線就叫挑綱兒,人坐在綱兒車前,將麻絲夾在膝間,左手取絲,右手牽着麻絲帶動轱轆在轉,轱轆轉時,就將麻絲紡成細細的小麻繩了。紡時從靠轱轆處起,往自己身一側越紡越長,每紡完這一段,就將這段團在轱轆上,又繼續紡。一般人紡長後都要停一下車,用左手轉動一下轱轆將線團到轱轆上。技術嫻熟者可不停車,利用紡時轱轆仍在轉的慣性及餘力,將紡的線順勢團了上去,這個技術叫“送”。我們的鄰居黃茍安大娘在這方面就是十分的熟練,總是“送”,一直可不停車地紡。

    轱轆的小細麻繩裝得差不多了,這就要做另一叫耕綱兒的工作。這就是把紡的小細繩又要依一定長度將兩重擦揉在一起成一條較粗的麻繩。編織一張草席需這樣的麻繩40條,每條約5米許(準確長度我記不準),40條這樣的小繩叫一番。耕綱兒通常由兩人來完成,一人牽着小麻繩走到約5米處的地方,這裡在壁上插有一鐵枝,將小麻繩搭在此處又牽拉着折回,另一人則是每當牽繩者回來時,就將麻繩用剪刀或破瓷片割斷,然後將兩重小繩在自己的大腿上擦啊擦地將它並成一條繩子。

    一般,牽綱兒的活由小孩子來做,線一牽,轱轆就在“轱轆轱轆”地轉,小孩子還會覺得有些意思。不過,一耕40條,也會不耐煩。因此大人就會哄着,説小孩子很會牽綱兒或很聽話,有時則會罵罵咧咧責備小孩叫他不得不完成任務才能去玩。

    挑綱兒的活不算苦,也沒有硬性的任務,閒時就做些。不過,一般各家各戶的綱兒車只要人有些空,就會讓它轉着。晚上聊天時,常是綱兒車在轉,而其餘的人拿着麻在撕。當然,即使你再勤奮打席綱,也發不了財,因為一番席綱的價錢是很低的。我記得最高價時曾做過4角錢一番,但後來越來越低,最低時才1角1,1角2,所以打席綱只是補些買鹽、醬油一類的家用。席綱會有人專門來收購,我印象中來收購的多是鶴市、興寧這些地方的人。

    挑綱兒已成為歷史,綱兒車也會成為有一定歷史意義的文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