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3)
 
二十年前的理想——拔縫紉機去!

發佈時間:2002年09月17日 14:25 作者:劉澤民



    七十年代,新生活的代名詞是“老三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八十年代,“老三件”改成了“新三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生活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變遷,也在人們心間留下了難忘的故事。


    前些時給學生上政治課,講到人生理想時,我讓同學們説完他們那些美好的理想後,把自己在農村插隊時經歷的一件事講給他們,少男少女們聽後無不唏噓。

    在生産隊那時候,一到夏天,吃完中午飯要歇晌,得到下午三、四點鐘才起晌幹活呢。我們這些半大小子精力過剩,不愛睡午覺,就去村邊的大坑裏洗澡。北方農村所謂“大坑”,用個名詞應該叫池塘,所謂“洗澡”就是城裏人説的游泳。只見不少姑娘媳婦也不睡覺,而是背著背筐往村外走,我們問她們幹啥去,回答説:“拔縫紉機去!”

    縫紉機怎麼拔啊?後來才明白,原來,農村婦女們經常要做針線活,用手一針一線地縫,既費時又費力,因此,她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買一架縫紉機。在當時一架縫紉機要一百五十多元,而我們村一個工值才兩角三分,“知青”們戲稱一天掙一盒“永紅”煙錢。

    婦女勞力掙得比這還要少。沒有別的辦法,她們只能利用午休的時間去拔草,曬乾後以每百斤三元的價格賣給生産隊當飼草。正是大晌午,上頭太陽曬,底下熱氣蒸,那滋味可想而知。一句“拔縫紉機去!”,而不説拔草去,把如此苦和累的差事説得那麼輕鬆幽默,話裏充滿希望。

    但是,直到我離開那裏去上大學,也沒聽説誰家買上了縫紉機。

    前些時,我又回到曾經生活了近六年的山村,滿眼所見,再也不是印象中的窮鄉僻壤。柏油路,新瓦房。進到屋裏看,彩電、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一點也不比城裏遜色。不由得想起當年那句至今還讓我鼻子發酸的幽默,提起“拔縫紉機”的舊話,房東大嫂回答得蠻現代:“這時候都買現成的穿,丫頭要買時裝,小子要穿名牌,誰還自己做呀!”

    “現在一天到晚就是數叨著吃”,房東大嫂又冒出一句經典的話。是啊,二十年的改革開放讓鄉親們由溫飽到小康,縫紉機再也不是姑娘媳婦們追求的目標,現實已經超越了她們當初的理想。現在雖然還不能説是物質極大豐富,但也算吃穿不愁了。

    替他們高興的同時,我也在想,我的農民朋友們新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呢?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想。人生在世畢竟不只是吃穿二字。

    
小資料:中國第一台工業縫紉機的誕生


    1950年,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朝戰爭,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隆冬將至,中共人民政府成立東北軍服廠,並下令上海儘快組織研製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願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在惠工廠的肩上。惠工廠的職工夜以繼日辛勤工作,提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生産出我國第一批工業縫紉機。以GB1-1型工業縫紉機為標誌,惠工廠率先跨入工業縫紉機製造領域,形成JA、GB兩類定型産品,開始了家用、工業縫紉機批量生産。
<<返回
相關文章:
  •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2):我愛網絡
  •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1):照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