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手記災難

發佈時間:2004年08月18日 10:58 作者:CCTV《紀事》編導 范儉



    《1223》的下集在昨天晚上播出了,苦戰數日的編導們離開了剪輯機房,像他們拍攝的主人公一樣,終於可以回家了。臨走前製片人劉鴻彥狠狠地對每一個編導説:“明天千萬不要讓我在單位看到你。”

    關於做這個片子的辛苦,無需多説。我所記得的是鹿敏回到單位後和每一位同事擁抱,因車禍而受傷的臉上還帶著燦爛的笑容;還有面無人色的汪東升對我發出的哀鳴“哥們,我已經熬到身體極限了”;以及我在熬了幾夜後依然在配音時發出異常高亢的聲音時,劉鴻彥非常疑惑地望著我,問:“范儉,你是不是喝了雞血了?”

    我是《1223》的後期編導,我對這場災難的了解僅僅是前期編導和攝影們帶回來的影像,對於災難的全貌、細節和真相我沒有發言權。但我在剛接觸到這個選題和部分素材時我就判斷出這場災難是人為的災難,確切地説是重大事故,這必然會有一個對事故責任的追問問題。於是我在12月31日晚上打電話給仍在前方的周小力問有沒有這方面的素材,他告訴我拍攝這方面內容很困難,但他們會盡力去拍。我本來以為沒戲了,因為調查事件真相對於無論媒體還是我們這個欄目來説都是非常艱難的事,但沒想到一天之後前方編導就獨家採訪到了三個當事的石油工人。三個工人儘管回避談及事故發生的原因,但他們仍然透露出幾點重要的信息,一是在發生事故後他們操作失誤造成失控,二是他們沒有及時點火降低硫化氫濃度造成硫化氫大範圍蔓延,三是有一個工人很真誠地説他感覺對不起那些災民。採訪完成後的第二天這部分素材就空運到北京,第三天就在《1223》的上集裏播出了。

    但是對於紀錄片尤其對於《紀事》這種形態的紀錄片來説我認為這並不是最有價值的內容,最有價值的是前方編導們拍攝的幾個災民,這幾個災民的故事構成了《1223》主體內容尤其是下集的主要內容。這幾個災民中拍攝的最完整也很吸引人的就是三個女孩還鄉的歷程,這成為下集的主線。這三個女孩的回鄉我更看重的不是回家的過程而是她們回家後的表現,因為她們回家後的表現更能描摹出她們獨特的個性。長得比較漂亮的魏小玲回家和母親擁抱之後就無所事事,看看哥哥洗衣服,看看電視,看看魚塘裏已經被污染的水,又看看花盆裏有點兒發黃的花的葉子;再加上她又很注意自己的穿著和言行,我們就可以知道她是怎樣一個女孩,和親人是怎樣的關係。魏小玲的這些回家後的表現中最能體現她的個性的就是她摸發黃的葉子的動作,我的老師在上課時曾説要通過人物動作實現人物本質內容的對象化,當時聽起來有點費解,現在看來所謂人物本質內容的對象化就在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上了。

    而長得不算漂亮但很樸實的熊小芳姐妹回家的表現就和魏小玲大不一樣了。這姐妹倆個性最鮮明的是姐姐,她作為姐姐回家後先是很大方地發給她的兩個流著鼻涕的弟弟兩袋方便麵(方便麵是縣裏發的救災物資),然後馬上就上灶頭燒火做飯。要知道她只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而且經歷了災難並和家人失散了一個星期,她的這些表現就顯得非常不容易了。

    問題是這和災難有什麼關係?我們拍災難為什麼要拍這個?我先説我看到三女孩回家後表現的第一感受,那就是相對生命固有的存在來説,任何變故都不過如此,生活要照常繼續。我們以為三女孩回家後會發生什麼戲劇化的景象,不,沒有,除了一個擁抱和幾聲問候外,什麼都沒有發生,發生的仍然只是生活的常態,洗衣服,看電視,做飯,如此而已。事故短暫地改變了人的生活、存在的狀態,但一旦變故結束人們就又會回到常規的生活、常規的狀態,寶貝女兒仍然是寶貝女兒,姐姐仍然是姐姐。生活本身的慣性無可阻擋,哪怕發生了這樣慘重的災難。於是我們看到了熊小芳回家後的歡顏,我們也看到了開縣街頭身著五彩服裝、敲鑼打鼓慶祝商店開業的遊行隊伍。

    作為紀錄片欄目,我們如何記錄災難,我們要做怎樣的災難片?我們究竟是做好萊塢主流電影式的慘重悲切的災難片,還是做奧利弗斯通式的探求反思的災難片,還是做阿巴斯式的樸實觀察生命的災難片?我個人更願意做最後一種,因為探求反思不是紀錄片的紀實語言所長,僅僅表現慘重悲切又流於膚淺,而對生命做哲學式的關照才是藝術的真正所為。

    二戰時期英國有一位著名的紀錄片創作者叫詹寧斯,他創作了一系列關於災難(二戰中的倫敦大轟炸)的紀錄片,但他沒有像一般的紀錄片那樣拍戰爭本身,沒有拍進攻與抵抗、成功與失敗,而是拍在戰爭這一背景下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常態。這種常態的生活是沉著的甚至可以説是安詳的,人們在轟炸聲中照常睡眠,照常吃飯,照常聽音樂會……於是就有了著名的紀錄片《倫敦可以堅持》、《傾聽不列顛》,詹寧斯甚至還用一個父親寫日記給自己剛誕生的孩子描述戰爭中父母的生活的方式拍攝了《給提摩西的日記》,這成為他更獨特的紀錄片創作。

    按照我的這些想法,我覺得《1223》還是留有一些遺憾,一是三女孩回家後的生活表現我覺得還不夠多,二是素材中有一個叫廖興章的老人的故事沒有用上;在這場災難中這位老人死了5個孩子,可他沒有痛哭,卻在念叨著回家後要給自己的孫子辦滿月,給上學的孩子置辦學費……

    最後表達我的期望:期望製造災難的人得到應有的處罰,期望將來不再發生這樣的災難,期望痛苦會隨同生活慣性的流轉漸漸平淡。

    2004年1月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