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記:我想問問咱們節目的版塊設置。
哈:是這樣——七點到九點全部直播,中間是兩個平行結構。七點到八點四個版塊,八點到九點四個版塊,這四個版塊是重復的,但是內容在不斷更新,兩個時間段的新聞絕對不是原樣重播。
這四個版塊,七點到七點半是“新聞”,七點半到七點四十五分是“讀報”,然後到七點五十分是“新聞預報”,剩下的時間把包裝什麼的都打出去,不到十分鐘,是一塊叫“時尚”的。“時尚”這塊,實際上我們叫“極視聽之娛”,就是好看,好聽,關係到時尚健康,時尚電影,時尚音樂,時尚閱讀,等等。就是早晨給你一個放鬆的心境。
記:實際上你們這裡,經濟已經是一個大概念了,不是單純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哈:整個節目編排上相當於一個雜誌,不是一個純的經濟節目。概念上來講,首先不是財經節目,是一個大經濟概念。我們欄目內部來講,叫社會經濟新聞。為什麼叫社會經濟新聞,就説它一定要有經濟的角度,同時還要有心理上的貼近性,是大眾關心的,在表達上有社會新聞的“筆法”。我們在欄目裏提出做新聞要講究人物化,故事化。你每天告訴人們的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和他們生活中的故事。
記:像夏丹問楊利偉的問題,問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哈:對。夏丹結合我們二套的特點,和自己作為一個女性主持人的特點,一方面更關注他的生活方面,另一方面有經濟角度,比如問楊利偉成為名人後會不會去做廣告,他的家鄉有人想拿他的名字做商標他會怎樣想等。楊利偉是一個很職業的人,喜怒不形於色,我們在採訪之前設計問題時就想要把這個人物的感情和自我的東西做出來。
我覺得社會經濟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帶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社會經濟新聞裏面最出彩的一個東西,它能激起人的感情色彩,出現爭議,出現喜怒哀樂,拉動人的感情。我們在欄目裏提出“要做彩色新聞,不做黑白電視”,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社會經濟新聞的幾個特點,也是我們《第一時間》的追求。
記:咱們的新聞來源是怎麼保證的?
哈:主要有三個來源。我們經濟頻道和資訊工作室做了一個比較大的改革,體制上的改革,欄目只有編輯,沒有記者,記者隊伍是公用系統,為各個欄目服務,但不固定歸屬於哪個欄目。他們一共有三個公用組,一個叫記者組,專門跑國內新聞;一個叫國際組,利用美聯社、路透社這些資源編譯國際新聞,有時自己也做一些採訪;還有一個叫地方組,是使用省臺、市臺、城市臺的資源,也是做編輯。我們各欄目可以提出特殊的要求,向公用系統下訂單,可以訂制新聞。
記:那麼現在是一個大工作室的概念了。
哈:是的,公用組搞生産,各欄目搞銷售。所以我只能告訴你我有多少個編輯,而不能告訴你我有多少記者。
記:咱們有多少編輯?
哈:加上主持人,製片人,一共是二十來人。
記:每天兩個小時,每週一到五播出?
哈:對,所以壓力特別大。在開播前後這一個多月時間裏,兩三天不睡覺的事情也不止一回了。我們的主編編輯記者都很能吃苦,也很有心勁兒,晚上吃乾糧睡地板,還都生怕自己的業務落在別人後面,大家都憋著一股勁,這也是我不敢懈怠的原因。
記:欄目叫《第一時間》,是指播出的時間最早,還是指發現新聞最早?
哈:兩個概念都有。第一,《第一時間》是經濟頻道每天播出的第一檔節目,前面是頭天的重播節目。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追求新聞的時效性。
記:如果保證新聞的最新性?
哈:有時候我們會夜裏做新聞。比如説這兩天地震,災區的動態每天始終都在走,我們地方組的記者每過一個小時傳真,昨天我們一直做到早上六點半,片子編完後,七點半,八點,八點半,隨時最新的消息就由主持人口播出來。
記:是突發狀態下才這樣,還是平時就這樣?
哈:平時就這樣,夜裏一直有人,各組都有人值班。
哈學勝三十齣頭,其實很年輕,但在電視這個行業裏,已經算是一個老人,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看到他,第一感覺是憔悴。很多人不理解,認為至於那麼累嗎,不就幾分鐘的節目?事非經過不知難,人們常説“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套用到這裡,電視上幾分鐘的一個畫面,電視從業人員往往要花出數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時間。這是一個既勞心又勞力的工種。
哈學勝的名字對廣大經濟頻道的電視觀眾來説,應該不算陌生。大學畢業從事新聞十餘年,前半截文字,後半截電視。在名牌欄目《經濟半小時》,他參與主創的節目有:《人在97》、《20年20人》、《國是家事》……。從編導到主編到製片人,在一個優勝劣汰競爭激烈的環境裏,完全是靠節目説上話的。
也許因為自己也是幹出來的,看得出他和底下的關係很好,沒有架子,能打成一片。所以他反對我提出的“官兵”關係。事事袒護著他們,但也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責備他們的機會。比如馬斌和歐陽夏丹出門都不帶名片,哈學勝“惡狠狠”地挖了他們兩眼,説不注重宣傳,結果他手下的人嘻嘻哈哈地説有事找製片人就行。
和他交談,話速很快,十分鐘多點的錄音,信息量已經很大。這可能是做新聞的人骨子裏的毛病,“搶”慣了,而且強調“幹”貨。
他説新聞是他的命根子,這點看得出來。
《第一時間》惟一不好的就是播出的點太“軸”了,早晨七八點鐘,正是城市裏人們上班的點。為了看他們的節目,我得上班請假,還好算公假。
<<上一頁
<<返回
>>
我要投票
>>
我要發言