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白衣飄飄的紀錄片年代

發佈時間:2004年08月11日 08:53 作者:陳曉卿



    春節前的一天,突然接到鳳凰衛視劉春老師的電話,聽筒中的劉老師一改往日的倜儻,沉重地告訴我:“知道麼,小哈去世了,腦癌。”劉春説的小哈是我的同學,叫哈兆琤,大學畢業小哈先後在上海電視臺《紀錄片編輯室》、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工作過,幾年前移民去了加拿大。小哈是一個性格極其內向、生活極其簡樸的人。用劉春誇張的話説,在北京的幾年間,小哈最多只打過三次車,外套上永遠有著某某TV的標誌,攢著錢,就為了出國享幾年福,沒想到現在卻客死異鄉。哈兆琤在紀錄片界並不廣為人知,但如果説起他的作品,《毛毛告狀》、《重逢的日子》,相信很多人都會頓生仰慕之情。

    我和小哈並不是關係最好的同學,倒是畢業後因為紀錄片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記得一年前,他從多倫多發來E-MAIL,説他拍了兩個加拿大華人生活的紀錄片,看看有沒有機會在《見證》播出。他還強調説,不要錢,只想國內的觀眾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因為欄目定位的問題,我婉拒了他的請求,甚至還開玩笑説,你在資本主義的懷抱裏生活得那麼愉快,還操什麼紀錄片的心?

    費盡週折找到了哈兆琤夫人的電話,證實了小哈逝世的消息。但哈夫人後面説的話卻讓我為自己一年前的作為深生悔意。她説,小哈是個堅強的人,到了加拿大以後不久,就發現自己罹患不治之症,但他沒有告訴國內任何一個親屬和朋友,而是獨自承擔了這一切痛苦。在不間斷的化療過程中,小哈唯一沒有放棄的是紀錄片,或者説紀錄片是他最後的寄託。他拍攝了多部反映加拿大多倫多華人聚居區的中國人生存狀態的紀錄片,並且在他供職的電視臺播出。由於當地華人圈子非常小,他一直想把這些作品拿到國內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和他周圍朋友們的生活。但小哈最後的小小的要求卻被我……

    畢竟人到中年,畢竟陸續有朋友離開我們的消息不斷傳來。我想起另外一個同仁,湖南臺的劉學稼。十幾年前,可能是由於做紀錄片的同志們中文詞彙量普遍不夠,會寫解説詞幾乎成了衡量紀錄片好壞的標準。當時,劉學稼就號稱“電視界的沈從文”。每當他穿著一件白色的風衣,出現在我們辦公室的時候,總會引起一陣陣轟動。説實話,今天我很難想起他的那部紀錄片《湘西昨天的迴響》説了些什麼,只記得它是和《西藏的誘惑》齊名的。前不久央視國際頻道當家花旦徐俐還在回憶:“給號稱“電視沈從文”的劉學稼的紀錄片配音,他的片子有濃厚的散文氣息。 後來有人説:‘這個女聲聽上去很有學問’。我至今覺得這是對我的最高評價。”兩年前,老劉因車禍逝世,當時他正在新疆拍攝一部紀錄片。

    死亡對於紀錄片人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有次,梁碧波和他師傅王海兵討論到有關紀錄片人是做官好還是繼續從事自己的專業好的話題。師傅語重心長地對徒弟説,做官,退休了你肯定覺得失落得不行,像我們這樣心理素質不好的同志做不到;還是做片子好,可以一直做到老死,臨終的病床前還可以擺一台編輯機,就要閉上眼睛的時候,還可以像《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一樣,伸出兩個指頭,在別人不明白的時候,你這種徒弟就可以告訴大家:“師傅説了,夾了兩幀”。

    還是走吧甩一甩頭/在這夜涼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風裏面你/還在懷念/那一片白衣飄飄的年代。

    小哈在異國他鄉留下的幾部紀錄片,安詳地存放在自己的故居中。劉學稼駕鶴西去後,他的好友臧樹清至今還在為他的紀錄片遺作的播出四處奔波。不管他們的作品命運如何,這些磁記錄信號也正是他們留給世人生命的印記。我看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他們的背影,白衣飄飄。

    (注:作者為《見證影像志》欄目製片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