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人物.故事
在燦爛陽光中徜徉的楊瀾
發佈時間:2005年04月07日 09:14 作者:宋子文 攝影:李少林
也許,我們對於她的印象,都是來自於那些最早期的銀屏綜藝。那時候,站在春節晚會上初露頭角的楊瀾,笑得就像那春天的陽光。她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溫暖的力量,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她手持話筒談笑風聲的畫面,成為無數年輕人憧憬而嚮往的明星夢想。有人説,楊瀾像一個傳奇。1990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後,她主持了《正大綜藝》節目,很快就變成了電視明星,並在1994年榮獲中國首屆主持人“金話筒獎”。可是,就在《正大綜藝》與她的名聲都如日中天時,她卻激流勇退,去美國留學。幾年後,等到人們幾乎把她遺忘的時候,她又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主持製作《楊瀾工作室》,製作出一系列高水準的人物專訪紀錄片,讓國內觀眾甚至海外華人再次開始關注她。
1999年2月,楊瀾被《亞洲週刊》評為泛亞地區20位社會與文化領袖之一;2001年1月,楊瀾被北京2008年奧申委聘為申奧大使,從此更加引人注目。看了這些經歷,你一定會相信,楊瀾的確是一個傳奇。那麼,在這些傳奇的背後,有過哪些故事呢?
一系列被塵封多年的答案,都即將在《藝術人生》的舞臺上得到詮釋。面對當年自己曾提攜關照過的小師弟朱軍,楊瀾將暢快地把自己的人生哲學剖析開來,以平凡而瑣碎的話語,解讀自己那無時不拓拔在文化潮流之顛的人生背影。
溫情
1968年,楊瀾出生在北京的一所醫院裏。小楊瀾剛出生時,爸爸正在阿爾巴尼亞作外援專家,一直等到楊瀾長4歲時,他才回國看到自己這個天真可愛的獨生女。出生後不久,楊瀾就被媽媽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養。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廟附近的侯家路,那是一條窄窄的小巷。在外婆身邊,楊瀾一天天地長大。她愛外婆,也喜歡那條窄窄的小巷,可是,她很想媽媽,常常感到孤獨。
一直到10歲時,楊瀾才被父母接回北京,回到她整日裏思念的父母身邊。這份遲來的家庭快樂是她最為珍惜的幸福,雖然父親仍舊要在短短的團聚之後,就奔赴到國外去做一些訪問式的研究工作,但在楊瀾的記憶裏面,家中這短暫的幸福時光卻永遠是和煦而溫暖的。出生在那個紅色運動風潮不息的年代,楊瀾自認為只有家庭的和睦與寧靜,才是自己惟一可信賴的港灣。家人團聚的時光,都是在笑聲與愜意中度過的,爸爸媽媽永遠都以平等的態度與她交流,沒有呵斥,沒有爭執,這樣的少年時光一度讓她為自己擁有這樣溫馨的家而感到幸福。 楊瀾上高中之前,母親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影響了日常的生活。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她的爸爸媽媽就把她當作大人一樣看待,掃地、洗床單、買菜、做飯、換煤氣,都成了自己一手承擔的家務。過早地操持家庭生活,孕育了楊瀾的獨立個性。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開始為整個家庭拿主意,也許在那個年代顯得平常一些,但在目前的獨生子女家庭卻是很難想象的。上高中那一年,楊瀾的父親出國做訪問,留下她母親一人在家,所以母親就非常希望她能夠在家住,好讓自己有個心理依靠。但是楊瀾卻沒有聽母親的話,強烈渴望獨立的性格促使他搬到學校的宿舍。有一天週末回來,她隨便拿起幾件新的乾淨的衣服,然後就跟媽媽打了聲招呼,馬上扭頭就走,結果那天母親哭了,她説:“瀾瀾,你就不能在家多待一會兒嗎?”現在的楊瀾回想起這一幕,都會覺得內心愧疚,年輕人渴望獨立的個性固然可貴,但是忽略父母的心思與關愛,卻是極為草率、魯莽的選擇。所以,自己多年來都珍惜著這份揮之不卻的家庭溫情,父母跟自己是最好的朋友,自己需要把心靈的一半分享給他們,一直到二十年的今天也還是這樣。
成長
1983至1986年,楊瀾在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度過的。中學時代的楊瀾是個有韌勁的人,學業一直都是學校中的排頭兵。高考的時候她的文科是全校第一,而在一次高考預考的時候,她又是全海淀的狀元。她自嘲自己學習成績的優秀,是因為自己當時沒男孩子追。雖説她做人大方,模樣又是那麼出眾,可是在魅力方面卻並沒有多少先天具備的潛質。後來在她的大學時代結束以後,在與同學們聚會的時候,楊瀾曾好奇地問那些平時對她敬而遠之的男同胞們,説:“你們那時候都坐我旁邊,怎麼都不給我寫紙條啊!” 那時候男同學們表達自己仰慕之心的惟一方式,就是這有趣的傳紙條。其他的女孩子三年下來紙條往往摞成山,但惟獨楊瀾這裡門庭冷落,為數不多的幾次收到紙條,也都是問楊瀾:“第五道題答案是什麼啊?”結果這個疑問一被提起,男同學們就開始抱怨説:“那時候覺得你那時候學習特好,然後一下課就回家什麼的,瞧那形勢,即使追了看著希望也不大……”女孩子的心理都很奇怪,其實那時候楊瀾也特別希望有男孩子追自己,只可惜從中學到大學,真的就一直都沒有。可以説,她的青春在這一階段基本上就是空白的。所以後來她回到母校的時候,她的老校長就説:“楊瀾你要以人説法啊!跟我們現在的孩子都説説,到底為什麼不能早戀,比如你就是因為沒有早戀,所以高考成績就非常好,這是經驗啊……”結果楊瀾聽到這裡臉當下一紅,立馬説:“校長啊!這事兒咱能不提嗎?”楊瀾的校園青春,就是在這般的寂寞與閒適中悄然度過的。那時候的她頗為安靜了一些,喜歡把自己沉浸在某個故事或某個論題當中,比如説,她那時候就特別沉迷于讀書,一直都愛不釋手的那本,就是當時在校園年輕人中間頗為流行的《約翰 克裏斯朵夫》。崛起 1990年的年初,楊瀾即將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當時一個叫辛少英的人週轉在北京的各大院校,來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他就是《正大綜藝》組的一位總導演之一,他希望物色一個女主持人,來做《正大綜藝》節目。因為輔導老師的青睞,楊瀾就被推薦過去參加面試。當時被推薦過去應試的人坐了滿滿一屋子,辛導演急匆匆地推門進來,就要求大家按照要求簡短地做一下自我介紹。結果輪到楊瀾的時候,楊瀾就反問起了辛導演,説他説為什麼非得只找一個女主持人,而且還要找特別清純的,是不是一齣場就是給男主持人做陪襯的,其實女性也可以很有頭腦,所以如果能夠有這個機會的話,自己就希望做一個的聰明主持人。結果果不其然,就是因為楊瀾這乾淨利落的一番話,就徹底地把辛導演給打動了,而當下拍了板。在接到了一個電話時候,楊瀾就又被通知到中央電視臺來參加面試,她到中央電視臺的時候,發現化粧間已經擠滿了很多的同齡人,而且清一色都是女孩子,有中戲、廣院的、電影學院的、北大、人大、清華的都有,而且很多人在化裝間裏就在談,哪個電視劇是我演的,哪個過去的電視我是露過面的。楊瀾只覺得跟那個圈子特別不搭界,自己也不會化裝,只好傻傻地坐在一邊。等到輪到自己進去時,她就想,反正沒自己什麼份,只當是來玩玩了,然後就坐下來開始回答主考提出的問題。沒曾想,結果輕而易舉地進入了第二輪選拔,隨後後面又走馬燈似的進行了五六輪的篩選,一直到第七輪才定下來是自己。那時候,她一直暈忽忽的,沒敢相信眼前的結果。
火熱
在我們的記憶裏,《正大綜藝》是國內最早開始娛樂實踐的綜藝類欄目,當時人氣火得不得了。大家都特別清晰地記得主持人們那現在看起來很好笑的手勢與宣傳詞,先一歪頭後一伸手就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正大綜藝》的第一期節目裏,楊瀾跟姜昆老師滿面春風地向人們宣告,説我們今天的節目,跟大家見面了。那時候初出茅廬的楊瀾顯得一臉的稚氣,一點都看不出現如今的灑脫與大方。用楊瀾自己的話説,就是現在看到這些畫面,自己都會覺得後脊梁骨發涼。當時第一次試播出的時候,她就坐在家裏緊張得雙手冰涼,一身冷汗,呆呆地等著片頭音樂的開始。楊瀾説一直到現在,自己都不敢聽這段開場的音樂,自己總覺得那時候只是一個莽撞少年走到社會上犯了什麼錯誤,然後要接受一審判的樣子。想法雖然奇怪,但是卻真是自己一直以來都無法逃避的心理癥結一樣。幸虧身邊還有家人的支持,爸爸看完了就説:“還行……”而媽媽就説:“你看你這個眼神沒看鏡頭了……”諸如眨眼睛眨太多了等等細節,給自己挑上一大堆毛病然後再表揚一番、鼓勵一下。從第一期開始,一直到楊瀾離開《正大綜藝》,不管她有時候生病,會不會外出什麼,每一次節目播出的時候,媽媽都親手給她錄成小小的錄音帶,幾年以來,整整200期一期都沒有落下過。 《正大綜藝》的新鮮娛樂模式,影響到了整個中國大江南北的千家萬戶,可以説,這是楊瀾從青澀走向成熟的人生階梯,更是決定楊瀾命運的一個巨大的契機。1994年,從事電視主持僅僅四年的楊瀾就獲得了中國首屆主持人“金話筒獎”,這也是中國電視主持人的最高榮譽。在很多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心目中,楊瀾不僅僅是當時最傑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女性之一。1994年,楊瀾遇到了她人生中第二個重要的機會——泰國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主動提出:願意資助她出國留學。但這也意味著,她必須放棄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如日中天的事業,所未有的超人氣,以及在許多人看來美不勝收的前程。就像楊瀾自己經常提到的:“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26歲的楊瀾選擇了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選擇了一條更艱辛、也更富有挑戰的道路。
輾轉
1994年1月,在錄製完《正大綜藝》二百期特別節目的第二天,楊瀾登上了飛往美國的航班。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此時的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將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心中的愛情,也啟動了她事業的新航線。到紐約之後的第二年,正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就讀的楊瀾再次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對於楊瀾來説,新郎吳徵的出現是一種“力量”的誘惑,十幾年的海外經歷和他的成熟氣質令吳徵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而他剛烈、率直的個性更深深吸引著楊瀾。吳徵總是鼓勵妻子嘗試新的東西: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基於這種共同的信念,楊瀾與吳徵,穿越層層的風雨,跨越許多的障礙,攜手走到了一起。在美國求學期間,楊瀾利用業餘時間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製作了《楊瀾視線》。這是一個關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也是楊瀾頭一回以獨立的眼光看世界。楊瀾同時擔當策劃、製片、撰稿和主持,並贏得好幾個“第一”:中國內地記者中,她第一個進入美國鳳凰屋戒毒所深入採訪,第一個面對面採訪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總共40集的《楊瀾視線》發行到國內52個省市電視臺,楊瀾由此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複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1996年,楊瀾與先生吳徵合作推出《二千年那一班》,這部反映了中美學生不同生活的片子大受好評,使楊瀾具有了國際知名度,甚至有望成為第一個非美國成長、在全美三大電視網中任職的亞裔主持人。但是,楊瀾卻選擇了回國,“傳媒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境,在自己的國家可以做的事更多。”當1997年,楊瀾出現在鳳凰衛視時,她成熟了。2000年,楊瀾做出了人生的又一次選擇,組建了陽光文化公司。
結語
可以説,楊瀾是一個具有著大智慧的小女人,由央視的名主持到遠涉重洋的學子,再到鳳凰衛視的當家花旦,楊瀾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而以一位文化經營商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裏,則應該看作是楊瀾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轉換。2005年的春天,楊瀾格外平靜地坐在《藝術人生》的舞臺上回溯著自己這平凡話語下的風風雨雨,也許,那種人文的感動只會凝固在我們的心裏,而不會輕易描述在她那依舊燦爛如陽光一般的臉上。面對當年自己曾幫助過的師弟朱軍,她把心事如糖果一般層層撥開,與大家一起分享著其中的甜蜜與酸澀。而兩個以訪談技巧見長的心理行家在一起針尖麥芒地彼此交鋒,則更讓我們在一種對以往歲月的回溯中,掀起一些對名主持人的人生百味與處世哲學的思考。
<<返回
>>
我要投票
>>
我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