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人物.故事
兩會代表系列專訪之一
方寧:打破行政壁壘 謀求經濟發展
發佈時間:2005年03月24日 09:12 作者:CCTV.com記者 王萍 高正奎
中部崛起之際,安徽省人耳熟能詳的“融入長三角”的方略,是安徽省宣城市委書記方寧首先提出來的。“打破行政壁壘,謀求經濟發展”——作為地方官的方寧,在安徽省宣城開放與發展的征程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實踐並履行着既定的發展目標。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改革開放搞活市場經濟以後,生産各種要素自由的流動,行政壁壘已經開始被打破,宣城地緣上的優勢充分顯現出來,為宣城經濟發展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2001年宣城撤地設市時提出要“融入蘇浙滬”,就是以構築“蘇、浙、滬産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基地”、“優質農産品生産供應基地”、“勞務輸出基地”和“旅游觀光後花園”為目標,搶抓蘇、浙、滬新一輪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主動接受蘇浙滬的經濟輻射,切實加強橫向聯絡和全方位合作。
宣城在率先提出和成功實踐把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這一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最近又通過充分的調查論證,決定將把工業化為主戰略的産業發展思路,豐富完善為以新型工業化為主體、以效益農業和旅游業為兩翼的“一主兩翼”發展戰略,從而全面推動“融入”進程。
方寧特別強調了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宣城在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吸取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避免教訓。對污染大、高耗能(特別是高耗木材資源)、破壞風景資源都加以限制的。在農業生産方面,宣城鼓勵農民多種植經濟型林果、無公害蔬菜,大力發展養殖業,利用地緣優勢使宣城成為蘇浙滬地區優質農産品生産供應基地。
宣城將自己的旅游市場定位為區域性旅游。國家規劃的12個紅色旅游區,宣城屬於第8個,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坐落在宣城,是全國新四軍紀念地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革命舊址群之一,也是中國近現代八大重要史跡之一。再加上宣城還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青山綠水,非常適合作為大中城市人群節假日生態休閒旅游的好去處。鋻於以上這些旅游資源,方寧認為應該把旅游業作為宣城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方面之一,如果過遲的發展旅游業,很有可能錯過一個大好機會。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搞好‘三農’工作,要抓緊研究解決稅費改革中的新矛盾新問題,把工作重點放在搞好鄉鎮機構等各項改革上,這個部署讓我增強了鄉鎮領導體制改革的信心”。方寧説,2004年5月起,宣城率先實行鄉鎮領導體制改革,按照“主官合一,減少副職;明確職責,分工不重;擴大民主,強化監督;科學管理,依法行政;提高效率,促進發展”四十字方針,在全市七個鄉鎮進行試點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主官合一”,即實行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一人兼”。
改革不到一年,就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一是提高了鄉鎮政權的運行效率;二是強化了監督,不但意識增強了,監督的具體措施也比以前更加細化。群眾從財務、人事、決策對縣委、人大進行監督。鄉鎮領導體制改革後帶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鄉鎮幹部壓力增大、工作責任感增強、工作作風進一步改變,減少了部分財政支出,提高了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宣城將研究前期試點改革的經驗,制定一些配套文件,預計到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鄉鎮領導體制改革,這個改革有利於加強鄉鎮政權的執政能力建設。
從更深層次上看,方寧認為,鄉鎮領導體制改革有利於鄉鎮黨委科學、民主、依法執政,大大提高了鄉鎮黨委的執政能力,促進“三農”問題向良性方向發展,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體制保障。
<<返回
>>
我要投票
>>
我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